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无饭不色无艾不清明,没有艾糍和五色糯米怎能叫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气,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
全国各地清明节习俗甚多,因地域文化不同,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但扫墓祭祖、踏青是清明节里最基本的礼俗主题,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以此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桂平西山旧山门
这一天,远在广西桂平的人们都会去给逝去的亲人们上坟祭祀。桂平人把清明节给逝去的亲人们祭祀上坟叫“拜山”。通常都是在西山水库尾进行这个活动。这一天宗亲或者小家的亲人们会挨个给亲人们祭拜,程序一般就是到坟前(坟,桂平人习惯叫“卦山”)。
说白了,桂平人把“拜山”和“踏青”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
既然是祭祀,贡品是少不了的。“拜山”的贡品除了一般都备的香火蜡烛鞭炮,还有烤全乳猪,白切鸡等,根据各家经济情况而定。但五色糯米饭和艾糍是少不了的。
桂平人喜欢吃糯米和糯米制品,在节日和节气里更不例外。每个节日和节气里,吃的糯米制品都不一样,比如春节吃粽子;元宵节吃糍粑;清明节吃艾糍和糯米饭;七月十四吃蕉叶糍,九月九吃芋头饭和芋头糕等等,想重复都难!
艾糍是岭南地区(两广地区)传统的小吃,一般在清明节时食用。桂平人也是在清明节的时候吃艾糍和糯米饭!
先说艾糍,艾糍在北方和四川好像叫“青团”!
这个时候的艾草香味浓郁。在两广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间地头,屋后水边就会长出一丛丛艾草,绿色的叶子盘旋而上,碧绿清莹,像宝塔似的非常晃眼。这时人们会把它们采下来。
这个时候,艾糍的做法就变得丰富起来了:
有的人家晒干储存起来,到清明节的时候取些出来,碾碎和豌豆(客家话说麦豆)或芝麻花生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非常有名的美食艾糍。
有的人家是新鲜叶子做,也分成几种,一种是不喜欢艾草过于浓郁的香味,把艾叶用水烫过,用刀切碎,和到糯米粉里再包馅做成糍粑;一种是把艾叶榨汁,用汁液和糯米粉再包馅做成糍粑。
不管是哪种做法做成的艾糍甜咸皆宜,都很好吃。在威记的记忆里,吃过的最好吃的艾糍是小时候隔壁四姑婆做的艾糍。四姑婆在威记懂事起就是一副老态龙钟,慈祥可亲的模样,她家门前有一圈从北江边搬上来的大大的光滑的鹅卵石砌成的凳子,那时候常在那里玩游戏。
有一年清明节,我们正在玩,她拿出几个艾糍给我们几个小孩吃,到如今都还记得那个香糯,香甜,奇香的味道!
至于说五色糯米饭,那更是广西人在清明节里的特色美食,桂平人做得最正。色泽纯正光亮,绝对不添加色素,都是纯天然植物染色而成!(在威记之前的文章里都有介绍,这里就不赘述)
桂平人为什么喜欢在清明节吃艾糍和五色糯米饭?
唐代大诗人杜牧《清明》有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桂平十年有九年也都是阴雨绵绵的天气。古代的岭南地区这个时候,潮湿的回南天(一种南方特有的霉雨天)和各种雾瘴时常会使人得各种疾病,还加上蚊虫蚁兽的侵害,按照古人的理解,这些都属于“邪”的入侵,在长期生活中发现有些植物会使得各种“邪”得以缓解和消除,于是和日常饮食结合起来,就形成如今看来显得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
这些桂平的节日或者节气的美食,在外省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很多人都把它们规划到黑暗料理的范畴里。也难怪,因为北方气候原因,从古到今的饮食都比较单调。
他们忽略了一点,其实,很多南方的美食都有北方的美食影子在里面,比如说米粉。米粉就是根据面条而制作出来的一种条状主食。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始皇帝派五十万大军征讨岭南。那些秦国士兵利用岭南的物产水稻,用北方的面条制作工艺制作出来,随着历史的变迁,渐渐就形成了如今米粉的模样。
艾糍和糯米饭也是一样,随着中原人士一次又一次为了躲避战乱迁徙到相对比较平静的岭南地区定居和落地生根,把一些北方的饮食习惯和一些风俗跟当地的物产相结合,就形成了如今的美食特色。
五色糯米饭也是凉吃好吃,和“寒食节”的风俗相一致,不开火的日子,糯米饭也是经饿顶饱的主食,流传下来就成了一种习俗!
时间湮灭了一切,来路已经看不到,只留下了现在的样子。所以说,美食嘛,整就是了。
这里是桂平!发现美食,讲述美食!感受美食!
我是威记!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