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山:王羲之《丧乱帖》与《兰亭序》是两种艺术极致
世人提及书法艺术,自然言必称《兰亭》。好像不称呼兰亭为天下第一,就好像被人笑话外行一样。事实上,《兰亭序》艺术成就确实较高,加上李世民的推波助澜,让天下学书者因为难以见到真迹,而传的更加神乎其神。
《兰亭序》确实很好,堪称经典。但要非要称呼他为天下第一,未免有点太过人云亦云,或者过于主观。原因很简单。《兰亭序》确实是即兴之作,达到了心性、物性、环境、文采的相互交融,字因文贵,文以字传,体现了中国东方艺术的系统和浑然一体之美。正是因为达到了各种艺术的集中统一,所以才让后人难以复制。
但是,这是不是就是说,但就书法而言,他已经达到无法超越的地步了呢?至少笔者存有异议。就好像我们看过的《天龙八部》。如果让我们说出小说中最令人佩服的英雄豪杰来,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首推乔峰,而不是武功最高的扫地僧,也不是无崖子,更不是段誉、虚竹。然但就武功而言,上面列举的人物,几乎能能胜过乔峰。为什么是乔峰呢?这就是我们对英雄的评价上,并非是纯拿武功高低论英雄的缘故。
回到正题。如果纯粹以书法功力而言,我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水平就在其父之上,后来的智永和尚、甚至是米芾、赵孟頫都能胜过王羲之的地方。然后者显然在王羲之面前不敢张扬,原因是他们的综合素养难以超越书圣。献之、智永作为书圣后人,借他十个胆也不敢在祖宗面前造次,米芾虽然举止怪异,口出狂言,能够超越书圣,然而就是因为的有才品大过人品太多,反而成了拉分的因素。至于赵孟頫等,实事求是的讲,他的书法和绘画水平是在王羲之之上的,至于后人对他的评价不高,并不是因为书法本身,而是实在是因为他的节操,这一点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但就王羲之本人来讲,我认为仅从书法成就来论,他的《丧乱帖》水平更盖过他的兰亭。至少不在其水平之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更有资格代表着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至于为什么后人喜欢兰亭而不喜欢丧乱,大概可能也许是就在“丧乱”二字本身上。
下面是别人的论述,姑且一读。
在寻常人的认知当中,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谓如雷贯耳,对于这件作品不同的人能够从中看出不同的内容来。
也许是因为王羲之的名头太大,也可能是因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头衔太过显眼,很多人不论《兰亭序》的真伪,就大加褒扬,将其奉为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其中如果一个人有着几十年的书法经验,再去看《兰亭序》的话,即便不做考证,也能完全看出此作不像王羲之的气质,绝假无疑,当然这是主观判断的结果!
从气质上看,王羲之的《兰亭序》与其他被证实为王羲之真迹的作品完全不同,倒是与智永禅师的用笔习惯惊人的一致。
对于王羲之生平传世的作品而言,其最高的作品并不是《兰亭序》,而是一件仅有62字的一封信,此作乃是王羲之生平最高明的书法,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件作品在唐代的时候传入日本,在中国1000年来的书法史上,没有人见过,直到近代以来,世人才知道有这样的一件作品。
这件作品就是著名的《丧乱帖》,无论艺术价值还是物质价值,都超过了《兰亭序》!
书法史上真正优秀的艺术品都是在一种独特的心境和外在环境当中创造出来的,也就是孙过庭说的“书法五乖”的道理。
情绪、心境、创作环境、所用笔墨等等因素全部齐备,再加上超凡的艺术造诣,这种情境下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都是极品。
西晋王朝经历了“八王之乱”,王导带着家族老小“衣冠南渡”,王羲之在蛰居江南多年之后,听闻自己在山东的祖坟“惨遭荼毒”的消息,顿时椎心泣血,在一种极度悲愤的心境下,创作出了这件《丧乱帖》。
在历代的传世名帖当中,《祭侄文稿》、《寒食帖》、《李白仙诗卷》等等作品基本都符合这种特点,而尤其以《丧乱帖》堪称绝诣!
从笔法的丰富性来看,《丧乱帖》在所有的王羲之墨迹当中,堪称是最为生动的作品, 每一个字单独拿出来都是一种极致的发挥,从信中第一个字“丧”字来看,一个字总共变换了九个锋面,这种用笔的丰富程度,在后人的作品当中是极为罕见的,帖中其他字也同样精彩。
从结字的连贯性和章法气息来看,此作乃是完全将书写的内容与情绪完美融合,在情绪激烈的地方,比如“荼毒”、“再离”等字,笔墨家中,在叹息之时的“奈何奈何”等字眼处,章法则变为了连绵的草书,这种一种无意识的书写,但其效果却是书法中“无意佳乃佳”的至高境界!
顶级的艺术品总是能够从多重维度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所以这件《丧乱帖》我们无论从传统书法中的气韵和神采来看,还是从当代书法的几何结构来看,或者我们从艺术品类当中相通的节奏感来看,都能够得到同样令人震撼的结果,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对于一个书法学习者来讲,倘若能够将这件《丧乱帖》临摹精透,对于其笔法和结字章法技巧领悟明白,你对于晋人书风才会有真正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