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方:控涎丹

‍《洛医汇讲》有一妙语:“用方简者,其术日精。”
控涎丹正合此意。出自南宋陈无择《三因方》,用药三味:
大戟、甘遂、白芥子。
后代医家对本方颇多赞誉,称其为治痰之本,善用的人能用它治好疑难杂症。因其出手不凡,疗效卓著,被誉为“子龙丸”。意为常山赵子龙,百胜之将军。
涎是液体,有口水之意,故本方所控之涎,非凝固之顽痰老痰,而是受气火煎熬形成的痰涎水湿,伏留于胸膈上下,也就是肺下部,胃上部那个如拱形天幕的地方。
气机从此经过的时候,会带动它随气升降,引起胸背、手脚、颈项、腰胯突然痛不可忍,内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走动不定,或头痛不可举,昏倦多睡,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哮喘,及手脚沉重,腿冷痹麻等眩、呕、满、肿、重、痛这些症状。舌苔滑腻,为其共有特点之一。
能治这么多种病症,没有点雷霆手段显然是办不到的。
大戟与甘遂峻利逐水

大戟其根辛而苦,如剑戟刺人咽喉,故名。其性苦寒下泄,色黑入肾走肾阴,能逐有余之水饮痰毒,甚至入血中消积破瘀。又因苦辛甘寒,上泻肺气,兼横行经脉,故可治十二经之水湿积聚,以致外肿内满,发为急痛。

甘遂苦寒,苦能破坚燥湿,寒能清热,加之活跃于脾肺肾,膀胱经,大肠小肠经。上可退面目浮肿,下可祛胃中水结,甚至从心窝到小腹硬满而痛、大小便不通等。并能除痰涎水湿混杂之恶血,是逐水肿,破包块积聚之能手。
甘遂与大戟相比,甘遂泻水强于大戟,二者联手,逐水的部位互补,令体内之痰涎水湿无处藏身。
白芥子善化痰涎。
老人最易受痰涎咳喘困扰,三子养亲汤因有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而名扬千古。其以辛温之性味,入肺利气豁痰,入胃温中散寒,入络止痰流四肢之痛。是搜皮里膜外、筋骨一切伏痰,及痰血混杂之恶血的能手,能除痰并消肿散结。
且其活跃于肺胃,正能强力搜出位于胸膈之痰涎。
三味合用,无论贮痰之器肺,还是生痰之源脾,甚至生痰之本肾,都在讨好,是一个标本兼治的好方。痰涎水湿一清,就像扫除了体内的垃圾。故很多疑难杂症无药可用时,都可用控涎丹清扫,让身体这部机器神清气爽无拖累,就如给电脑杀了毒。故不少医家将其用于治良性或恶性肿瘤。
三味等量研细,加面糊成丸剂,如绿豆大,每次服5~10丸,临睡时姜汤送下。亦可视情况早上空腹服,比如消癌积水,服后因药物泻下力强,服后待其腹泻而消除积水。泻下后,可略食米粥养胃,一泻不好,可再服,或减量连续服用。连续服药时,腹泻就不严重了,但可见便溏。
但因其力峻,不主张久服,症重之结肿积聚可视情况用药时间长些。近年也有人常入少许麝香以通阳活络,疗效更佳。
由于很多病症之表现都与控涎丹所治之眩、呕、满、肿、重、痛相关,故临床用治极多,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高脂血症、结核性胸腔积液、食道癌术后胸腔积液,以及脂肪瘤、颈淋巴结结核、颈椎病、慢性前列腺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证属水饮痰涎停滞等等。
(0)

相关推荐

  • 肩背疼

     水湿不除,泻终难止,先予控涎丹,再议运中州.以控涎丹一丸(五克)后,再以理中丸善后.本方由十枣汤演化而来,用其治阳萎理亦如此.药用甘遂大戟白芥子.本方治久泻的指征,只要是温补不效,有痰饮见症,苔滑腻 ...

  • 效方:控涎丹,治“痞满”、气鼓。

    王姓患者,年龄50多岁,病"痞满",病已30多年,回忆说20几岁时,有一次正吃饭,因事生了气,从此便觉胃脘连两胁胀,闷,撑(月真),轻时只觉不舒,重时胀闷难耐,二三十年不断的治疗, ...

  • 134期 控涎丹

    控涎丹出自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名妙应丸,至清·王洪绪则称之为子龙丸.<圣济总录>所载"趁痛丸"方药与此相同,时间较陈氏为早.控涎丹由仲景十枣 ...

  • 控涎丹的制作

    ​按照控涎丹的组成,我买来了甘遂.大戟.白芥子各50克. 甘遂50克5元,大戟50克40元,白芥子50克3元,合计48元. 第一步:打粉,分别进行打粉. 第二步:称量,每味药各15克. 第三步:拌均, ...

  • 温暖肝,补益肾!这是一个名方

    男子的私密部位为宗筋之汇(宗筋,循行于体表,联贯于肌肉之间,会合于前阴部),肝的经脉由此经过小腹,分布两胁,右胁部有肝脏和胆囊.   若肝肾虚,寒邪凝滞于肝脉,可影响气血运行,使经脉挛急,睾丸冷痛.下 ...

  • 一个名方,泻肝胆实火,清肝胆湿热,治数十种病

    湿热火邪均是生病之源,若肝胆有实火或是湿热,又会和哪些病症勾肩搭背? 中医认为, 高血压病.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及外耳道疖肿等均可因肝胆实火而生. 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胆囊炎.尿路感染.急性 ...

  • 痰湿为百病之源 很多病好不了皆因痰湿作怪 一个名方 痰去百病消

    痰湿为百病之源 很多病好不了皆因痰湿作怪 一个名方 痰去百病消

  • 《金匮要略》里有一个名方,叫枳术汤,金代...

    <金匮要略>里有一个名方,叫枳术汤,金代中医大家张元素,在枳术汤基础上研发了脾胃病的代表方剂:"枳术丸",主要是起"治痞.消食.强胃"的作用. 枳术 ...

  • 一个名方:左归丸!颅骨塌陷用此药

    一个朋友说:我肾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不是说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吗?为什么吃了没效果. 铱甜说:谁说滋阴补肾一定得吃六味地黄丸,有些人轻微肾虚又有内热,需要补阴与泻火,适合六味地黄丸.如果阴虚严重 ...

  • 一个名方:甘草附子汤方

    中药中有位八面玲珑之人,炙甘草,能和99.9%以上的中药打成一片,并以其甘缓,补脾益气和胃,为战胜病魔贡献不少的力气. 炮附子,是中药中的纯爷们儿,辛甘大热,阳刚气十足,能让十二经络都感染上它火热的工 ...

  • 一个名方:侯氏黑散

    张大爷晚上睡觉时受了风,早晨起来,口眼都移了位,歪斜了.舌头也伸不直,说话吐字不清,右侧肢体活动困难.急送医,诊断为脑梗. 伴见症状,口角流涎,手足厥冷,腰膝酸软无力,食少便溏.苔白腻舌淡红有齿痕,证 ...

  • 一个名方,2味药,阴阳双补,固五脏之气,养全身之血,值得品味

    朋友问最近老觉得头晕目眩的,常常还觉得心慌,喘不过气,脸色也特别的苍白,日常调理,我该吃些什么? 朋友的症状,让我想到了两仪膏. 此膏两仪之名,见于<易经>之名句:"易有太极,始 ...

  • 一个名方:小活络丹

    现代人离不开网络,但雷雨天或天气比较阴沉的时候信号易衰减,晴天信号传输的更顺畅. 人体经络正如网络,气血津液构成了网络中的信号.天气晴好艳阳高照的时候,人们的心情会相对较阴雨天或刮风下雨天好,气血津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