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脉

脉象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的部位表浅、浮在皮肤上,手指轻按即可摸到搏动,重按稍减,但不空泛无力。脉势:如水漂木,有浮起来的阻力感。

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经验体会,拟定浮脉的传统指标为:

1、浮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像。

2、浮脉只以部位言,其位置浅表,不含有其它因素,与中、沉构成不同深浅位置之脉位。

3、浮脉之指感为轻手可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4、浮脉在皮毛有泛泛欲上之势,如水漂木,虽按之使沉,亦必随手而起。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

5、浮脉为纲领脉之一,在浮脉的基础上,再加有关因素,可以构成各种浮脉类之派生衍化脉像,并可以与有关脉像构成兼脉。

〈〈医灯续焰〉〉:“轻手可得,按之具有泛泛欲上之势,虽按之使沉,亦必随手而起”。

张璐:其有所云浮者,下指即显浮象举之泛泛而流利,按之稍减而不空。凡芤大洪革,虚濡微散,皆属浮类。不似虚脉按之不振,芤脉按之减小,濡脉绵软无力也。

濒湖体状诗曰∶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又相类诗曰∶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如捻葱,虚来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浮脉之义有二,一指部位概念当称“脉浮”,即脉位为浮,诸如洪、芤、虚、微脉。二为独立脉象“浮脉”。

浮脉为纲领脉之一,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

在脉浮的基础上,再加其它因素,可构成各种浮脉类之派生衍化脉象,并可构成兼脉。

浮脉在平人秋季的季节脉时称“毛”脉。

主病

主表证,表实证或表虚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1.凡外邪中表,正邪相搏,阳气鼓动驱邪于外而现浮脉。

2.阳气过盛,气火有余鼓动脉出,脉亦现浮。

3.阴血不足,阳气浮越脉亦现浮。

4.阴寒过盛格阳于外或亡阳虚阳暴脱,出现脉浮。

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部位,邪袭肌腠,卫阳奋起抵抗,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脉气鼓动于外,脉应指而浮,故浮而有力。如果表证脉见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为表虚证的表现。若内伤久病体虚,阳气不能潜藏而浮越于外,亦有见浮脉者,必浮大而无力,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

脉义:

1.浮脉主病以有力无力而辨:有力为实,主病在表、里热外淫;无力为虚,主病在里。

2.久病脉浮,要注意是渐浮还是暴浮。

3. 浮脉可与除沉类脉以外的多种脉象相兼。

机理分析

浮脉的形成,多因外邪侵袭肌表,体内卫阳之气抵抗外邪则正气外充,阳气浮越,鼓于表而致脉浮。如《诊宗三昧》所载:“浮为经络肌表之应,良由邪袭三阳经中,鼓搏脉气于外,所以应指浮满。”这表示机体对疾病抵抗力的增加。若里虚血脱,气浮于外,则脉气不能内潜,有如浮荡精败,浮散神消。正如《诊宗三昧》所载:“病久而脉反浮者,此中气亏乏,不能内守。”故脉呈浮大而无力之象,表示机体衰弱,抵抗力低下,心脏极度衰弱,是阳气外脱的先兆。

鉴别诊断

洪脉与浮脉在浮取时脉体均清晰,其区别是洪脉应指力量常大于浮脉,在中取时脉力并不减弱,反较浮取时增强;而浮脉轻取有力,稍重按(中、沉取)则脉力减弱。

濡脉以细软无力,轻取即得,稍按脉力微弱为特点,实际上是浮、细、虚三种脉象的复合脉,主病以湿、虚为多,可见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

       浮为虚损不足。凡风暑胀满不食,表热喘急等症,皆有上浮之义。若使浮而兼大,则为伤风;浮而兼紧,则为伤寒;(张璐曰∶外感暴得,多见人迎浮盛。)浮而兼滑,则为宿食;浮而兼缓,则为湿滞;浮而兼芤,则为失血;浮而兼数,则为风热;浮而兼洪,则为狂躁。然总不越有力无力,有神无神,以为区别。若使神力俱有,是为有余,或为火发,或为气壅,或为热越,可类推也。神力俱无,是为不足,或为精衰,或为气损,可因明也。岂可概指为表为热乎。(张景岳曰∶凡浮大弦硬之极,甚至四倍以上者,内经谓之关格,此非有神之谓,乃真阴虚极,而阳亢无根,大凶兆也。林之翰曰∶浮脉须知主里。凡内虚之症,无不兼浮。如浮芤失血;浮革亡血;内伤感冒,而见虚浮无力;痨瘵阴虚,而见浮大兼疾;火衰阳虚,而见浑浑革至,浮大有力。又如真阴竭于下,孤阳浮于上,脉必浮大而无力,按之微细欲绝者,当益火之源。岂可以脉浮不审虚实,而妄用发表之剂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