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故事:孔子一生追求君子之德,为何将亲生女儿嫁给罪犯?
论语故事:孔子一生追求君子之德,为何将女儿嫁给罪犯?
孔子嫁女
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更是封建道德的倡导者,以“君子”之德为美。令人奇怪的是,他却将自己的亲生女儿,许嫁给一个身系囹圄的罪犯,这是什么操作呢?
孔子嫁女的故事,《论语》中有载。《论语·公冶长》开篇就是孔子评说公冶长为人的: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上文中的第一个“子”,即孔子。“谓”字此处当“评说、评价”讲,通俗的表述,就是“说”或“说起”的意思。“可妻也”之“妻”,用作动词,把女儿嫁给,意为可以将女儿嫁给他。文中的“缧(léi)绁(xiè)”,本为捆绑犯人的绳索,在此代指监狱,亦即言明公冶长为罪犯。而“以其子妻之”之“子”,则指的是(孔子的)女儿。
科普一下:“子”字现专虽然是指儿子,但在古代,儿女却都被称为“子”。因为,“子”的本义是婴儿,后引申为儿女。如《列子·汤问》中的“孀妻弱子”即是焉。
《论语·公冶长》上述的那句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现代汉语来表达就是:
孔子评价公冶长时说:“(公冶长这样的人,)可以将女儿嫁给他。虽然他曾坐过牢,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后来,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孔子为何要将女儿嫁给一个坐过牢的人呢?曾陷 “缧绁”之灾的公冶长又是何许人也?且听老黄为你一一道来。
公冶长其人
《论语·公冶长》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即古人所说的“乡里之仁风,成于家庭之雍睦”。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而将公冶长归为篇首,说明孔子认为公冶长是最具“仁德”之人。正是因为对公冶长有了这样的认知与评价,孔子才会“以其子妻之”。
那么,公冶长何许人也?公冶长,复姓公冶,名芝,字子长,《论语》称其为鲁国人,《史记》载其为齐国人,反正就是山东人吧。他自幼俭朴好学,攻读诗书锲而不舍,为人称道。
公冶长又是因何获罪入狱的呢?这点史书中并无确切记载,而见诸史籍的内容,在现代读者看来,又有点玄幻——是因为他能听懂鸟语。也就是说,公冶长是个身赋异秉的人,有能听鸟语的特异功能。
公冶长之罪
有关公冶长能听懂鸟语的传说很多,在此仅摘其一二,来说说公冶长的获罪之因。其一,据孙星衍所著《孔子集语》卷九载《绎史》卷九十五引《留青日札》称:
公冶长贫而闲居,无以给食。其雀飞鸣其舍,呼之曰:“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驮羊,尔食肉,我食肠,当亟取之勿彷徨。”子长如其言,往取食之。及亡羊者迹之,得其角,乃以为偷。讼之鲁君,鲁君不信鸟语,逮系之狱。
孔子素知之,为之白于鲁君,亦不解也。于是叹曰:“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未几,子长在狱舍,雀复飞鸣其上,呼之曰:“公冶长!公冶长!齐人出师侵我疆,沂水上,峄山旁,当亟御之勿彷徨。”子长介狱吏白之鲁君,鲁君亦勿信也。姑如其言,往迹之,则齐师果将及矣。急发兵应敌,遂获大胜。
其二则是出自一本名为《论释》的书中,故事的大意是:公冶长从卫国返回鲁国,走到两国边界处,听见鸟互相招呼往清溪食死人肉。不一会儿,他碰见一位老婆婆在路上哭。公冶长问她因何当道泣哭,老婆婆说:“我儿子前日出门,至今未回来,恐怕已死了,不知他在什么地方。”公冶长说:“我刚才听到鸟相呼往清溪食肉,恐怕是您的儿子吧。”老婆婆去看,果然发现她儿子的尸体。老婆婆报告了村官,村官问老婆婆从哪儿知道的,老婆婆说:“是公冶长说的。”村官说:“公冶长没杀人的话,怎么可能知道?”于是将公冶长逮捕入狱。
狱吏问:“你为什么杀人?”公冶长说:“我懂鸟语,没杀人。”狱吏说:“那试试你,如果真的懂鸟语,就放了你,如果不懂,你就要偿命。”于是将公冶长囚在狱中六十天。后有一天有麻雀停在监狱的栅上,互相唧唧喳喳地叫,公冶长听了面带微笑,狱卒去报告狱吏:“公冶长听了雀语发笑,好象是懂得鸟语。”狱吏问公冶长,听到麻雀讲什么了而发笑?公冶长说:“麻雀唧唧喳喳,说白莲水边有装粮食的车翻了,公牛把角折断,粮食收拾不尽,招呼去吃。”狱吏不信,派人去看,果然如此。公冶长于是被释放。
从上述两个传说中都可以看出,公冶长的获罪入狱,纯属是冤枉,这一点,孔子看得非常清楚,因为,公冶长是他的学生,从学多年,他相信公冶长的为人,在为公冶长奔走喊冤未果的情况下,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直接将女儿嫁给了他。
公冶长之誉
孔子果然没有看错公冶长。公冶长出狱时,鲁国国君因他身怀绝技,欲提拔他入朝为官,但是,被公冶长拒绝了。“(鲁国君主)因释公冶长而厚赐之,欲爵为大夫,辞不受。盖耻因禽语以得禄也,后世遂废其学。”( 《留青日札》 )他耻于自己因能听懂“禽语”而被重用,他追求的是真才实学。
公冶长出狱后,专心治学,追随孔子,教学育人。期间,鲁国君主又多次请他出山,任用为大夫,但都他一一拒绝了。公冶长最终以其人品学问的超群,名列孔门“七十二贤”, 成为当世的著名文士, 深受孔子赏识与时人敬仰。
公冶长去世后,其治学为人,仍为世所敬重。唐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曾追封公冶长为莒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追封其为高密侯,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以“高密侯”从祀孔子。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封先贤公冶子。
结语
由此看来,孔子不以世俗是非为是非,力排众议,招公冶长为女婿,绝不仅仅是对其“罪非其罪”的同情,更多的是出于对其才学品德的肯定与认同。
从孔子嫁女一事,我们可以看出孔了的识人之明、之准。看人不能光看表面,而应透过现象看本质。璞的形状再丑陋,一经打磨,就是美玉。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