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郑桓公墓的千年变迁
邮箱:3125136050@qq.com
郑桓公亡故于西周末期,其墓应遵循当时葬制,既无坟丘,又无树木,更无地面建筑物。郑桓公墓在无任何标志的环境中,默默无闻地存在了数百年。之后随着丧葬习俗的演变,后人相继为其封丘种树,建祠筑坊立碑,形成墓园。2000多年来,桓公墓虽历经风雨侵蚀和人为毁坏,但在地方官民及桓公后裔的保护下,顽强地留存下来,成为西周诸侯墓葬的一个奇迹。在现代汉语中,坟与墓合用为一词,是指埋葬死人的穴和坟头。但在古代,坟与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墓是埋葬死者的场所,指平处;坟是墓上堆高的土丘,为高处,并且墓的出现要比坟早得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墓上是没有土丘的,就是说墓上是没有坟的。什么时候出现坟呢?据文献记载,坟在中原地区出现,大概已到春秋中期。《礼记·檀弓上》曾记载,孔子幼年丧父,长大后不知父亲葬在哪里,后经多方寻找才找到。他慨叹地说:“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在父亲的墓上堆起四尺高的坟丘作为标记。孔子死后,其墓上也起了坟堆。由于墓上有土丘利于辨认,之后人们纷纷效仿,使原来的“不封不树”变为“又封又树”,坟头的高低大小及树木的多少也成为死者身份的一个标志。《周礼》即谓“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到秦汉时期,帝王贵族墓葬依山而建,“丘垅必巨”,前大若山,种树若林,且已制度化。上层贵族的丧葬习俗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丧葬习俗,起坟种树在民间也广为传播,终成风俗。根据古代丧葬习俗的演变,我们可以大胆推测,郑桓公墓在经历数百年的不封不树后,大约至汉代,郑县的官民或郑桓公后裔为追忆郑桓公,可能在郑桓公墓上堆土起坟。从此,桓公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以至到三国曹魏时,为《皇览》一书所记载,才留下了“桓公墓在郑县番”的历史记录。之后,桓公墓地进一步扩大,建筑不断完善。人们在桓公墓周围,依制建起祠堂、厢房和石牌坊。华州地方志书记载,桓公墓园的建筑物最晚在明代就已出现,并受自然、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多次严重的损毁,但华州官员及桓公后裔坚持不懈,屡毁屡建,竭力保护,并将桓公神主牌位安放在华州文庙名宦祠和乡贤祠内,常年祭祀。《续华州志》载:“周郑桓公墓,在州西关路南,旧有坊……题'周宗忠贤’。墓后有祠三楹。”明嘉靖三十四年腊月(1556年1月),陕西关中发生了8. 3级特大地震,位于震中的华州山川变易,地面建筑物坍塌殆尽,境内“堵无尺竖”,桓公墓园的牌坊祠堂毁于一旦。10多年后的明万历年间,桓公后裔、甘肃巩昌知府、河北魏县人郑国仕在迁任浙江道监察御史路过华州时,看到郑氏太祖墓园一片残垣断壁,破败不堪,便请华州官员协助,自己捐资修缮墓园,复建祠坊,并将原牌坊题刻的“缁衣遗爱”,改为“周宗忠贤”,镌刻在新修的牌坊门额上。明天启末年,桓公墓园已有面积不小的田产,主要用于墓园及守墓人的支出用度,但华州知州冯甲弟因府衙财政拮据,便强令将桓公墓园的田产及祠堂拆除变卖。直至清代,拆除的祠堂才进行重建。
民国时期的郑桓公墓 自民国华县志
清同治元年(1862),华州及渭北一带爆发战乱,华州境内庙宇民房尽成焦土,无一椽留下,桓公祠再次被毁。进入民国时期,桓公墓“仅余土冢,旁有大树一”(顾熠山《重修华县县志稿》)。民国二十五年(1936),华县县长吴至恭目睹桓公墓地凄凉状况,便令本地桓公姬、段姓后裔筑围墙,立石碑,以表忠烈。据耆老相传,修缮后的墓冢很大,前有墓碑、石坊,周围筑有围墙,园内柏竹成林,荫翳蔽日,地方之人在内公演大戏,观者成百上千。抗战初期,日军飞机轰炸华州,附近百姓皆入园内躲避。抗战胜利后,墓园及林木又遭到华县国民党驻军的破坏,仅留孤坟。据西关街桓公墓附近多位老人回忆,孤坟面北偏西,坟前有墓碑,上刻“周·郑桓公之墓”,墓旁有一棵大槐树。
民国时期的郑桓公墓 自网络
桓公墓2000多年来遭遇的灾难远不止于此。华州处在长安至洛阳的交通主干道上,秦汉以来,已沦为关中东部的战场,屡受兵燹之苦,桓公墓紧邻官道,自然成为被祸害的重点区域,难逃被破坏和盗掘的命运。关于桓公墓内的陪葬品,我们不得其详,但即使有,可能也早已被洗劫一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桓公墓得到华县地方政府的有效保护。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将郑桓公墓列为陕西省第二批名胜古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69号。1966年桓公墓又遭破坏。之后,华县先后在墓区周围建设竹艺厂、棉织厂、螺钉厂,使墓冢与厂房及职工宿舍杂处一地。1975年至1982年间,桓公墓在螺钉厂的建设过程中被不断破坏,最后被夷为平地。1988年陕西省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桓公墓已不存在,后在陕西省文物部门的干预下,该厂在厂区西北角草草堆了一个土堆,以还原桓公墓。
2003年,陕西省文物局专项拨款,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华县螺钉厂将土堆四周用砖砌封,顶部用水泥抹盖,形成了一个高2. 1米、周长10米的墓冢。2008年9月1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郑桓公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螺钉厂院内的郑桓公墓 自网络
2009年,在全国各地郑桓公后裔的呼吁下,桓公墓迎来了历史性变化,郑桓公陵园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陵园修缮管理委员会就桓公墓的原址展开严密调查和取证,在10多位历史见证人的共同回忆和现场指认下,桓公墓的历史原位得到确定,为之后桓公墓修缮建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