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影响了我的成长?


题图就是一位影响我很深的朋友黄星星在2018年10月6号拍的我

(索尼大法是好,但还是好不过小狮子御用摄影师的巧妙取景)

之所以会有这篇推送的直接原因是我收到了来自加葱的邮件:

如果可以的话,有个事情要麻烦你,我这两天有一节讲评课,我想挪一点时间来给学生分享一下:

(1)如何看待自己的期末成绩(运用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相关方法,要全面看待自己的成绩);

(2)个人成长影响因素(结合你我之前的交流结果,强调外部(高考的学校)、内部(个人的选择、理想等))。

因此,我想你帮我完善一下你从高中到现在读博经历的重要事情,看一下个人不同的选择和外部条件(主要是大学)对个人成长历程的影响

这个话题可以追溯到我们上周日讨论的延续,源自我的提议:

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自己经历的 教师教育吗? 如果你没有特别想交流的,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自己的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在成为教师之前,经历过的一些课程和磨砺?

因为时间差的关系,我就先不问他是不是可以把他的经历放出来了。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我们每次交流会上传的音频了解到他的经历。我的经历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录音,但应他的要求,我也花了快一个多小时来回顾。

鉴于我自己的原则是一件事情既然花了时间,就应该尽量实现最大的效用,所以我就决定把这些内容提到今天的这篇推送中来。

其实我在去年六月的时候有过类似的一个回顾,当时是我一个师妹想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坚定地选择走地理这条路。我热情满满地录制了视频(指路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529064),但估计是没有达到师妹的要求,后来师妹就没怎么联系我啦。

希望我这次的应邀回顾不会也导致这样的结局。但如果也还是这样的结果,我也只能说我尽力去做了,也不后悔这样做。

在开始时间线的梳理前,我们一起再看一遍要求:

你从高中到现在读博经历的重要事情,看一下个人不同的选择和外部条件(主要是大学)对个人成长历程的影响

高中(2006.9-2009.6)

2017年2月6号 16:25

在我高中时代的笔盒里找到的这两个纸条

  • 想做英语翻译,想去上海和爸妈团聚,喜欢哈利波特

  • 江苏高考改革三加二,文理同分同录取,家长建议报考师范大学

  • 第一志愿英语师范,第二志愿历史师范,第三志愿地理师范

作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留守家乡的儿童,求学期间我先后寄住在我外婆和阿姨家。除了高中,我每年暑假会去父母在上海郊区的店里团聚一个多月之外,就只有过年的十来天和爸妈在一起,平时周末我们会通电话,谈的也大多是吃了啥最近学习怎么样。

所以就这个阶段来说的话,高中时期我经历的大小事情基本上都是我外婆和我阿姨陪伴我度过的,加上当时没有手机,所以即使高考是在许多人看来最重要的事情,对我来说其实只是一个去上海的盼头而已。

我高考结束后成绩还没出来前,我和父母在家附近(我考上大学童年我们家在上海郊区买了房)遛弯时都想过要考不上本科就去旁边的工商外国语学院读书也挺好的,离父母近啊。结果我成绩还蛮算正常发挥的,一本以上20多分,但进不了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进上海大学我父母又觉得一本分数为什么要进二本的大学,就把志愿填了南京师范大学。

我当时只想着我不要再学数学就好,就选择了我最擅长的英语、历史。不知道是自己想了想还是家人建议,你不是还学了地理么?就也加上了地理。于是有了这三个志愿。后面填报的大学我也不太记得了。

这里需要做一个背景介绍:

我2009年高考的时候,是江苏高考改革成为三加二的第二年。三指的是语数外,外语只有120分(我高考115),文科生做语文全套卷200分(160分+40分),数学160分,理科生则是数学200分,语文160分。二指的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六门中选择两门参加等级考,没有分数,只有等级。我当时虽然喜欢历史和生物,并且高一时也都学得不错,但是我们高中并没有给这样的选择,我政治课哲学部分很烂,搞不懂什么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所以选择了历史和地理。所以,我是文科生,最后这两门高考也拿到了两个A+。

所以,我一个从小熟读哈利波特,高中还为了快点看到大结局买原文书看的人,尽管一门心思要好好学英语,却还是在命运的安排下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成为了最后一批在地理科学学院的地理师范生(在我之后入学的地理师范生学籍归属于教师教育学院)。

小结高中到大学阶段

“谁影响了我的成长”

重大的影响事件是高考

个人做了小的专业选择

父母做了大方向的把控

南师大地科院录取了我。

进入大学之后对我影响最深的事情,在我现在看来其实是决定考研之后的那些沉浸在书海中的日子。

但因为嘉聪给的是每学年甚至还有年上学期、下学期的详细表格,所以我把梳理的结果也放在这里,觉得太长可以跳过看结果:

大一(2009.9-2010.6)

  •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 英语老师建议不转系,要继续好好学英语,这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工

  • 加入动漫社,接触cosplay

大二(2010.9-2011.6)

  • 听英语课同学建议准备考中级口译

  • 组建团队参加cosplay比赛

  • 组建创新项目小组做大学城研究

大三上(2011.9-2012.2)

  • 考过了中级口译口试,拿到证书

  • 因理念不合,退出cosplay圈

  • 对城市、文化、社会地理感兴趣,以cosplay亚文化写了课程论文

大三下(2012.3-2012.8)

  • 与父母考虑到个人工作前景,向学院申请回上海的学校实习

  • 决心考研,在暑期开始准备

  • 首次接触到积极心理学课程

  • 自己制作提炼总结考研笔记

大四上(2012.9-2013.2)

  • 在上海市某中学实习,与高中生同住,跟两位地理指导老师、一位班主任老师实习两个月

  • 实习期继续准备考研相关内容,试着学以致用,上了30多节课

  • 回学校后因为提交的教案和报告优异被评为校优秀实习生

  • 11月回学校后每天6点起11点睡,复习期间累了就在图书馆看教育类的书籍,晚上会和好友逛操场讲今天我看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大四下(2013.3-2013.6)

  • 认真学习学术写作规范,是唯一一个向老师约时间请教的学生

  • 4月去华东师范大学复试,在此之前已经仔细阅读过《地理教学》近年期刊以及借阅过相关老师的著作

  • 完成主题为中国城乡体制转轨的毕业论文

研一上(2013.9-2014.2)

  • 研究生复试面试五人录取五人,但有一人找到工作,华师大本校保研的也找到工作不读,所以同级入学的课程与教学论(地理)共4人(华东师范大学此时地理科学学院总共有4位做地理教育研究的老师,还有一位兼作学院行政和地理教学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老师)

  • 考过了高级口译口试,拿到证书

  • 入学后就参与开始《地理教学》期刊的编辑部责任编校工作,参与制定投稿要求格式

  • 不考虑读博,想在上海找工作做老师

  • 参与整理全国各地交上来的优质课,优质课评选结果在11月的全国地理教育学术年会上公布

研一下(2014.3-2014.7)

  • 首次有美国专家来访华师大,因英语好得到陪同游览上海的机会

  • 考了雅思,平均分7,具体分数不记得了,听力和阅读挺高的

  • 2014.4.1 创办GEO公众号 GEO诞生记

  • 室友计划去美国交流,申请了华东师大研究生院的海外研修计划;我申请了去台湾交换,落榜…

  • 研一暑假同好友黄星星去台湾旅行,并且去之前联系过的老师那里拜访

研二上(2014.9-2015.2)

  • 经老师推荐,在上海某中学代课一学期,期间参加了天津的学术年会,得到三等奖(很靠后哦)

  • 双语沟通能力强,与来做主题报告的美国专家陪同交流机会多

  • 申请了海外研修计划,选择了英国伦敦,主要是圆童年的梦

  • 继续在《地理教学》担任编辑助理,直到3月出国结束

研二下(2015.3-2015.7)

  • 2015年春来伦敦担任地理可行能力项目(GeoCapabilities)助理

  • 因项目对英国地理课程有深入了解,进入英国课堂观察,与英国资深地理老师及研究者深入对谈

研三上(2015.9-2016.2)

  • 在河南年会筹备组中参与稿件审核与分类评比

  • 在全国地理教育学术年会做报告,主题为英国地理教育

  • 现场为美国专家做交替口译(是2014年最早来访的那位专家)

  • 回英国参加GeoCapabilities项目的项目组会议,确定读博方向

研三下(2016.3-2016.6)

  • 参加美国地理学家年会,并且在GeoCapabilities分会场做两场报告

  • 毕业论文研究主题就是我对GeoCapabilities项目的剖析与反思

小结高中到大学阶段

“谁影响了我的成长”

考研是这个阶段的关键转折

也因为之前积累的英语基础

在考研过程中我能沉迷教育

不用额外复习英语时间充裕

感谢南师大图书馆和黄星星

在这个过程中给我支撑力量

感谢华师大和导师给予平台

让我在研究生期间出国交流

正是在地理可行能力项目组

我才找到了自己的志趣所在

期间关键事件有两个

大四考研和海外研修

但这并不是说其他事不重要

但这两件是我质变的里程碑

只能有一件的话我选择前者

因为正是我考研准备的过程

让我意识到有更广阔的世界

大量广泛的阅读习惯养成了

就很难戒掉这主动求学的瘾

回头看我的选择和外部条件

我面临继续求学和工作之时

总是倾向于去做一个少数派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一直都在

提供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在精神需求与成长上来说

大学阶段对我影响最深的是

读书求学中逐渐成长的自己

接下来,就是我的间隔年时间,也就是我硕士毕业之后没来伦敦求学之前的这段时间。我有好几次都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但总还是会有一点点小希望在。所这段时间的许多经历与转折可以在GEO窥见,我大概总结为:这一年多基本上是从最凛冽的寒冬逐渐看到初春的感觉。

  • 因错过申请奖学金时间以及父母的反对而进入间隔年

  • 暑期参加华师大在云南的支教活动,同吃同住过程中更意识到到其它科目以及更广义的教育的价值

  • 参加在上海的地理教育国际研讨会和北京的国际地理会议

  • 参加在西班牙的学术会议作报告及GeoCapabilities项目组会议

  • 与导师再确定读博主题的框架

  • 申请递交之后,受上海某国际中学邀请,在2016.12-2017.6期间作为地理IGCSE和A Level学段的老师

最关键的事件

在现在的我看来是

我父母一开始的反对

从个人选择到外部条件

个人的选择基本上没大变化

是要读博士最好能来伦敦读

外部条件是从寒冬到初春

父母从支持读研到反对读博

再到现在觉得我能自己做主

对待我的态度有逐渐的转变

关键在于要讲事实摆道理啊

不是撒娇卖萌是要展现实力

当然我幸运的点也在于父母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算开明

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是希望我

能够活得开心自在做自己啊

我最感谢的人是我的妈妈

一开始就不反对出国读博

中间虽意志不坚定被我爸

讲几句就觉得出国不靠谱

但在我坚持不懈地解释下

成为了坚定支持我的砥柱

妈妈转变的过程对我来说

是我们很重要的共同经历

我自己认为

我妈坚定支持我来英国读博时

是我真正在她心里成人之时

不再是被留在老家的小孩

更不是会乖乖听话的女儿

是一个自己有清晰的抱负

也有能力去实现的成年人

也就是这个时候

我也从心底觉得

我妈妈不再只是

无条件爱我的妈妈

也是我这一生的挚友

是我可以对话交流的人

我的成长当然还远远没有结束,但我想应邀回顾的时间线差不多就到这里了,毕竟在英国求学还没有完成,所以就先只写一点点,作为本篇的结束,但当然也是我另一段成长的开篇:

2017.9-至今

  • 在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就读

  • 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总的来说,我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自己,摸索着在成为一个能够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也有能力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的人。


如果你很好奇我和我家人之间的故事,可以看我写给我妈的系列家书:

中秋:从伦敦寄回上海的第一封家书

2019年给妈妈的第三封每周家书:跑步、研究与生活的相似性

第十四封每周家书:为什么要去设想人生中重要的时刻?

我2019年的小目标就是能够在妈妈生日之前把这些家书整理成一个集子,献给我的这位挚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