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恭礼让后君子——《论语》悟读【43】

温文尔雅德先存,谦恭礼让后君子。

《论语》第三篇第三章: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悟读】

生旦净末丑男女;诗书礼乐易春秋。

本篇主要涉及“仁”与“礼”和“乐”的关系。仁,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礼和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礼和乐,都应该建立在的基础上才有意义。这也许可以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于中而形于外”

对于本章的翻译,还有两种解读

其一: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其二: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能讲礼仪吗?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能讲音乐吗?”

周代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宗法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礼乐制度和礼乐文明,对后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东周时期,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把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作为自己毕生之追求。

孔子的一生,多次反反复复的强调了“礼和乐”的重要性。

首先,礼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其次,国家的和谐稳固,必合乎礼、正乎乐。他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三个人修养须有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等等一系列思想,陶冶的是人们的境界和情操,使人眼界豁达,心胸开朗,规范好自己的行为。

礼,重视谦让敬人;乐,强调八音和谐。有了仁的内核,才会有谦让与和谐的外显,如此才真正配得上君子的名号。

孔子阐述了人的内在思想和外在形式必须一致的观点。对于个人修养和处世之道是参考价值的。一个人对别人是否礼貌,关键取决于他的诚意。有些人尊重人表面上彬彬有礼,但内心缺乏诚意,往往表里不一,这是欺人骗己的行径。

对于教育,礼乐思想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智慧,但总体而言,成才先成人,教育的首要目的还更是要使人更知礼明理,温文尔雅,谦恭礼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