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呆子的乐趣 (2)
这几天发奋读了几本诗集,第一次读杜甫的诗集,读的头晕眼花,一面感叹杜甫真是集大成者,什么诗体都能写好,而且总体水平高,不像李白诗集可能太多冒名伪作,参差不齐,怪不得历代都有人认为杜甫高于李白,一面偷偷腹诽:杜甫大诗人也太忧国忧民了,从小到老,路上家里,穷困潦倒或暂时得意,都不忘叹息黎民,这当然是由于他高尚爱民,但读了太多,就有点疲劳了。
一本集子读下来,我这个业余读者,最记得两首,一首是《驱竖子摘苍耳》,一面读,一面浮想联翩:苍耳竟然能吃?这是秋天写的诗,那时候苍耳已经很扎手了吧,小孩子是带手套摘得吗?唐代有劳动手套吗?苍耳剥了刺和皮,再煮到半生,一斤还能剩几两?
另一首是《北征》里面还家那一段:“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粉黛亦解包,衾绸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我心里想这才像话嘛,因为战乱,妻女离开杜甫艰难求生,杜甫得了官回家,不忘给多年没见的老婆孩子带点礼物,竟然懂得带一些脂粉绸缎,可怜从未打扮的小女儿赶忙梳头,学妈妈化妆,乱涂胭脂,眉毛画的炭黑。这段诗很有人情味,我悄悄在心里把“杜甫大诗人”唤成了“杜甫老兄”,由此才真正喜欢杜甫。
我喜欢有人情味的作者。有人情味一是文章里不总是高大上,有普通人的人情世故,才平易近人,读者才从文字里看到一个和自己一样有情有叹的作者。归有光那么多正经学术文章,但流传最广的是他的《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人亡物在,睹物思人,这种感伤情真意切,只是平淡两三句话也动人。如果没有这些生活琐事的散文,归有光的才名恐怕要黯淡一些。
人情味也是性格醇厚,有一股天然的情趣,像咱们的经典《论语》,整篇谆谆教导,语重心长,但是如果离了那段“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夫子也会显得有点教条。
但是情趣有高低或亲近、疏离之分。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非常自然,读起来像跟在他身后一起走田间小径,但是陆游的“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就不让人身临其境,大概他的农活没有陶渊明做的多,而且陶渊明的心更纯,甘心田园。陆游身在南宋,总有“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的挂念。
至于有些人学情趣,就更隔了一层,李纨在大观园里的“稻香村”就有点做作。《浮生六记》里芸娘雇馄饨担子为沈复和朋友赏花饮酒作诗也似学人情致,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差了一大截,《浮生六记》就失在以前人雅趣为规范,少了质朴的潇洒。 其实故意求雅就走了俗套,离本性天然远了,人情味就少了,让人读了觉得有点疙瘩。《东京梦华录》写汴梁俗事,总有人喜欢读,其实从文辞上来说写的很琐碎直白,但是书里罗列那些“头羹.石髓羹.白肉.胡饼.软羊.大小骨角. 犒腰子.石肚羹.入炉羊罨.生软手麹.桐皮麺.姜溌刀.回刀.冷淘”吃食,虽然也不明白到底是什么食物,但是读起来满纸的烟火气,亲近人的肠胃。
有的时候,讽刺讥嘲也透出人情味,庄子编排孔子和孔门弟子的故事,揶揄孔老夫子,用庙里受拜的死乌龟和爬在泥里的活乌龟对比推辞楚王的任命,和梁惠斗嘴,神吹一飞几万里的大鹏和喂饱半国人的大鱼,一本正经的瞎编根本不存在的历史人物,真是个爱侃的老头。有人说屈原的文风像庄子,都是浪漫主义,但我读庄子会发笑,读屈原的仙人香草只会肃然,还是庄子可爱一些。
但是讥嘲比情趣更容易走味。徐渭很有才华,文风一点都不泥古,用语自然,甚至故意偏离正统的“清雅“,但是徐渭身世坎坷,精神抑郁,他的讥嘲少了旷达,偏尖刻,像他嘲笑王世贞画的马:”此时八骏谁传形?太仓老王太仆卿。。马瘦尾尖了无肉,颈长筋绽抽兰“ 就不好玩,不算好诗。 但是他回忆亡妻的诗,爱意痛惜油然而生,不亚于苏轼的”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他这首诗是这样的:”黄金小纽茜衫温,袖折犹有举案痕。开匣不知双泪下,满庭积雪一灯黑。“,读起来,彷佛亲眼看到他打开衣匣,潸然泪下。
小时候第一次读温庭筠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惊艳不已,大了,读书多一点了,才知道有真感受就不需要华词,有人情味就不需要诡奇的素材,齐白石画白菜,韵味胜过牡丹;汪曾琪写做菜,高雅胜过《小窗幽梦》的玩花看月。人情味在于以平实言语抒发真情实感,有味而不做作,纯粹而不偏执,所以使读者读了心有戚戚,或笑或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