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个福建商人从泰国飞到宁夏,...
2007年,一个福建商人从泰国飞到宁夏,花2亿买下10万亩戈壁滩,种上500万棵白杨树,先后投资16亿,却一分钱没赚,被亲朋好友调侃:“脑袋让门挤了”,7年后,他让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1982年,他一人独闯泰国,一穷二白,两手空空,是人群中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
2007年,他带回16亿巨资,买戈壁滩,种白杨树,却成了人们眼中的“傻瓜蛋”。
短短20多年,在异国他乡,他靠着一只小小的“猪胆”起家,从一个穷小子蜕变成一个商业大佬。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放下一家偌大的跨国公司,在本该 “含饴弄孙 ”的年纪,回到祖国当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伯伯”呢?
陈德启,人如其名“德誉天下,启发后人”,少小离家远赴泰国闯荡,意外发现了一个商机——在泰国,人们吃肉猪,却嫌弃猪胆,都被扔进了垃圾筐。
众人眼中一文不值的垃圾,却让陈德启两眼放光,要知道,在我国沿海地区,猪胆可是提取“胆黄素”的原材料,而“胆黄素”的售价一公斤高达30万元。
“为了收集猪胆,泰国的杀猪场我几乎都跑遍了,那时候,赚钱比印钞票还快”,陈德启回忆道。
为人所不能为,独具商业眼光,陈德启从“猪胆”中赚到了第一桶金。此后,他先后涉及了贸易、旅游、食品等诸多行业,在各个领域都做得风生水起!
2007年,“闽宁协作”号召传来,瞬间点燃了陈德启那一颗富有家国情怀的“中国心”,他卸下了一身的光环,匆匆飞回了祖国。
初到宁夏,目之所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满是砂砾,黄沙肆虐,被附近百姓誉为“鬼见愁”,考察团的大佬们一见,纷纷摇头准备离开,陈德启却蹲下捧起一把黄沙,凑近鼻前闻了闻,说“我喜欢这个地方土地的味道”。
在众人侧目下,陈德启签下了10万亩戈壁滩的合同,花了整整2个亿巨资。其他大佬一听,个个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纷纷在背后嘲笑“这老陈,莫不是脑袋被门挤了吧?”
众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原来,贺兰山东麓戈壁滩,从纬度、温差、海拔、日照等,与世界葡萄酒圣地波尔多相比,丝毫不差反而更胜一筹,众人眼中的鸟不拉屎的地方,却是陈德启脑海中花果飘香的“紫色梦”。
脱下西装革履,卷起衣袖裤腿,从老板变“老农”,51岁的陈德启一头扎进茫茫戈壁,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吃喝住用一具全无,环境的恶劣让人心有余悸。
一股“执拗劲”的陈德启,迎难而上,一一解决问题。没有水,就钻井开渠;没有电,就拉线通电;没有吃,就吃泡面;没有住,就住帐篷;
薄弱的生态,狂风肆虐,一场袭来,帐篷被吹飞了,葡萄苗被拔地而起。
气得陈德启拍案而起,砸下1亿巨资,买来500多万棵白杨树,种在四周以拱边固沙。
风沙阻挡住后,已是2年后了。
为了酿造一瓶“中国产”的葡萄酒,陈德启不遗余力地花钱,从法国买入抗盐碱的葡萄苗,打好地基,才能产出优质葡萄。
又严格控制亩产,原本一亩的产量可达3000斤,却被陈德启限制在800斤,充分让葡萄吸收养分,达到一流的品质。
转眼丰收之际,葡萄园花果飘香,硕果累累,工人们忙着采收,法国酿酒师忙着酿造,最后入橡木桶封装。
从开发戈壁滩,到酿出葡萄酒,长达6年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3年,第一批酿造的80万瓶葡萄酒,一经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当年,应邀参加“布鲁塞尔葡萄酒国际大赛”,一举斩获金奖。此后,年年参加国际大赛,每每获得各类金奖!
“这是我们在第23届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上斩获的一金二银,这是我们获得意大利国际葡萄酒大师五星级葡萄酒称号……” 在酒庄进门的墙上,整齐地排列了几十张获奖证书,都是他最得意的“战果”。
葡萄园建设过程中,酒庄招了3000多名闽宁镇的百姓,他们再也不用千里迢迢去外地打工,也不能在“贫瘠甲天下”的土地找口粮,相较于以前月入一千,如今月入四五千,逐渐步入了小康生活,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
纪录片《辉煌中国》采访时问:“您当初为何想要投资一片戈壁滩,又是什么促使你留下来?”
陈德启眼含热泪,动情地说:“一下车时,一眼望去无一丝绿色,这里的环境太恶劣了,有些老百姓一天就吃一顿饭,我觉得应该留下做点什么。”
“一个企业家,不仅要投资赚钱,也要为当地老百姓造福。”这是陈德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更时刻放在心上,也一直在践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