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治:
脾胃系病证的本质,实际主要包括脾、胃两个脏腑或系统所包含的升降功能及其动力来源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以痰湿困脾为主的脾湿证:脾主升清,脾湿则造成脾的“阳化气”功能下降,容易形成水饮、寒湿、湿热及痰湿,痰湿困脾则清阳上升之力不够或不顺畅,出现大便黏腻不成型、痰多、身重、浮肿、困倦乏力、不欲饮等症状。
二、以脾气虚或中气虚为主的脾虚证:脾为实脏,体阴用阳,怕阳气(中气)虚弱,则脾阳升清的原动力不足;而脾气虚则导致脾的气血化生功能降低,引起消化不良、气血不足、气虚、血虚、虚胖或瘦弱等一系列虚证。
三、以降浊功能不畅为主的胃系病证:胃主降浊,最怕气之下行不畅——整个消化道以降为序,而降的动力来源于胃。胃气下行之力不足,或下行气机不畅,或因肝木横滞中土,造成整个消化道不畅;胃的降浊功能不畅则可能导致食物积滞,从而成胃痞、吐酸、呃逆、反胃、腹胀、口臭、便秘等。当胃的降浊功能不畅,在西医则可能表现为各类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不良、幽门梗阻或肠梗阻、食管炎、幽门螺杆菌指数升高等症状。
四、胃体(含十二指肠)功能减退的自身疾病。胃腑中空,既怕阳气不足,也怕胃阴不足。胃阳不足,则胃动力不足,磨化食物之力不够;胃阴不足,则搅拌混合与化合反应不够充分,营养物质的分解与吸收功能下降;消化功能减退,则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胃胀、胃痛、胃炎、腹胀、便难、腹泻等病症。
在临床调治脾胃系病证的时候,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四个解决思路,而非见病治病、见症治症。只要方向对了,病就去了一大半了。
一、脾湿痰困,则以苍术、茯苓、半夏、陈皮祛湿化痰为主,或加砂仁、藿香以醒脾豁痰,或加参、芪、术以补脾气燥湿;所以,二陈汤可为脾系湿证之基础方。泄浊之剂可因人而异适当峻猛,中病即止,免伤正气。
二、脾虚证:补虚以参芪为主,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升陷汤等方剂可随证选用,佐以消食之味如山楂神曲内金之类,作为脾胃虚证之主方。补益之剂则当徐徐慢补,不可操之过急;我们平常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指的主要是这一类虚证。
三、胃气不降,必重用赭石以降之。
降胃以赭石为主,随症加减,适当佐以消食、活血化瘀之品,当能随手取效。个人认为,补气升脾固然重要,但是恢复胃的降浊功能似乎更为重要。一直有来有一个观点,或者说直觉吧,不只是患者,很多中医师也这么认为,觉得补益类的药比攻伐类的药好,所以一见攻击性强的药就退避三舍,能不用尽量不用。所以有了胃病,用石膏、赭石、黄连、大黄之类,病人就会问,这药会不会太猛了?医生也怕病人受不了,尽量不用或少用这类药。
事实上,对于胃气不降的问题,就该重用赭石。张锡纯说“胃气逆而不降者,所用降胃之药若半夏、苏子、蒌仁、竹茹、厚朴、枳实诸品,亦用之等于不用也”、“是以愚治胃气逆而不降之证,恒但重用赭石,即能随手奏效也”。
因此对于胃气不降、胆胃上逆等证,如胆汁反流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胀、口臭、气虚型便秘、呃逆、打嗝、干呕、易吐、包括孕吐(张锡纯认为孕妇可以按正常剂量服用赭石)等症,均可重用赭石(15-60g)为君,以山药为臣,根据不同的症状加减组方,即可有效治疗上述等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赭石仅可生用,不可煅制醋制,煅制之后的赭石几乎没有药效。《中国药典》记载的经过炮制之后的“煅赭石”,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实际临床价值。遗憾的是目前药店出售的大部分均为煅赭石,只有少数药店有售生赭石。
赭石入药时应当尽量捣碎然后绢包,与其他药材同时入锅煎煮即可,不需要先煎或久煎。若遇虚证,则降胃与补脾交替进行或同时进行。
四、胃阴不足,本人习用山药和石膏为主。
山药入脾肺肾经,补脾胃中气,能调理治疗大部分脾胃系病证。山药能减少现代化学药物对胃肠的不良影响,有效保护脾胃。山药对肠胃有双向调节功能:对伤食泻泄有涩肠的作用;对气虚及肠胃有热的便秘,有通便的功效。
张锡纯首创的关于脾胃的方剂中,主要有下列方剂以山药为主药:扶中汤、薯蓣粥、薯蓣鸡子黄粥、薯蓣车前子粥、加味天水散、急救回阳汤等。
山药还含有丰富的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成分,可以刺激胃肠道蠕动,降低血清淀粉酶的分泌,同时增强蛋白质和淀粉的分解,有效提升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加速胃肠道内容物排空,从而达到帮助消化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山药对肾上腺素所引起的肠道紧张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可以起到恢复肠道节律的作用。山药能促进皮肤溃疡面修复与伤口愈合,所以又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因此,山药对食少体倦、泄泻、脾胃虚弱等病症,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临床上,一切气虚、中气虚弱、慢性胃肠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腹泻、以及其他相关消化道疾病,均可常服山药或以山药加味而愈。
若因郁而化热,造成的阴耗津伤,则非石膏莫属。一般来说,胃热的原因无外乎胃动力过强,阳有余而阴不足,导致胃体津液不足,出现口渴欲饮、容易上火、食欲增大、舌体大小适中而色红,此时用石膏一则清热,二则生津。
胃热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肝郁,郁久化热,热伤津耗,而出现胃欲饮而口不渴的症状,舌象大多两侧淡白或滑腻,而中部有微黄苔。肝木克脾土引起的胃热,以柴胡香附之类配石膏有效。
胃热的第三种类型是上面第三种胃气不降形成的郁热。胃以降为顺,水谷、浊气、热气、寒气等有形和无形之物质,均随胃气下降。凡不能降,则必郁。水郁则为痰湿,谷郁则为食积,浊气郁则为胃胀腹胀,热郁则为炎症,寒郁则为瘀血;此几种郁,久则化为浊毒。凡此种种,皆以赭石降胃为君,若有热,则以石膏清热;若有积,则以山楂神曲内金消积;若有水,则以茯苓泽泻化湿,或以藿香砂仁以醒脾;若有痰,则用陈皮半夏化痰;若有瘀血,则用三棱当归化之;若为气郁,则用木香通之;若有毒,则用夏枯草等解毒。
此外,若兼脾胃虚寒,则辅以姜附以温之。脾胃虚寒以干姜或生姜为主,身体整体热能不够则非桂附不足以胜任。需要说明的是,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虚寒者大约仅点十之一二。
对于脾胃系病证,无论其病因病机有多复杂,均可按以上四个总体思路来解决,包括胃癌。若升降失序,一般采用先降胃再补气升脾的方法;若虚实夹杂,则先泄后补;若寒热往来,则先清后温调和营卫;急症痛症当先缓急止痛以治标,慢病则用食疗调理善后以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