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汉字结构大多过于繁琐,初学书法掌握基本的结字原则就够了
学习书法的朋友都知道,笔法、结构、章法是书法的三个基本元素。或者说,这三个要素也构成了书法的基本内容,掌握了这三个方面,就能够从写字中走出来,进入书法的层面。
在书法的三个要素中,每一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但结构却是最基本的内容。就像一个人,即使穿得再漂亮、骨胳肌肉再健康,但如果五官不端正、四肢比例不协调,仍然是一个不完美的人,起码让人看起来不舒服。书法也是这样,有些作品的笔法和章法都很讲究,可仔细一看单个的字就出问题。当下的一些丑怪书法大多是来到了旁边的结构不合理、或者故意扭曲结构造成的。
字的结构,也可以称为结字或结体,说直白一点,就是笔画的排列组合。关于汉字结构,前人已做了大量的理论总结,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黄庭坚好像还有一个七十二法。至于一些书法大家所出处的一些书法专著,大多也有关于结构的论述,比如田英章在讲欧楷时也总结了类似的东西,但基本还是在古人论述的基础上加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没有多少新意了。
古人讲结构,大多过于繁琐。对初学者来讲,似乎尚无必要把结字的方法分得过细,说得过于玄妙。我觉得,只要能切实掌握几种最常见的方法,并能运用熟练灵活,然后互相配合生发,自然而然地也就会出现更多的结字方法,不妨先从下面十个基本原则起步。
避让:担夫与公主抢道的假设
书法中单字结构里的避让是最常用的手法,也是体现中国书法和谐之美的重要方面。
古人在论述书法的避让时,用了一个风趣的假设。大致是说,挑了柴担的樵夫与尊贵的公主狭路相逢,就必须退后避让,不能伤及公主的贵体。这当然只是一个比喻,古代的担夫怎么可能同足不出深闺的公主在小路上相遇呢?但这却说明在书法中,长枪大戟的刚硬笔画如果遇到看似柔弱的笔画,也必须避让,而不能产生冲突。
如上图中的两个“诸”字,右边的“者”字的长撇就是那个担夫,这时就应该避让左边的公主“言”字,这样才显得和谐不突兀,柳公权的处理似乎就比启功先生写的好看一些。
避让其实是使点线之间、偏旁部首之间产生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咬合的局面,从而使字形结构成为一个团结紧密的整体,有时也是一种呼应关系,相互储存、相互扶持。避让也是结字中表现方式最多样、应用范围最广泛,而又最易收得效果的一种对立统一形式。避让是互为因果、互相依存的,往往很难分清究竟是先有争后有让,还是为了后面的让而先有意地去争。比如上图中柳公权的写法,其实是右边让左、左边也让右,是相辅相成的。
避让既可以是预留空间的填充补合,也可以是对已抢占空间的回避修整;既可以是事先的有意设计,也可以是事后的补救完善。但是,无论以何种目的出现,采用何种手段进行避让,最后形成的结字形式都不应使人感到是有意为之。上图这个“鑫”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字例,第一个“金”字的捺笔其实还可以写作反捺更好,但其中的避让处理还是很到位的。
交错:部首间的整体移位
如果说避让是一个字中个别笔画的抢入或让出,那么,交错则多表现在部首间的整体移位上。这是古人书法中常用的结字技法,主要体现在上下移位和左右移位两种形式。具体来说,就是上下结构的字可用左右移位、左右结构的字可用上下移位。
比如,上图中的这个字,本来'口“字旁是同右边的偏旁并列的,但如果写在中间就不好看,古今书家在处理这一类左右重量不均衡的字时均采取这种移位交错的方式,将”口“字上移。
但是,独体字一般不使用移位交错的方式。现代书法中有很多书家为了片面追求险绝效果,人为地把原来本是完整的偏旁部首毫无道理地拆散,就让人感到很突兀,并不美观。这种做法也不是我在这时论述的范畴。
另外,有些字是其它书体的衍变残留,有些是曾经通行于当时的异体字,所以在目前的初学阶段,只要熟记已出现过的交错形式即可,不要随便套用,更不要无所根据的生造。
顶戴:上半部分字形大
当出现字形的上半部分大于下半部分的时候,就称这样的结字方式为“顶戴”。
如上图这个字,上偏旁”敬“同下面的”言“重量差距很大,柳公权在处理这个字时有意识加重了”言“的长横,有些书家在写这个字时也出现将其插入上部的情况。
顶戴要求上半部分能够比较充分地遮盖住下半部分,但又不能使人感到头重脚轻或是帽子下面不见人。一般退到上下比例有可能失调的情况时,多采用在不增大面积的前提下,适当增大下半部分重量感觉的方法,比如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点线密度,加粗线条等等。
承接:下半部分字形大
与上面的情况相反,承接表现的是以一种宽大稳定的底部承接上面的部分。如下图中的例字。
这种字其实比顶戴的情况好处理,只要按照正常的比例书写,写出的字一般稳定而端庄,重心上不会出现偏离。
伸缩:独体字的局部夸张
这种结字方式主要是针对独体字而言,如果应用于左右或上下结构,就符合前边讲到的避让规则了。
所谓伸缩,就是通过适当伸长或缩短某一线条或某一部位而获得的结字方法。伸与缩也是相对而言的,此一部分的伸,相对也是彼一部分的缩。既可以是某一偏旁部首的伸缩,也可以是某一线条的伸缩。
比如,上图中的这个 字。同样的一个字,欧阳询和柳公权却有两种不同的结字处理,欧体一般延长下横、收缩上横;而柳体一般延长上横而缩短下横。我个人感觉柳公的处理更美观。
应该注意的是,当伸缩现象发生在字形的边缘部位时,往往有可能与邻近的字形产生矛盾冲突,如遇到这种情况,处理得好会进一步促成章法的完整性,搞得不好反而会造成章法上的混乱,所以,在进行伸缩处理时一定要有一个全局的观念,不能仅着眼于笔下那一两个字的位置关系。这就涉及到作品的章法技法,以后再专门论述。
疏密:多画宜密、少画宜疏
汉字结字一直讲究“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应用在实践中,应该掌握对于笔画多的字宜写和紧密,对于笔画少的字就可写得疏朗一些。
一是,从一个具体的字讲,由于偏旁部首的笔画多少不同,而构成自然的疏密差别,也有的是因书家根据需要打破常规,当密者反疏,当疏者反密,从而形或的主观疏密差别。但是要知道疏不等于空荡无物,密不等于纠成一团一定要掌握好分寸。
二是,从整体上讲,由于写大字时点线搭配间距大,容易由此造成松散的毛病,故写大字要使点线位置适当又不松散,要在“密”字上下功夫。写小字时,点线搭配间距小,又容易由此造成填塞的毛病,故写小字要在怎样使线条妥帖又不拘塞的“疏”字上下功夫。
省减:要尊重古法,不能创造
所谓省减也就是简化,即将字中原有的一部分点画径直省略,或是自身合并,或是与其它点画合并,其结果既方便了书写又增添了新的美感,当今通行的简化字许多正是根据前人省减的成功字例而来的。
上图中的“极”字,左偏旁是“木”。古人在写这个字时,很多情况下会将右点省减,而与中间的小“口”竖画合并,既不影响认读,又感觉很灵活俏皮,值得借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被省减的点画常常是字中不太重要的部分(草书中的一些特殊写法另当别论),这样既改变了这一部分点画,也不会太影响人们对这个字的判断。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临习时留意究竟哪些部分可以省减,又是如何省减的。
但是,这种省减之法不能滥用。如果古人已有的定势可以使用,如果古法没有的写法不能随意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