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人物志:书法泰斗沈延毅!

盛京人物志之十一

书法泰斗沈延毅

沈延毅

沈延毅(1903—1992),字公卓、攻昨,号述菊,晚号天行健斋主,出生于辽宁省盖平县(现盖州市)城东古台村,曾任东北博物馆研究员,沈阳市文史馆馆长,辽宁省政协常委,沈阳市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辽宁省书法协会会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等职。

与古人之合,先求法合,得其形似;继求貌似神合,形神兼备;最后要求貌离神合,推出新意,自成风格。

——沈延毅

启功先生为沈延毅书法展题字

沙孟海先生为沈延毅书法选集题字

沈延毅的艺术人生

沈延毅,字公卓、攻昨,号述菊、天行健斋主,1903年12月21日出生于辽宁省盖平县(现盖州市)城东土台村。父沈羹唐为清末拔贡,能诗善文,工书法,在当地名望很高。沈延毅自幼从家父读经学史,作诗临帖,弱冠时,文才书名即已称誉乡里。及长,就读于民国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在吉林道尹公署任职,又在中东铁路督办莫德惠处司文书之职。光复后,曾任东北生产管理局秘书处处长。解放后,曾任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沈阳市文史馆馆长。“文革”期间,被下放农村插队落户。1978年落实政策回城,任辽宁省政协常委、沈阳市政协常委、辽宁省书法协会会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等职。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本职工作和社会活动,为辽沈地区的文史研究和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1992年2月23日在沈阳去世,享年89岁。

1978年沈延毅先生自农村返回沈阳后在寓所留影

沈延毅先生是辽宁著名的书法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他丰厚的诗文经史底蕴以及在对书法艺术方面的建树,早已在东北大地为人熟知。他那筋骨风神、别开生面的“魏体行书”,越来越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为国内外文史学家、书法家所注重。

沈延毅自9岁开始学习书法,到89岁逝世,前3天还笔耕不辍,与书法结缘整整80年,可谓对书法钟爱之深、浸淫之深,以至终身从之。沈延毅的书学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即从9岁到18岁,为他的启蒙基础期;18岁到40岁,为他的准备待发期;40岁到75岁,为他的探索形成期;75岁到逝世前,为他的发展成熟期。

青年时期的沈延毅

早年沈延毅夫妇留影

沈延毅先生与其子沈尔亮先生合影

第一时期,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对唐楷欧、褚、颜、柳诸家都悉心临摹研习,他在诗中曾写道:“髫龄满纸笑涂鸦,先仿隋唐诸大家。六十年中如寤寐,几番梦笔几生花。”他这一时期所写的唐楷作品形神兼备,结体和笔法的掌握运用都十分娴熟,所下功夫之深,可以从他60岁和80岁写的欧体、颜体楷书中窥得,少年时期临摹唐楷积淀的深厚功底,对他后来书风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父亲写得一手漂亮的“何体”,这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对何绍基(子贞)的书法亦用功尤勤,这种影响一直到他的晚年书法,还能见到踪影。

沈延毅先生父亲沈庆飏所书书法中堂

沈延毅70年代末与苗波(右二)、杨仁恺(右一)诸先生在一起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沈延毅先生与书界同道赴北陵踏青留影。后排陈旧(左二)李光远(左三)冯月庵(左四)霍安荣(右五)

晚年时期的沈延毅先生

姚哲成(左)、聂成文(右)与沈延毅先生先生

第二时期,沈延毅18岁时,父亲得知近代中国的碑学大师康有为寓居大连,他便携子拜见年逾古稀的康有为。此时的康有为已由当年“公车上书”的热血青年,变成了老态龙钟的长者,改良维新与保皇复辟的失败,使他离开了政治的漩涡,寓居气候宜人的海滨城市青岛、大连,以书画自娱,潜心继续他的碑学研究和书法创作实践。可以想象到,衰年的康有为见到风华正茂、身高体健、学识广博、谈吐儒雅的沈延毅时是何等的心情,他遂对沈精心教授,点拨导引。沈延毅每天得以为老师磨墨理纸,亲睹老前辈的点画运笔之妙,遂茅塞顿开,深有领悟。临别之际,康有为嘱他要继而上追秦汉,以求格调高古,并以手迹两幅相赠,作为奖掖鼓励。沈延毅由连返乡,从此将家藏魏碑旧拓,披览临写,悉心揣摩,直至年逾不惑。他在这段时间里,把《龙门二十品》的险峻朴茂、《郑文公》的遒丽宽博,《张猛龙》的雄秀劲利,两《石门》的恣肆奇浑,融为一体,熔铸成了独具特性的北碑风格。

1979年,沈延毅先生与书界老友留影。前排霍安荣(左一)李光远(左二)冯月庵(右二)后排陈旧(左二)周邵文(右二)

沈延毅80年代中期于寓所

沈延毅早期书法中堂

第三时期,沈延毅在具备唐楷的基础和汲取北朝碑刻造像之精髓后,即开始了向碑帖结合、以魏入行的书体,进 行了漫长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他曾作诗概括他这一时期的书法渊源,诗曰:“积健为雄颜鲁公,渊源篆隶肆圆锋。别开生面书中象,一帜独垂百代风。”他首先以魏法用笔,兼参篆籀《泰山》、 《石鼓》,汉隶《乙瑛》、《史晨》,以使其线条笔道一波三折,圆润遒劲,笔笔中锋,铁画银钩;然后借鉴欧阳询、柳公权瘦硬骨架结构为结体,中宫紧束,骨骼嶙峋,秀朗挺劲,风神迥然;继而兼取隶楷《爨龙颜》、《爨宝子》的厚重古拙、夸张稚趣,全面向何绍基的行书风格进行靠拢和进化,初步形成了个人风格。沈延毅对何绍基终身不弃,固然有家父自小对己的影响及对父亲的怀念因素在内,但何绍基的颜楷功底和碑帖结合的行书路子,是使他取法“何体”的最主要原因。何绍基的书法既存汉隶颜楷的雄健浑厚,又具北碑的清刚凌厉,他是将汉唐书法的气魄骨力、内蕴风姿与北碑的峻拔刚断、萧散灵动,融化得最好、最成功的书法大家。沈延毅这个时期的作品,沉稳工致,点画精熟,炉火纯青,耐人寻味。

70年代末沈延毅先生在一次书法活动中为书法爱好者示范

1978年,沈延毅先生与参加辽宁省书法座谈会的同道摄于沈阳故宫。中排(霍安荣)施展(左六)于植元(右七)冯月庵(右五)苗波(右三)杨仁恺(右二)后排郭西河(左五)

80年代中期沈延毅在寓所创作中

1982年《中国书法家协会辽宁分会第一次代表会员全体合影》

1989年参加辽宁省第二次书法家代表大会合影

1955年 沈延毅书法七言联

第四时期,沈延毅经过70多年的坎坷生活磨练和对书法艺术的不懈求索,他的“魏体行书”书法已趋于形成,登堂入室的条件已经具备。特别是十年“文革”结束后,大地回春,生机盎然,被扭曲、压抑多年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获得新生,已是古稀之年的沈延毅将自己的斋号称为“天行健斋”,又以炽热的激情投入到书法创作中来。这时的他,胸怀广阔,意境高远,诸家笔法,熟记于心,笔下的点画线条,似回鸾舞凤,万岁枯藤;六书八法,如天风海涛,变化莫测,他的书法进入了成熟收获期。他精神矍铄,精力旺盛,经常参加社会活动,组织者皆以他的光临为盛荣。他声誉日隆,名噪一时,每每妙文佳句,顺手拈来,题词赠书,一挥而就,各地求书者益众,片纸寸缣为海内外书家及爱好者宝之。1988年,在辽宁省首届书法艺术展上,沈延毅应众人之盛情,凝神屏气,悬腕挥笔,一幅周总理青年时代诗作的六尺四条大屏,一气呵成,56个大字,字逾半尺,笔酣墨饱,畅快淋漓,令在场者骇目惊心,赞叹不已。

80年代初沈延毅在辽宁省一次书法活动座谈会上

80年代初沈延毅先生在书法展览上

1989年 沈延毅书 镂金错采

80年代中期沈延毅先生在书法展览上

沈延毅晚期的作品,心猿意马,出神入化,无拘无束,老笔纷披,真气弥漫,臻于化境,似与齐白石临终时的画作一样,歪歪斜斜,刷刷点点,似明非明,似清非清,如入随心所欲的超脱混沌境界。

1984年  沈延毅  信札

1984年,沈延毅先生书怀念张学良旧作,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刘鸣久(左二)、省民革副主委明世勣(右一)共同欣赏

1986年,沈延毅先生为辽宁省台办题字

沈延毅碑学艺术成就

“白山黑水气葱茏,振古人文大地同。不使龙门擅伊洛,如今魏法在辽东。”、“南海昔年薪火传,沉雄奇逸笔如椽。行间情质宣融处,双楫箴言一脉牵。不薄唐碑爱魏碑,旁揉博采涉瑰奇。心为笔帅先求正,书到生时是熟时。”这两首诗,是三十二年前中国书坛两位大家——启功、沈鹏为《沈延毅书法选集》的题诗。诗中以精准之笔对沈延毅先生的书法艺术师承、特色、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影响作了高度评价。沈延毅积毕生之精力躬耕砚田,以化古出新的魏碑行书独树一帜,创造了集雄浑、峻伟、朴拙、奇逸于一体,充满阳刚之气的书法审美形象,成为近、现代以来,继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之后又一位碑学领域的开派大家。

沈延毅书法选集

一、魏碑情结——终生不渝的书艺追求

沈延毅少年学书自隋唐入手,曾对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端楷刻意临仿,从法度森严的唐碑经典中立得规矩,亦曾心仪颇得颜氏遗风的清代何绍基沉着雄强的大家风范。

然而,沈延毅一生的书法追求,还是在结识了康有为之后才发生根本转变并逐步确定方向的。清代中叶,碑学大兴。继阮元、包世臣之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行世,在六卷二十七篇洋洋七万余言中,以变法求新的思想,系统阐述和完善了碑学理论,极力倡扬崇魏卑唐、尊碑抑帖之说,认为“书有南北朝,隶、楷、行、草体变各极,奇伟婉丽,意态斯备,至矣!观斯止矣!”以康有为的地位和影响,他的鼓吹无疑对碑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九一七年冬,适逢康有为避祸小居大连,时年十四岁的沈延毅经父执引见,有幸拜谒这位饮誉海内外的“康圣人”,且得以“磨墨理纸于側,亲睹康老措笔之妙,骇目惊心,深有所悟,窃心识之。临行之际,康老赠以手迹两幅以志嘉勉。”其时,《广艺舟双楫》已刊行二十六年,总印至十九版,海内外散布万余册。沈延毅必已先从康氏书论中受到崇魏卑唐思想的影响,此行又面聆大师,口授心传,促使他的艺术思想和学术道路都发生了根本改变。沈延毅曾以诗深情地回忆这段不平常的经历:“启悟多端信有因,高山仰止喜书绅。童年十日前尘梦,沓渚楼头拜圣人。”

沈延毅先生书法作品

在此后的学书道路上,沈延毅开始潜心于对北碑的探寻。他以《广艺舟双楫》为指针,朝习夕诵,犹如康氏宏论萦耳,并广集碑版拓片,举凡碑碣、造像、墓志、塔铭、摩崖石刻……无不广征博取,并在分类、考证、鉴赏的基础上,由形而神地心摹手追。他不独守一碑一石,而是转益多师,辐射式地摄取魏碑群体艺术中的精华。经过深入地研究临习,他认为北魏碑刻上承汉魏,下启隋唐,骨气深隐,格高韵足,虽为楷书,而融篆势、隶意、分韵、草情于其中,且一石一风,一碑一貌,同中存异,丰神万殊,乃真正之大观。魏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宝库。他遂下决心以魏碑为立根基石,以碑学为终生奋斗目标。

二、魏碑行书——化古出新的艺术独创

书者,抒也。书法是通过笔的挥运展现线条魅力的艺术,是书家个性情感外化的符号。抒情性表现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美学特征。魏碑属于楷书一类,偏于“居静以治动”,易于形质与功力,却很难自由地抒散怀抱,任情恣性。而沈延毅积数十年魏碑临池的功力,深明“变则通,通则久”之理,在创新求变的理性觉悟中,从表现技法入手,化古为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魏碑行书化的路子。

他匠心独运地将行书技法融入魏碑,笔下或揉篆法,变方为圆,减少锋棱,藏巧干拙;或掺隶意,轻灵翻折,波磔诡谲,凝重而不乏活泼。同时加快了笔速,强化了行笔落墨的起伏和节奏。他善于在力度与速度的协调连贯中,化直为曲,化断为连,化正为奇,化静为动。这一系列的笔法、笔势、笔意,使原本各自独立相安的点画间呼应顾盼,意气流动。魏碑这一相对端庄、静止的书体,在不失却本质特征的情况下,以个性鲜明的精神,生发出具有时代写意气息的新的艺术生命。沈延毅笔下的魏碑行书,经特殊语言的现代诠释,在法与意的完美交融中,赋予了古老的石刻文宇艺术以新的气韵和风采。

沈延毅先生信札

三、雄奇峻伟——戛戛独造的阳刚之美

沈延毅作魏碑行书,始终把握着“坚劲、峻拔、开张、逸宕”的用笔主旋律,在力的统摄下,气势恢弘的点画铮铮磊落于纸上,创造了雄浑、峻伟、朴拙、奇逸的书法审美形象。何以至此?谛观之:筋骨劲健,精气内蕴,真力弥漫,故能雄浑;欹侧险绝,笔锋凌厉,刚断峭拔,故能峻伟;信笔纷披,率真自然,不求精巧,故能朴拙;疏密参差,波诡云谲,洒脱超迈,故能奇逸。他的作品笔力慑人,形态特异,充满阳刚之气,作为一种风格,在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范畴中,显然属于壮美一类。反复品赏,我们会从坚劲逸宕的点线轨迹中,体味到书家“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的品格和气度,在叹服其精湛艺术功力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与书风相一致的人格力量的震撼。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曾倾情赞美魏碑,归为“十美”:魄力維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气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以此“十美”观照沈延毅的魏碑行书,或骨力,或气韵,或仪态,或意趣,均有较为完美的体现。

四、“南王逊北王”——崇魏卑晋的千古异说

书法史上,碑学与帖学相对而称。帖学以东晋王羲之书风为代表。沈延毅所以未从帖学而专攻碑学一路,他是把晋人书风与北魏碑刻作了长期比较研究之后才决定的。他认为晋书韵致姿媚,温雅有余,而伤于骨力不足。他指出,清代刘熙载评论王羲之书法“力屈万夫,韵高千古”乃溢美之辞。平心而沦,遍观右军节迹,“韵高千古”足真,“力屈万夫”不实。骨力是书法美的最基本要素,是书法艺术生命力所在。若以骨力、骨气论,北魏书家王远的《石门铭》足以压倒王羲之的《兰亭序》。因此,他以诗直吐心声:“举世千午赞墨皇,临池反复细端详。龙蛇人笔苞元气,毕竟南下逊北王。”

沈延毅先生书法作品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书法长期统领书坛,享有至高地位。崇晋宗王是传统书学理论中不容置疑的定论。明代项穆说:“书不入晋,固非上流;法不宗王,讵称逸品?”表面上看,沈延毅“南王逊北王”之诗,是对王羲之与王远两位书家之间艺术风格与成就的个案比较。而王羲之是东晋书风的代表人物,王远《石门铭》被《广艺舟双楫》列为“神品”,“飞逸浑穆之宗”,其在北魏书家中当为卓然不群之辈,故沈延毅的“南王逊北工”,实則提出了一个“晋书不如魏碑”或“南帖不如北魏”的论点。这说明,沈延毅与康有为在书法美学思想和艺术主张上同中有异。相同的延沈延毅追随康有为,对崇魏尊碑之说笃信至诚。不问的是,康有为崇魏卑唐,尊碑抑帖,却不贬低晋人之书。如《广艺舟双揖》中说:“《阁帖》王、谢、桓、郗及诸帝书,虽多赝杂,然当时文采,固自开人。……雅士笔札,故冠绝后古,无以抗行。”而沈延毅却是崇魏卑晋,尊碑抑王。这是因为他学节伊始曾得益于唐碑引领,起步奠基之情不会因转师北碑而全然了断,以后弃唐取魏只是实践其心目中一种更高的选择。

从学术角度看,沈延毅的“南王逊北王”,无疑是对中国传统书学理论的挑战和反叛。从他敢于打破千古定论,对“书圣”王羲之作如此异古殊今之评,其艺术主张本身就极富于标新立异的精神,显示了不随人俯仰、不趋时尚潮流特立独行的艺术人格。这也可以视为对包世臣、康有为崇魏尊碑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沈延毅先生书法作品

五、书如其人——广博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如果说,艺术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形态,那么书法作品则表现了创作主体——书家的功力、才情、学问和修养。因为,当笔墨线条作为情感符号的人生语汇来挥洒时,必然迹化出书家心灵、性情、人格和气度的差异,而这些均与理性思辨和学养的高低深浅有关。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和多方面的学养,才能最终完成从艺术直觉到理论自觉的哲学提升,才能在创作中减少盲目性和偶然性,不断深化作品的文化内涵,提高艺术的品位和格调。故书法一道,资贵聪颖,学尚浩渊。纵观书法史,从《兰亭序》、《穴祭侄稿》到宋四家诸帖,从明清法书到近、现代名人墨迹,凡自书诗文的“无意于佳乃佳”的作品,必然是使转挥运的节律与诗情心律的完美契合。从一定意义上讲,书法是文化人的审美创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书法的品位、格调、意境,是以功力为根基,靠学养滋养出来的。故苏轼慨叹说:“腹有诗书气白华。”古今大书家多是学者,中国书法史上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可以说明学养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

沈延毅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夯实了自己的书外之功。他长于文史,精于鉴赏,尤以詩词成就最高。其诗风一如其书,沉雄奇逸,格调高雅脱俗。他的许多作品都是自书诗词,“诗意在书法艺术中的融化,体现为书法品位的升高。而书法的节律感与抒情性,对书家纯真的诗情肯定也起着良性循环作用”。观赏沈延毅的诗书合璧之作,玩味其线条的美妙变化,品读其诗词的高雅意境,可谓墨花怡人,丽藻悦目。经过这双重的审关观照,进入一种神与墨游、心与诗化的艺术境界,但觉满纸云烟中洋溢着一股气息,这是金石气、书卷气,是雄浑之气、浩然之气。又別有一种风神,是高山之风、君子之风、学者之风。

沈延毅书法作品欣赏

沈延毅书毛主席词

1979年 沈延毅行书七言联

1981年 沈延毅行书五言联

1982年 沈延毅书法七言联

1983年 沈延毅书“和为贵”

1983年 沈延毅书行书四言联

1984年,沈延毅先生书 怀念张学良旧作

1984年 沈延毅书 自作诗一首

1988年 沈延毅书自作诗《偶怀汉卿将军》

1988年 沈延毅书 白居易诗

1989年 沈延毅为大陆中青年书画赴台展题字

1989年沈延毅为中央电视台“锦绣神州”栏目题字

1990年 沈延毅行书 五言联

1991年 沈延毅书 自作诗

1991年 沈延毅行书 四言联

沈延毅书毛主席词《浪淘沙 · 北戴河》

来源:书画共享空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