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信审批:一名基层审查员的朴素思考
推荐线下学习:
4月24日-26日西安站!关于“信贷机构授信审批人员专业能力提升研修班”西安班
信贷审查员,以及“评审官”、“审贷官”,做银行的,都觉得这是一个“有权力”的岗位,代表着专业、权威,通过技术、分析以及积累成为专家,对业务有话语权。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高速发展期被忽视或被掩盖掉的各种矛盾(例如产能过剩、过度融资、粗放经营、只赚快钱等)逐一暴露,体现在银行端就是不良率高企,逾欠频发,企业逃废债现象屡见不鲜。于是,大家开始质疑,银行是怎么做风控的,审查员懂不懂风险判断,严谨的信贷流程难道无效吗?
这样的疑问,多多少少存在着误解。这篇文章,不为辩白,仅从一名基层审查员的角度,以“流水账”的朴素方式说一说审查员平时都干什么,还能做些什么,未来有哪些提升空间?
一、审查员平时都干什么?
一名审查员,最核心的工作是项目审查,占80%以上的工作量。每周审结量或年化审查总量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映射在日常工作中就是埋头写作多,沟通交流少。记得有熟悉的客户经理会说,进入信贷审查部就感觉进入学校教室,安静,不自觉地感到紧张。更多的时候,审查员如同一名门诊医生,望闻问切,“开卷-提问-沟通-落笔”,有条不紊,稳步推进。
第一步:开卷预判
接收档案后一般在两个工作日内先开卷初看,判断业务准入上是否可行、合规政策上是否符合、流程申报上是否已落实。
第二步:预审提问
对于存在原则性问题的(例如调查报告内容严重缺失,存在最终风险隐患、不符合监管红线,或收益偏低且风险高企的业务),先与经营单位电话沟通,获得大致理解后,退回修改或调整方案。其他业务争取2个工作日内出具补充意见书(尽量要求一次性完成),具体时效视业务量调整。
第三步:沟通协调
对于补充意见书中涉及宏观形势或行业特征等主观描述,涉及特定产品方案制定的内容,如果经营单位独立完成有困难,需要及时给予指导,提供相关制度文件与产品方案;对于新报大额授信可结合提问记录进行实地走访;对于创新业务,可积极寻求产品部门、区域/总行的协助;对于存在重大异议或分歧的问题,在与复审充分沟通后,可召集相关支行/部门协商沟通,尽量达成一致。第三步是整个授信审查环节的核心步骤,是尽职调查环节的有效补充,一般要求5-7天完成材料反馈。
第四步:落笔审结
完善审查表,逐级提交。关键是揭示风险,判断风险的主次,提出缓释风险的方法,形成初审结论。
二、审查员还能做些什么?
审查员不能拘泥于埋头码字,要从个案审查中走出来,学会总结,学会沟通,就好比“在好几个鸡蛋上跳舞”,总之,要学会平衡和综合考量。
说到综合考量,不妨举子,我们总说民营企业风险大,但银行作为盈利机构,不可能忽略或“抛弃”市场份额过半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营销难度低、业务粘合度高、收益相对客观、综合回报好等一系列优势都促使市场条线锲而不舍地上报授信。但同时,更多惨痛的代价提醒我们,民营企业是高风险客群,归纳一下,主要存在联保互保、冲动投资、信息隐瞒、民间借贷、债务拖欠、资金挪用等风险。那民营企业相关业务是不是简单的“一刀切”?风控人员能不能“一概毙之”?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绩效考核的指挥棒更现实地诉说着“有业务才有饭吃”。
那么,靠什么来控制这些无法通过贷前调查彻底搞清楚的风险呢?这就需要综合考量,简单说几点:一要把好准入关,选择处于行业成长成熟期,专注主业有一定优势,且实际控制人对所从事行业富有热情的企业;二要增加其他风险缓释手段,排摸有效资产,要求追加固定资产抵押、有实际资产的关联公司担保或实际控制人连带担保等等;三要加强贷后管理,落实高频走访,大比例抽查合同、发票等凭证,结算流水要求,定期舆情监测等管理举措。
风险把控和业务发展相辅相成,但有时候又相互矛盾,如何去平衡?审查员还能做些什么?
(一)业务咨询回复
一般采用邮件、电话或面谈等回复方式,以协助支行解惑为首要目的。
第一步,分析咨询问题涉及的条线、部门、总分行等层面。
第二步,判断支行关键想解决什么问题?例如时效、收益、打政策擦边球,还是创新业务没有经验等。
第三步,根据判断给予不同的回复,或是发送相关制度文件、案例资料、操作流程等;亦或是以之前的典型案例与支行作解说,达成业务共识。
第四步:对于普遍性的业务回复,可整理成标准版本发给各审查员共享,发给经营单位参考,以后类似问题解答可节约时效。
(二)条线沟通协同
部门间、条线间,甚至与兄弟分行、区域、总行之间,往往有需要沟通往来、协同合作事宜,工作原则是尽职坚守、不推诿不越界。
第一步,分析涉及部门、完成节点、工作量等信息,找准找对联系人,做到“邮件告知、电话联系、主动沟通”。
第二步,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相关工作,并提前1-2天温馨提示相关联系人配合完工。
第三步,总结并梳理各部门相关业务联系人,结合个人需要建立起联系手册。
三、审查员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立足本职岗位思考,我们明白无论哪个岗位,都是与人或事打交道。对事,做到“有方法、守底线”;对人,做到“懂沟通,知进退”,保持审查的独立性。审查员偶尔也有畏难情绪,也有“跟不上、做不好、讲不通”的时候,那是不是有改进的地方?有提升的空间?下面提几点浅显建议:
(一)建立至上而下统一风险偏好
“经营风险”是总行提出的宏观层面的目标,具体到分行的工作,更多涉及的是具体案例。经办支行出于营销的需要,与领导沟通时避重就轻,仅挑企业优点说,调查报告上又只是草草反映基本信息,逐级沟通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反馈不一致的情况。上述现象往往导致初审意见和高层决策出现分歧,使审查条线内部陷入尴尬,责任上移、授权无法充分体现,业务需要来回沟通,支行不信任也不尊重初审人员。建议能至上而下地传达审查标准,可以结合个案学习或整理成普遍性问题组织全体审查员讨论。
要提炼一致的风险偏好,抓关键点是前提。例如审查制造业企业,简单归纳风险审查要点是“一个原则两个基本点”:一个原则即满足股东背景强、技术优势明显、处于产业链核心地位或发展成熟、经营稳定等条件中的一项;两个基本点即重点关注企业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表,主要映射第一还款来源的可能性(有钱赚才能还)和可实现性(有“现金”有流动性才能还)。
盈利能力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是一门生意能否继续的根本前提,因此要关注对比同类型企业借款人赚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行业平均利润率多高?
现金流体现的是银行经营中对流动性的关注,利润表中的数字是“纸上财富”,偿债更有利的保障是现金的回笼和筹集能力,即借款人经营中现金回收的销售占比情况,筹资融资能力,是否有可以快速变现的资产。反之,考虑借款人是否存在不可填补的资金缺口、挪用风险、不可预见的或有负债、担保债务等。
(二)长期的培训机制及畅通的外部信息
建议总分行能创造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定制相关行业信息或外部资料。此外,审查员要多看项目多参与前期方案设计,更偏重方案控制风险,而非文字控制风险。
(三)制定相关的业务流程及规则
审查面临“市场条线直接压力、对公条线督导压力、合规内控监管压力、本条线控制风险”等多重压力,往往是矛盾的聚焦点,建议三步走:
一是做好前期培训工作;二是建立内部规则,比如初审补充意见5个工作日内未补作退回、资料不全报告粗糙直接退回等;三是建立数据统计通报机制,分析业务上报及批复通过情况,统计批复及出账使用情况,客观反映业务规模停滞不前的原因,例如上报量减少、审查退档过高、报告质量太差、额度使用不足,等等。
一位业内资深独立审查人这样定义审查员:“初级水平要能揭示风险,把项目的风险点尽量提出来;中级水平要能区分风险的重要性,甄选出主要风险,重点剖析;高级水平是能提出风险缓释方案,有效控制风险;更高水平是能通过宏观趋势分析,准确洞察预见风险”。审查员的成长其实就是对风险的不同认知,从“识别-判断-控制-预见”逐步成长完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用脚来丈量未来有多宽广,一步一个脚印,在审查员的岗位上越做越好。
作者:罗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