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莫如仪封人——《论语》悟读【62】

莫愁前路无知己,知己莫如仪封人。

《论语》第三篇第二十四章:

【原文】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你们或诸位)何患于丧(失去官位)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古代用以警众的器皿,比喻为圣人)。”

【译文】

仪的地方官请求见孔子,说:“凡是到我这里的仁人君子,我从来没有不见的。”随行的学生向孔子通报并接见。地方官出来后说:“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前途?天下无道的时间太久了,夫子就是引领人们改变现状的人。”

【悟读】

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

诗句出自宋代诗人冯京的绝句《答伯庸》,意为孔子的文章名满天下,孔子为人处世之道也名满天下。

春秋时期,时人就给予了孔子极高的评价,把他看作圣人。仪封人见过孔子后,感叹说他将是乱世的救星,将带领人们的思想回归正道。

颜渊评价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贡评价老师: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宰我评价老师: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人的内心世界是很难观察的,要完全了解一个人需要时间。知己莫如仪封人,仪的地方长官初次见孔子就被折服,这是“文”的作用。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人人自觉,反求诸己,在修身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社会;他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整理了《易》《礼》《乐》《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在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上,他的贡献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孔子被认可,是他的个人魅力。好的言行举止往往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提高个人修养,是一个人成就功名的必由之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