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王散木:兴至成文,情重著传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知乎号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郑友晴
作家简介
王散木,原名王国启,河南省固始县往流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杂志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东莞创作基地秘书长兼编辑中心主编,中华世纪文化出版社编审,广东人民出版社东莞编辑中心编辑。信阳师院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山大学MBA高研班兼职教授。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奔流》《河南日报》《西南军事文学》《文艺报》《中国作家》《报告文学》《人民文学》《散文选刊》《山西日报》《青年文学》《山东文学》《安徽文学》《东莞日报》《东莞文艺》等全国各级各类报刊逾五百万字。作品被收入国内外多种选本。
王散木是一位孜孜不懈的文人墨士。他少时喜爱读书,满腔文学情愫在豫南小村恬静平和的成长岁月里翻涌发酵;而后踏足写作,将泉涌文思付诸笔端,在多类文体与培训练笔中汲取经验,激励兴致;又在日渐成熟的文学创作中觅其独韵,倾心散文,撰写史志,涉足小说,钻研评论,发掘个人写文路径的多面可能。他的文字质朴而精练,深刻浓郁的故园情怀凝成笔下一幅幅动人心弦的乡土画卷,令读者神驰,令故人梦萦;他的立意细腻而宏大,热切纷杂的人生思语贯穿于字里行间,化作一本本立册书刊,满溢浓情墨香。
2017年10月14日,王散木与著名作家贾平凹、、王万然在东莞观音山中国作家高峰论坛上。
乡浸才情,思孕文涌
王散木出生于河南固始县,大别山北麓的塘梢小村孕育着他驰以终生的文学抱负。这里田畴肥沃,四季如画,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在民间流传不息,古老而鲜明的淮河文化赋予当地人浪漫与现实并存的性格特质。往昔深厚的历史底蕴使这里名士辈出,而今繁荣的文艺氛围酝就一批才华横溢的“往流作家群”,他们书写淮水印象,歌颂乡情少志,为故里旧园著书立传,王散木便是其中一员。
要论及王散木的文学启蒙,与他强烈的求知欲离不开。“自小学起,我就对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颇有兴趣,邻里乡亲讲述的古人旧事充斥着我的童年岁月,从一位返乡老兵处得知的诸多逸闻趣事,成了我后来的写作素材。”少年人纯粹而执着,彼时的王散木喜读名著,爱听故事,乐着文墨,将一腔飞扬意气倾注心中初芽萌动的文学梦。而他真正投入文学创作,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大约1972年前后,我的微型小说《奇巧的书简》、诗歌《红小兵最听毛主席的话》等作品得以发表在县办刊物上,还收到了几元钱的稿费。”随后参加县际文艺创作培训班的经历,奠定着他的写作基础。
开辟了文学新疆域的王散木笔耕不辍,在其后几年间陆续完成了大量诗歌、散文、曲艺等不同体裁文本的撰写与发表,其中短篇小说《三住医院》分别被《信阳文艺作品选》和省级报刊采用,为当时仍感文笔稚嫩的王散木带来写作自信。而后他步入职场,先后在当地某中等师范学校担任讲师、在固始县史志办公室、宣传部门任职,又被聘为信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特邀编辑,从教书育人到史志编撰,王散木在本职工作中兢兢业业,在业余创作里硕果累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文学写作的丰收时期,每年约有百篇作品见诸全国各地各级各类报刊和选本。”
与此同期,几篇颇有见地的散文作品让王散木收获专业认可,在文化界、学术界、乃至教育界等多个领域崭露头角。历史文化散文《台闽渊源述略》中,他在参阅海量文史资料后,从历史、语言、族谱等角度提出“台闽粤祖根在中原”的结论,一经发表,在海峡两岸学术界引起高度反响,为港台及海外华人寻根问祖提供理论线索。此外,由他主编的古典诗歌鉴赏集《诗苑撷英》被指定为河南省中专语文辅助教材;纪实散文《洪峰即将到来的时候》被中宣部和国家防总联合举办的“91抗洪救灾征文”活动评为好作品一等奖……一时之间,王散木的写作能力与文学声誉得到大幅提升。
2016年4月8日,王散木与著名作家迟子建在人民文学征文颁奖典礼期间合影。
展翅异乡,情陷莞邑
这份工作不仅给与王散木极大的发挥空间与从业热情,也为他进军东莞文坛燃起火种。“进入东莞文联后,我不仅陆续在《文艺报》《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全国有影响的文学报刊发表作品,在全国各类文学征文比赛中斩获奖项,还先后出版了《莞情流韵》《莞土挹香》《莞风南韵》等十余部与城市古韵和生活相关的作品集。”
王散木认为,丰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而莞邑大地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有着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址和灿若繁星的民族英雄,无论是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还是生机盎然的文化姿态,都深化着他与这座千年古城的不解之缘。
王散木热爱并书写着东莞,他在这里成长和收获,也以绵薄之力助推东莞文化绿洲的蔓延。“利用《东莞文艺》这个平台,发现扶持了少年作家王虹虹、周冰洋,青年散文作家吴诗娴、饶薇、却却等一批文学新人,为东莞的作家、作品走出广东、走向全国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王散木一边汲取着东莞高歌猛进的文艺力量,一边接纳并开拓着东莞文坛层出不穷的“文友”范畴,彼此激励,共同进步,以文学带动文化,为东莞文化事业与文化强市的建设添砖加瓦。
2006年11月王散木(后排右二)在北京参加王虹虹作品研讨会期间与部分专家学者合影。
文无定法,贵在本真
王散木的个人写作在赴莞后进入成熟期,不仅在写作水平与风格上趋向稳定,不少作品荣获省级、国家级文学奖项和入编全国重要文学选本,创作范围也进一步拓宽,文艺评论成了他信手拈来与抒发己见的新阵地。“近年来我为全国各地100多位作家朋友的作品集或单篇作品作序、评论160余篇,如《乡愁意趣 家国情怀——赵克红散文集<陌上踏歌>品鉴》等分别发表于全国各地各级各类报刊。”此外,王散木还积极活跃在国内作家交流一线,多次参加诸如“王虹虹长篇小说《湖娃》研讨会”“内蒙古阿拉善采风交流活动”等全国各地文学交流活动。
虽涉猎广泛,散文写作却始终是谈到王散木时绕不开的话题。他不仅凭借秀出班行的文字能力获得全国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理论奖)、《人民文学》奖等文坛高峰奖项,也在经年累月的创作实践中凝炼出个人独到的散文观。王散木在“《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第二届新时代散文高峰论坛暨首届作家高研班开班仪式”上发言时说道:“散文应该是直抒胸臆、以小见大的美文,它虽讲求不拘一格、文无定法,但仍是万变不离其宗,要保证自然、真心、松弛的话语风度,以及遵循'本真’的铁律。散文是记录作者心灵轨迹的,自由而饱满的艺术形式。”
去年,王散木的史志类作品集《信阳方言志》付梓出版,这是一本积蕴着他深切的故园乡土情怀与扎实的方言文化储备的研究成果。早在1985年,他便在多位恩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本书的初稿撰写,而后经历多次修订与审核,三十多年后终于得以面世。作家陈晓玲在为其作序时写,“方言是地域之根、文化之本,散木先生把地方风情铺成道路,把家乡记忆凝成路碑,把亲切的乡音悬挂在家乡门前那棵旗帜招展的银杏树。读《信阳方言志》,宛如回家”,一语道出此书之无尽真意。
如今,王散木身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等多重身份,亦被母校信阳师院文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一路传道授业,将满腔文学情怀播散开来。几十年间,他在创作中始终秉持敬畏与纯粹之心,把生命融于文学,用文学照亮生活,写作之于他,是一件其路漫漫而其乐无穷的事情,必终生以伴之。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