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临遗失的陇中风物和风俗
定西是一片神奇大地,十年九旱的恶劣天气也没能阻挡住当地人的生存和传承,“人一之、我十之”的苦干精神磨砺着定西人,也宣誓着对大自然的抗争。定西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是一片古老、广袤、神奇的土地。定西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这里是黄河上游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辛甸文化。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同时还是甘肃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距兰州市仅98公里。陇海铁路和310、312、212、316国道穿境而过。
生存在这片干渴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属于他们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情是当地人在劳动生活中萌生的智慧,是当地人用无畏的精神战胜大自然的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渐渐好转,一些民俗风情已经或者即将淹没在历史的烟云里,这意味着当地人智慧的再次闪光,是人类前进中遗留下的脚印。
拣拾频临遗失的定西民俗风情,回念定西人过去的生活,品味定西人的抗拒自然的才能,心中波澜起伏,久久难以平复。
一、含有深厚土气的住宅
箍窑是定西人过去的理想住宅,冬暖夏凉,结实适用,住起来安逸舒适。定西人的箍窑特色在于箍而非在窑,箍窑从平地而起,全由土基子堆砌而成,首先砌两面的侧墙,大约2.5米左右时开始逐渐收缩,最终两堵墙在窑顶缝合,窑顶自然成圆弧形,整个制作的过程就叫箍,箍是个技术活,箍窑的技艺蕴含着定西人高潮的建筑技能,窑箍成了就叫箍窑。这种窑经久耐时,不怕风吹雨打,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箍窑逐渐从定西人的生活中走出,如今已是相当的陌生了。
高房是定西人过去高档的住宅,把窑顶用土填平,在窑的上面再砌一个土房子,房墙仍然是土基子,房顶就用木料搭建,从院子往高房上走,就砌了一定数量的土台台,人们都叫高房台台,高房一般收拾讲究,是年轻媳妇的卧室,也有晚上看守家禽家畜防贼的用途。今日土高房的影子不见了,代替它的是一砖到底的二层小楼房,定西人可以自豪地说高房是现代楼房的前身。
这些走出定西人生活的住宅,全是由土基子砌成的,体现了定西人勤劳智慧的一面,当然也是在特定的生存条件下的唯一选择。生活好了,这些土气的住宅被洋房洋楼代替,谁要是还住箍窑、高房,就说明这户人家穷困潦倒,人丁不旺。
二、非常粗糙的饮食
拌汤就是拌湿面粉,搓成小颗粒状,边入沸水,边搅拌,成稀 饭样的汤,这是因为去过吃粮欠缺,做成拌汤连喝汤带喝面,方便就不要说了,关键是节省面。拌汤有玉米拌汤、油麦面汤、谷面拌汤,稍微殷实点的家庭能吃上白面(小麦面叫白面)拌汤。据说在上世纪六零年,定西人是喝麦衣拌汤和树皮拌汤度过来的,可见拌汤在关键时期起到救命的关键作用。随着人们生活的好转,拌汤已经走出农家的餐桌,在一些小吃饭馆里可以品尝到扳汤那种粗淡的味道。
倒灌罐是用一种在砖瓦窑里专门烧制的圆柱体瓦罐制作的,先把面活成稀面,把瓦罐放在锅中央,瓦罐周围倒上和好的面,瓦罐空心处倒上少许水,用锅盖把锅盖严实,就可以用温火烧上半个小时,倒灌罐就出锅了,扣在案板上,馋嘴饿肚的孩子抓起就是一大块。倒灌罐一般是玉米面的或者谷面,也可以是两种面各占一块的。如今,倒灌罐也已经光荣下岗了。
熟面就是把油麦面炒熟,再磨成面,就可以吃了。有的熟面还会兑上麻子、谷子等拌料,那就相当的可口了。熟面可以抓一把干吃,也可以用开水搅拌后再吃。男人早上点上神仙炉子,熬上罐罐茶,一口熟面一口茶,很惬意的。熟面的作用重点在吃了耐饿,那是定西人在饥寒的年代想出的抗饿的一种吃法。
粉汤是定西人红白事情上常用的吃法,一碗凉粉,放上饭面子,就这么个吃法。但讲究就在饭面子上,饭面子一般有丸子、杂烩、鸡肉块、猪肉疙瘩,家境好的饭面子就丰富而肉多,家境不好的就差多了,甚至也有只放几片葱叶的,饭面子的好坏就体现主人家的家境状况,也可以用来评判主人的大方与小气的程度。由于红白事情上常吃粉汤,定西人把随亲也叫吃粉汤的,老人老了,就可以打趣的说:能换粉汤了。如今,过事情时粉汤被牛肉泡、羊肉泡、七碟八碗菜所代替。
在过去定西人为吃饱肚子发愁的岁月里,饮食就非常的粗糙了,也是以实用为准,怎么做省面就怎么做,怎么吃耐饿就怎么吃。这些逐渐走出农家餐桌的饮食奇妙地走进城市饭馆,起名为农家小吃,这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味,而且更大的意味在于吃惯了大肉白面的定西人也想品尝一下粗淡的感觉。
三、追求实用的衣着
兜兜也叫裹肚子,用多层布缝制的两尺宽的护腰带,是系在肚子上的,上面都缝制一个口袋便于存放钱物或吃粮,兜面多精工绣以精美的图案,有鸳鸯戏水,有双龙戏珠、有莲花并蒂等等,在人们心目中都有消灾辟邪的作用,但兜兜更大的用处在防风御寒,保护肚子。
毛袜就是用纯羊毛捻成毛线,再用羊毛线编制的袜子。挑毛袜也是个技术活,过去定西的老人都基本上掌握,毛袜结实厚墩,防寒作用非常强,也有毛手套,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定西人手脚的防寒防冻主要就靠毛袜毛手套。现在人们都用上机子织成的袜子,质量和防寒上远抵不上以前的毛袜。
棉裤就是用布缝制两个裤子,再把两个裤子连在一起,中间衬贴上一层棉花或羊毛,就是一条很暖和的棉裤了,虽然很笨拙,但防寒护体作用没的说。
这些被淘汰的衣着虽然很粗苯,但是非常的实用,在定西人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里,衣着就只能将凑了,只要能保暖御寒,就是最好的衣着了。这些粗苯实用的衣着将永远淹没在历史的记忆中,恐怕不会再被人类使用了。
四、精细繁琐的礼仪
拜年是过去过新年的一种礼仪,小辈向长辈行礼祝福,同辈也可以拜年,首先要面向房子的主柜,跪下给长辈磕头,并叫上一声称呼说我给您拜年了。不下跪磕头,就不算拜年,也会遭人说这人不懂礼貌。如今,年也是要拜的,带上礼品人到来就行,不再下跪磕头。
生娃娃,旧时孕妇在临产前,家里人的准备工作是挖半笼生黄土,捣碎过筛成细面儿,然后晒干,以备届时铺衬在热土炕上,让产妇坐。此俗既不卫生,又不利产妇健康,今已绝迹。产妇临产时,娘家人须避开。婴儿降生后,要在三日前即向产妇娘家报喜,报喜时有的地方生男孩抱一公鸡,生女孩抱一母鸡,娘家便为孩子准备衣物食品。3天后至15天之间娘家便携带大锅盔、鸡蛋、红糖等之类营养品前来看望,俗称“送奶”或“下奶”,婆家备以饭菜款待。有探望者去产妇房后若突然乳量锐减,被认为是“踩奶”了,须由踩奶者亲自送饭食给产妇,叫“送奶”。
定西人以前的各种礼节都很多,像结婚、丧事、过年等重要活动中,礼节一环扣一环,繁琐复杂,又一点都不能出错,否则被人们认为不吉利,主事者也会遭到人们的说笑。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礼节慢慢简化了,人们对礼节的重视程度也减弱了。
五、具有特色的其他风俗
推磨是在过去农村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只不过现在已见不到了。在过去的农村生活中,每家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家产就是“磨”。磨的结构很简单,就是两个圆形大石轮,上薄下厚抠在一起,中间有一柱心,上轮为公以柱心为圆,全圈上突约1公分的磨赤,下轮为母全圈凹下约1 公分的赤沟,上赤下沟的相互来回压济形成合力助成一起,就构造成了我们说的磨了。推磨就是拿着一跟不太长的棍子,插在磨盘上蹊磨眼的绳子上,围绕磨盘推着转圈,随着人的推动磨盘上下赤沟的磨压将放进磨眼里的粮食就磨成了面。这可是一件不想干又不能不干的活,在过去定西农村人吃的面大多是推磨磨出来的。推磨是个非常烦人的差事,既枯燥又劳累,每次推磨都要在三四个小时左右,一圈又一圈的围着磨盘转。
水烟瓶是一种特殊的烟斗,其特殊处在于烟雾须经水过滤后,才能进入口中。水烟瓶在过去定西的农家的非常普及的烟斗,当地人爱考人的谜语“一个木娃娃,人来先问”就说的是水烟瓶。水烟瓶的造型奇特有趣,多以木头作材料,也有高档次的如铜质的锡铸的。主要由烟管、吸管、盛水的水斗、烟仓、通针、手托等构成。烟管一头为烟碗,其下连一细管,伸入水斗的水中,这一部分往往放在最前面。吸管一般长半尺左右,也有更长的,位于烟管之后,或并列,或稍有间隔,上端稍向外弯曲,便于吸用,下端插入水斗的水面之上。烟管、吸管、水斗一般为一整体。烟仓多为一桶形,上均有盖,以防烟丝风干。手托主要起联接的作用,水斗部分与烟仓都是插在其中的。人们吸烟时,先把木棍用刀削成细片,点上煤油灯,一根木细片一口烟,吸一口弹一次烟灰。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部分的吸烟者都丢开了虽然精美而在使用时颇觉繁琐的水烟袋,改吸纸烟了。
连枷是农村手工脱粒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工作时上下挥动竹柄,使敲杆绕轴转动,敲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定西人叫打场,过去定西农村人的粮食主要就是用连枷打场收拾的。这种费时费劳力的使用工具已经被先进的机器碾场代替。
结束语:随着经济社会的告诉发展,定西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他们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外来文化牵引着定西人的民俗风情不断地改造升华。但是,我们又怀着一种深深的心结,保护定西人的民俗风情,定西人的子孙们责无旁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