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腰带,三块弹片,一名26岁战士最悲壮的7秒钟...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辽沈战役纪念馆里的这半截腰带,
是梁士英留下的唯一遗物。
三块锈迹斑斑的弹片,
见证了一名年轻的
解放军战士最悲壮的7秒钟。
70多年前,
一个沉默寡言的士兵,
一个年轻而炙热的生命,
在战役的关键时刻,
选择与暗堡里的敌人同归于尽,
为锦州解放开辟了道路,
也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6岁!
1922年11月13日,
梁士英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十三岁时,
父亲因劳累过度去世。
这让一家人的生活顿时没了着落。
无奈之下,
梁士英投奔远在黑龙江的舅舅刘景阳。
通过舅舅的介绍,
到一个地主家里当长工。
1945年冬季的一天,
梁士英在街上看到一支部队,
部队的士兵并没有统一的军装,
说话也是南腔北调,
但纪律却非常严明,
对老百姓也很和气,
甚至还会帮大家干活。
这和梁士英之前见过的军队完全不同。
梁士英十分好奇,
于是他忍不住跑去问,
你们是干什么的?
对方笑着说,
我们是人民子弟兵,
是解放劳苦大众的。
原来这正是刚来到黑龙江
训练的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
这支前所未见的部队就像一颗火种,
让梁士英看到了希望,
就是这份希望,
让这个平素沉默寡言的男孩,
主动要求入伍当兵。
入伍之后,
梁士英被编入
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独立团。
作为一名新战士,
他的思想觉悟和
军事技能都提升的很快。
短短几个月,
梁士英的射击技术突飞猛进。
1946年6月,
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
向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这一年的冬天,
梁士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
梁士英在训练上更加刻苦,
在作战中更加英勇,
成为部队里有名的神枪手。
他在攻打昌图、
彰武的战斗中多次立功,
成为连队中的楷模。
1948年9月,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决定抓住有利时机,
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
决战方向首先指向了东北。
辽沈战役打响,
梁士英所在的东北野战军
第2纵队第5师奉命南下北宁线,
向辽西进军,
参加辽沈战役锦州之战。
这时的梁士英已被调到
8连2排5班当战斗组长,
8连在这次总攻中,
担任突破锦州的“尖刀连”任务。
总攻之前的一个深夜,
“尖刀连”急行军30公里,
赶到了集结地。
作为先锋部队,
“尖刀连”的任务是在双方炮战之后,
率先冲上去清扫国民党军布置的重重障碍,
为大部队的总攻打开突破口。
1948年10月14日上午10时,
天空升起信号弹,
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动了总攻。
数百门大炮狂飙般奏响,
创造了解放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炮战的记录。
作为部队进攻的第一梯队,
梁士英所在的“尖刀连”,
犹如猛虎般冲出战壕,
向锦州城的西北角发动了猛攻。
梁士英和战友打开了
国民党第一道防线的突破口,
并迅速向第二道防线发起进攻。
敌人的第二道防线是
利用铁道路基加工修筑而成的工事,
周围还有水泥修筑的地堡,
十分坚固。
其中一个地堡正好位于8连进攻的必经之路上,
敌人操纵着两挺M1919式机枪,
形成一个扇面式的火网,
一分钟能打出近千发子弹。
正在这时,
部队总攻的号角吹响了。
主力部队的呐喊声
如同山洪暴发般地从后面传来。
这座地堡再不炸掉,
将会给大部队的冲锋造成巨大的伤亡。
紧急时刻,
梁士英抢先一步,
掖上两颗手榴弹,
提起两米多长的爆破筒,
冒着密集的子弹,
艰难地向地堡冲去。
在战友们的掩护下,
梁士英终于爬到了距离
地堡10米远的小土包后面。
这里是敌人机枪射击的死角。
梁士英朝地堡扔出两颗手榴弹,
在爆炸烟雾的掩护下,
他迅速接近了敌人的地堡。
在《东北解放战争纪实》中,
机枪连指导员张业香这样回忆:
这时只见他迅速地揭开爆破筒的底端,
一根七尺来长的爆破筒立刻被塞了进去。
正当他转身要跳开地堡时,
不料敌人却把爆破筒推出了枪眼,
掉在地上吱吱地冒着烟。
爆破筒引线的燃烧时间是7秒钟,
梁士英迅速把爆破筒又塞回了地堡。
然而,
地堡里的敌人也拼命往外推。
他准备好了要和敌人要同归于尽,
把这个碉堡拿掉,
我们部队就可以进去了。
千钧一发之际,
梁士英用尽全身力气,
死死顶住爆破筒。
只听一声巨响,
敌人的地堡被炸毁了,
而梁士英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了26岁。
阵地上“为梁士英报仇”的
口号声此起彼伏,
杀声震天。
战士们个个争先,
踏着梁士英用鲜血开辟的道路,
勇敢地冲向敌人的心脏。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
大大震慑了锦州城内的国民党守军,
经过31小时激战,
解放军歼灭守敌10万,
活捉范汉杰。
锦州攻坚战
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
攻克国民党重兵
设防城市的最短记录。
锦州的迅速解放,
使东北人民解放军
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孤守长春、
沈阳的国民党军,
一触即溃。
1948年11月2日,
辽沈战役结束,
东北全境解放。
坚韧无畏勇当尖刀,
始终是梁士英连官兵最响亮的誓言、
最坚定的行动。
为了胜利一无所惜,
面对困难一无所惧,
士英精神跨越了70多年,
依然激励着人民军队脚步铿锵,
奋勇向前。
而这种精神的传承不仅仅是
对梁士英最深切的缅怀,
也是对千千万万为国家、
为人民牺牲的烈士最崇高的敬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