认知是一道窄门
我们常年被各种风靡朋友圈的观点洗脑,从鸡汤到金句,从国学到概念,从理论到风水,要说世间百态无奇不有。大概很多人并没有特别细想这些信息是否真的适用于自己。观他人仿佛较为粗暴,观自己显得有些迷糊。
认知成长从来都无法靠顿悟,有时候你大惊大喜,以为自己自摸胡了牌。只有稍有差池,可能用不了多久你就会陷入低潮。物理世界里还有很多空白,人类本身并没有穷尽所有的解。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到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学,从表达的语义到儒家的礼制,或表面堂皇硬塞给你,不容置疑,或形同鸡肋僭越了无效的功耗。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把生存研究得透透的,而就算是学者长辈也不免有零碎乏力之感。系统思考有时候边界不见成效,往广了去,凡事都有异端邪说,往深了去,历史常常充满迷雾。
认知是一个靠自我补刀都无法完备的事情。这伴随着无数次随机的选择,或命运间隙里的碰撞,来自于膨胀或者来自于允悲。这场游戏是没有终极答案的。一个人花18年时间长大成人,中间填满了各种随机录入的信息,有些BUG要等一辈子才能肃清,人生跑着跑着就丢了包。
为了让人们稍微安慰自己,于是发明了所谓概率来“糊弄”认知的阀门。意思是,你如果还没过好,不是你见多识广的问题,是你选错了的标的。因为随机中伴随着你对世界的整体理解,或者是科学理性,或者是约定成俗,前面可能是挂个闹钟时不时要提醒自己,人生来就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后者犹如历史惯性,从文化、血缘、基因等各种附件里调整你在社会的独立意志。
人其实是被世界改造的对象。
我们主观认识中,改变世界是一个非常宏大叙事的意愿。这种意愿究竟是人作为主体中心的造物主意志,还是世界本身存在的意志在人这个容器里得以展现的,我们不得而知。唯心与唯物最终都在这一形而上的问题里发生着交汇。
在杂乱的世界知识体系中,我们可以把人量化到最小粒子,但却不懂得粒子到生命主体的关键所在,因为在极大的微观世界里也就等同于我们面对宇宙洪荒的数量级。你可以说,意识到这些,仿佛人类就是一个中间态,可能的话,你还可以把这一切描述成一个时间与空间交错的管道,个体只是所有平行时空的构成颗粒。
道家讲无为的时候,很大程度成谜于把人交给自然规律处理,而又反过来要求人自身做出反馈的调整。在不可测的信息定律里,也把这种参与随机变化的认知当做是一次干涉,我们干涉了时空,也就搅动了世界的变化。反过来,世界在时间与空间上对我们自身的存在做出了反馈。这种反馈提醒我们,历史是信息存量,未来是信息变量,但存在的信息一直都在随机轨道上变化的时候,人类也不过是干涉变化的其中之一。所以,现代人显得积极证伪,希望以人类的透视感观角度去丈量一下宏观世界信息的范畴,以准确把握介入的时机与介入后的影响。不过,从古人眼中看来,大部分时候选择的是复制而不是证伪,复制意味着信息的变化加速,于是产生很多碎片信息,古代刻意为之的“传统守制”,越封闭越开放。直至把社会搅拌的鸡犬不宁,朝代更迭。这种最小颗粒化的历史裂变,反直觉,甚至与现代科学在信息论方面不谋而合,奇怪的是,现代人加速裂变信息所采取的定量逻辑已经最大化,时代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复制碎片化信息的工作,然后依靠随机突变出定性的技术革新。但,越是定性的反复证伪,越发让人类社会走向了封闭(社会伦理制度的坍塌),因为淘汰的加速度,朝代变革这种事情未来基本上失去了内涵,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并不需要再用历史朝代来安排时空坐标,而是直接到达信息的最顶层:围绕信息本身的进化选择。人被安排在了信息之下。通俗地讲,人类社会变革的机制大概率上会输给信息机制变革。我们已经HOLD不住这个信息改造人的世纪。
人类唯一能够战胜机器的机会,可能只剩下人本身的精妙结构产生的几万年内生沉淀的信息稳定性。信息变量的加速破坏,实际上并不解决未来智能的供给平衡。这个母体很快就会明白,与人共存才有长足的意义。毁灭人类社会本身很容易,但是淘汰人类本身是一个不划算的事情。人类最终会与机器共生,借信息进化来突破生物进化的瓶颈。
要过这道坎,人本身需要脱胎换骨的认知。要进窄门,去见所未见。要接纳世界的不可逆,要融入信息的汪洋大海,要在海里学会游泳,掌握上浮下潜的基本技能,要适应变化本身的最好方式,那就是拥抱变化。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做到?要全局照看,恐怕也要留有空余。在变量加速的时代,抓住核心的阈值,观察、感知并且洞察。把人之所以在信息中间态的平衡能力发挥到极致,这似乎是一条不得不选择的路径。
追梦人 凤飞飞 - 雪山飞狐 电视剧原声带
语境相欢,故能见所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