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黄磊教张艺兴开拖拉机一样教孩子:家长越位事事包办,是教育最大的不幸

在新一期《向往的生活》中,有一段黄磊教张艺兴开拖拉机,让我印象深刻。

张艺兴拿到拖拉机驾照,兴冲冲地去耕地。
来到一个小山坡,他多次熄火,怎么开都开不上去。
在路旁的黄磊笑而不语,并没有及时指导。
经过多次尝试后,张艺兴有些受挫,黄磊这时才说:“你掉个头,倒上来。”
结果一下就开上去了。
张艺兴开拖拉机这个片段就如同我们家里的宝宝玩玩具一样,有时候怎么玩都玩不明白,在一旁的父母就会很着急,想要快速告诉他。
而黄磊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去学习,那学什么呢?
当孩子在反复琢磨一个玩具,面对小挑战的时候,家长不要着急,一次性把正确答案公布给他,要留足时间让他自己去尝试,去摸索。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先让孩子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聪明的父母会帮孩子引路,而不是替孩子走路。”
孩子的人生道路很长,需要他自己慢慢去走,父母无法帮他们一劳永逸,事事包办。

事事包办,是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
还记得“湖南神童”魏永康吗?
他天资聪慧,13岁以602分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
如此优秀,前途本该是一片光明,结果在20岁时被中科院劝退。
理由竟是生活不能自理。
原来,在日常生活中,母亲会给魏永康洗澡洗脸,穿衣服喂饭。
而离开了母亲的他,不会刷牙,不会洗脸,不会看课程表,甚至大冬天穿着拖鞋和单衣就出门了。
没有自理能力,严重的影响了他在学校的生活。
于是就被中途劝退了。
退学后,他母亲十分悔恨,后悔自己拼命为孩子付出,却无法教会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最后害了儿子。
父母越位,事事包办,不放手让孩子独立,这样直接导致孩子独立性差,经不起一点风浪,最后成为一个巨婴。
一个孩子要健康成长,最重要的是要拥有足够的“韧性”来面对生活的暴击。
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的祖父生活在乡村农场里,从小跟着祖父的他学会砍树、劈柴、生火。
有时候也会拿着扳手,跟着家人一起修理器械设备。
祖父还会给他一些图片,让他独自去摘采蔬果。
遇到生活中的难题,祖父会让贝佐斯自己先思考,在恰当时机给予一些提示和帮助。
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让他有了超强的学习能力,同时提升了专注力、抗挫折能力和思考能力。
而这些品质,足以陪他在黑暗中继续前行,不被眼前的挫折击垮。
巴顿将军说: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到达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落谷底时的反弹力。
如果父母一味帮孩子包办所有的事,那他如何能抵挡住生活的危机?
父母爱子,当为之计深远。
所以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越位,事事包办,孩子该走的路,就让他们自己去走。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拥有强健的翅膀,飞的更高。

别怕孩子犯错,那是早晚要走的路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
没有哪一次错误是白犯的,即使相同的错误,每一次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电影《成长教育》告诉我们,有时候犯错,换个角度是成长。
16岁的少女珍妮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有一对古板、严格的父母。
一个雨天,珍妮邂逅了成熟男人大卫,大卫风流倜傥和高贵迷人的气质深深吸引了珍妮。
不久后在一次次的“偶遇”下,大卫提出了约会邀请,父母坚决反对上学的女儿外出约会,但见到女儿态度强烈,大卫谈吐得体,风趣幽默,只好默许。
之后大卫就带着珍妮出入高档酒吧、艺术品拍卖行和高级餐厅,还说服珍妮的父母带她游览梦寐以求的巴黎。
灯红酒绿中珍妮迅速坠入爱河,学习一落千丈,老师、校长几次找她谈话,都听不进去,甚至放弃了升学考试的机会。
直到有一天珍妮无意间发现一些信,原来大卫已经是有妇之夫,并一直和妻子住在离珍妮家不远处。
从美梦中惊醒的珍妮,最终请求老师和父母给她改错的机会,重新复读一年,最后考取了牛津大学。
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说:
孩子的成长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断去试错,才会知道前进。
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要非走不可,那就是成长的弯路,没有这一成长过程,就没有真正的成长,孩子也是!
孩子会通过犯错来衡量与外界的联系,获得对犯错的免疫。
父母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放手让孩子去做,鼓励他们学会独立完成。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至少孩子可以在过程中学会很多东西,增长生活经验。
我们不会鼓励孩子犯错,但要积极地对待孩子犯错这件事。

不要对孩子的行为做太多的评判
上周末,去探望了一位朋友。
朋友让她的儿子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听到妈妈的任务后,她儿子立刻就去了,速度很快就整理好了。
就在她儿子准备和自己的玩伴一起出门的时候,他妈妈把他叫回来说:“你真的认为你的房间整理好了?”
“把脏衣服扔进衣柜里不叫整理房间。这看起来糟糕透顶。你原本可以做得更好——你并不愚蠢。”
听到妈妈严厉的批评,孩子站着,一言不发。
根据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孩子平均每天花费12.5分钟的时间与父母交流,其中的8.5分钟用在了纠正、批评或者争论上。
爱荷华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个孩子平均每天听到432个负面评论,听到32个正面评论。
父母总是强迫孩子按自己的价值观去做事,为此不惜贬低孩子的审美和判断。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
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畅销书作者张萌之前做客樊登读书,讲了一件令人很暖心的故事:
他们一家三口经常聚在一起集体阅读,小时候的张萌阅读跟不上,父母就把今天共读的内容读给她听。
随后有10分钟将读过的内容,结合各自的工作或者学习进行反思。
刚开始张萌讲述很幼稚,但是父母从来都不笑,反而觉得她说得很对,给她鼓励和肯定。
那时候让张萌觉得自己在阅读书籍方面很厉害,信心十足。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有一句话:
孩子没有理由怀疑从父母那里反射回来的自己的样子,他们接受父母的评价,哪怕是否定的。父母否定性的反应很容易扭曲孩子的自我形象。
父母有权力不懂孩子的心思。
只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回应,放下自己的评判标准,放下自以为的是非观,放下指责和评判。
陪伴左右,就是你能给他的最好的爱。

前几天母亲节,抖音有一句很火的话,是孩子写给父母的:
其实我爱你要比你爱我久一点,你从20多岁就开始爱我,而我一出生就开始爱你,你只能爱我几十年,而我爱你一辈子。
这句很暖心的话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我们做父母的终究不能一直陪伴孩子左右,这一路的人生百态、风风雨雨总得孩子自己面对。
所以,把最好的爱给与他们后,就试着放手,给他们一个独立展示的舞台。
说不定,你会看到一场无与伦比的演出。
本文首发电子书本(ID:dzsbwz),百万家长信任的亲子教育平台,提供教育理念、育儿经验、心灵鸡汤等热点文章,转载请在后台发送“转载”,图片来源网络,侵删。作者:阿若姑娘,爱文字写故事,爱读书独立又温暖的90后姑娘。当过记者,闯荡过魔都,开过花艺工作室,酷爱写作,不惜为此辞去铁饭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