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还是有为?—“秦汉史与项目管理”之三十二

无为还是有为?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先是鸩死赵王刘如意,又将戚夫人害成人彘,还想害死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幸亏汉惠帝刘盈在旁保护,才没有成功。

汉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曹参原是齐相,上任前跟后任说:“请留意狱市(监狱和集市),慎无轻扰为要”。后来曹参任相后,终日饮酒,不理政事。汉惠帝问他原因,他说:“陛下英明神武不如先帝,我的才能又不如萧何,先前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明订法令,备具规模,今陛下垂拱在朝,臣等能守职奉法,遵循勿失,便算能继前人,难道还想再胜一筹吗?”

萧曹被后世称为汉初名相,说曹参无为而治,还百姓清净康乐。但后来有的史学家评论,当时吕后专权,匈奴环伺,曹参的不作为,导致后面有很多隐患。请问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一个领导者究竟是应该是应该无为而治,还是积极进取,除了自身能力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事业环境因素。事业环境因素对领导者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影响很大。在上面的案例中,事业环境因素有三点不容忽视:

第一、楚汉之争打了七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人民思安定,不愿再起干戈。

第二、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把持朝政。所以如果曹参想有所作为,势必会与吕后一派起争执,引发汉朝动乱。

第三、强大的匈奴不断挑衅。而且汉初刘邦曾经带领30万大军郑涛匈奴,结果大败。因此曹参如果对军政有所作为,锐意改革的话,可能会引发边境的实力派不安(就像卢绾一样),或投靠匈奴,或对抗朝廷。

所以曹参的所作所为本质上就是不折腾,有时不做事也是一种做事。让一切按照法令来运转,不加强干涉,顺其自然。用的是黄老的无为治国方略。在当时的事业环境因素下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请思考:《道德经》中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顺其自然,让事情按照既定规律来自然运转,你认为团队发展到什么阶段应该无为而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