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孙延兵/回家的路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知乎号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孙延兵
恍惚间,离开家乡已近三十年的时间,人生三分之一的光阴。
在外漂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老家呆过的时间。
尽管如此,故乡的一切依旧是那么清晰,在我的脑海里曾有无数次的出现过,尤其是回家的路。
八十年代,苏北农村的道路基本是土路,遇上下雨、下雪、下冰雹的时候,道路则是异常的泥泞崎岖,深一脚,浅一脚的,走起路来非常吃力。
夏天的时候,还好办,实在不行把鞋脱了,赤脚前行,然后再找些清水冲洗一下,无所谓。
最难走的莫过于是冬天,遇到这样的天气,实在是遭殃,鞋子湿透了,脚也冻坏了。有时,甚至会莫名地希望天气一直保持冰冷结冰的状态,那样至少不会泥泞,走起来好些。
但这终究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天气终究是要发生变化的,要不季节怎么转换,人类怎么生存。
我相信很多与我一样从农村出来的人,对农村感受最多的不是贫穷,而是道路的泥泞难走,那是一个永远难忘的记忆。
所以,在农村教育孩子学习是不需要像城里教育小孩那样磨破嘴皮,还不一定有效果。只需把小孩带到实际场所现身感受一下,胜过千言万语。
农村通过上学来改变人生,改变环境,成了当时大多数人的梦想,唯一的“独木桥”。
那时,高中读到高四、高五、高六,高七的大有人在。
印象中我们村的李四同学高三就读了八年,但终究可能不是读书的料,前几次高考分数离达线都差十分八分的,好像跳一下就可以够得着的感觉,最后两三次竟是越考越差,分差也越来越大,还不如以前,不仅家里人失去了信心,就连他本人也失去了信心。一怒之下,将所有的高考书籍资料全都卖了破烂,出去打工了。
据说他后来混得还不错。
早知这样,还不如早点去打工。
人生的路千万条,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必要在一条路上走到黑,换一条路,换一种活法。
我还算比较幸运,似乎没有费多大的劲,就考上了一所中专学校,实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
记得,当我拿到中专录取通知书时,村上不少人惊讶地说:“看他整天拿着鱼竿钓鱼,也考上学校了,这就是命啊。”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也是我努力奋斗的结果。那时,上学没有自行车,多是步行,在一天四趟上学二十里路的途中,我就将许多需要背诵的语文、英语、政治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平时看似轻松一点。
1992年7月,三年的中专生涯结束,面临毕业分配,我却开始犹豫了。
按照规定,我们这届学生是包分配的,可以分配在县城的一些商业单位。但那时,商业已放开,国有商业单位受到许多私营经济的冲击,多数单位效益不是很好,有的单位已欠发数月工资,基本上是去了,就可能下岗,或是耗着。后来,家里托人找关系,有一个乡下的的财政所可以进,事业单位,发工资没问题,也是一级政府组织。
可一想到乡下,尤其下雨天那泥泞的道路,心中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不太想去。刚好学校有一个分配名额来连云港工作的机会,我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尽管当时对连云港是一无所知。
对陌生的向往有时胜过对熟悉环境的眷念。
这恐怕也是很多人生来本能的一种逆反心理作用,总觉得换一种环境,换一种活法才是真正的人生。
离开了家乡,才知道无论走到哪里,永远拧不开的是故乡情节。过去的一切,无论是美好,还是伤痛,都可能成为你记忆深处一个难忘的回忆,哪怕是泥泞的道路、苦涩的岁月。
连云港离淮阴不远,只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以前没有高速公路的时候,走老路,乘大巴车要用五六个小时的时间。如今交通发达,高速公路通了,也不过两个小时的时间便可以到家了。待到高铁通了,用的时间更少了。社会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人们的估计。
单身的时候,回老家看望母亲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那时回家的路没有现在便捷,但每到节假日的时候,我总是归心似箭,提前准备了不少东西,急着回家,与母亲度过一个个愉快的节日。临走的时候,带着母亲的期盼,带着母亲准备的一些农副产品,满怀喜悦的回来。
时间在来回的奔跑中渐行渐远、渐行渐长。我在慢慢地长大,母亲也在渐渐地变老。
2017年春节刚过,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终年78岁,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思念。
母亲的离去,我仿佛成了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一时不知飘向何方。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感到迷茫,眼睛灰蒙蒙的一片。
闲着无聊的时候,打电话与老家的哥哥姐姐聊天,总会不经意地听到家乡与母亲同辈的人,甚至与我同辈的人去世消息,让我很是惊讶。
天若有情天亦老,更何况人呢?
其实,村上目前居住的人基本是与母亲同龄的人,八十岁左右,多年的农村的生活,他们早已习惯了,哪里也不想去。城里生活再好,过上几天还是嚷着要回到农村,他们喜欢家中泥土的芬芳,公鸡的啼鸣声,青蛙的叫声,蛐蛐的歌唱……
而与我同辈的人,除去收割抢种,他们绝大多数不是住在镇上,就是住在县城,也很少再回到老家去住。
初习惯城里生活的农村人不愿意回到农村,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谁也无法改变得了。或许再经历若干年后,他们的子孙会主动愿意回到农村去住,感受农村田园的生活。
人生有时就是一种轮回,谁也说不清楚。
其实,如今回家的路真是太方便了,村村都是水泥路、石子路,汽车可以通行无阻,直接开到家门口。更难得的是我们家门口那条原一到雨天就很泥泞的土路,也变成了水泥路,自东向西,直到大面积的田地,那也是母亲常引以为豪的一条路。
这条路的修建,与当时在政府工作姐夫的支持有一定的关系。村子里很多人知道,也是很感激。一提到此路,他们就会不由得说起姐夫,母亲听了,自然很是高兴。
路是好了,母亲却不在了。
不过,我还是隐隐约约的有一种预感,也许不久的将来,即使不搞新农村建设,农村也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巢,像我一样漂泊在外的人也只能把故乡当成了回忆,找不到了回家的路。
一想起,心中便会升起一种莫名的惆怅、遗憾。
或许有些事终究是无奈的。
作者简介
孙延兵,江苏淮阴人,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一国企高管。先后在《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银潮》《海外文摘》《速读》《当代人生》《齐鲁文学》《江苏工人报》《江苏机械报》《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等媒体发表散文、随笔、诗歌、小小说等八百多篇。有多篇稿件被相关书籍收录,散文《童年的冬天》获《中国当代散文三百篇》征文“三等奖”。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日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