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春祭,即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

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

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以清明节为主题的诗词名作;其中尤以以下三篇最为著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尤其是在古时候,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

但这个时节里,倘若赶上孤身行路,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就不免触景伤怀,增添了一层愁绪,“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日狸渡道中》

【宋】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就写出了繁花似锦、柳枝抽拔的春日景象。

而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又称“纸鸢”,“纸鸢鸣半空”,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上巳时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

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上阙描绘的就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满目繁华”。

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下阙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一路之上,花头攒动。

下阙里还描绘了一个别致的传统习俗。

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俗,无论男女。

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刘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山花满角巾。”

可见,“直到城头总是花”,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开,又描绘了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