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悟, 悟是什么? 不一样的视角, 留给中医人深深的思考

“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

我们学医除了学校教育,可能看得最多的是书,看了几本或几十本甚至几百本上千本,看到一定的时候,会有一种感觉,许多东西似乎搞清楚了,却又是糊里糊涂的。

当我们实地去考察它的时候,又觉得书中写得有些是这样的,有些是那样的,需要亲自去体验、去体悟,这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

当我们实践的时候,又有很多困惑,一个病人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是最恰当的?是从病下手,从证下手,还是从脉下手?望闻问切何者为主,何者为次?是用中医的思维呢,还是用西医的思维呢?

我们在临床上都会碰到这样的困惑,这时候病人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病人往往是最好的老师

我毕业以后,没有专门的老师来指点学习。我的第一位老师就是我们的经典,我买了许多和中医有关的书。每到一处,便是去新华书店看一看。有些书店去了七八回,一看这书的价格如此之高舍不得买,后面一咬牙一跺脚还是买回来了。当时刚看的第一本医案是《蒲辅周研究》,这本书对我影响也很大。我看了以后当时就想,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像蒲老这样的医生。他停诊以后去闭门读书,这种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我的许多知识也来源于病人,病人教会我许多的吃药以后的反应,真实的感受,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还有他把以前家里面的人遇见的一些事情告诉我。我都是在细心地听,长了很多见识,我知道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闻所未闻的治法、疗效和事情。

因此,我们第一个要感谢的是传承下这些经典的古圣贤们,第二个要感谢我们的这些病人,是他们用自己尊贵的身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场所,同时又给我们许多的经验教训,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临床当中最难堪的事是什么呢?你很用心地在看,但怎么也看不好,而病人对你又非常信任,会说“大夫别着急,你慢慢给我试试吧”,这个时候是最难过的时候,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这种体会?

我刚行医的时候,是在一个偏僻的县城,那里中医非常不兴盛。每天只有4、5个人来找中医看病,我去的时候,那个医院是门可罗雀啊!小感冒许多老先生都不敢去碰,为什么呢?现在医疗官司太多了,甚至干脆说中医不治疗急性病。一个小儿的扁桃体发炎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们的老大夫不是不会治,而是怕惹麻烦,说“中医不治这个病”,就把他推走了。而这家人找到我以后,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开了5、6味药,很快烧退、身解、肿消。

他们拿着方子去找老大夫:“你不是说中医不治化脓性扁桃体炎吗?为什么这个小大夫开的药就管用呢?”当时老大夫把我的方子拿过去以后,看了一下就说“开得很好,但现在医疗官司太多了,像你这样的开药,万一这小孩儿留下其他的问题,你怎么担待啊?”。曾几何时,我们医生和患者成了对立的角色,这个不是我们医生想看到的,也不是患者想要看到的,这不是我们的问题,这是社会的问题,我们今天在这儿不做探讨。

但是作为一个医生来说,我们学医行医的目的何在呢?不就是救死扶伤吗?不就是普济含灵吗?如果说没有如是之想,那么作为一个医生,你是什么样的医生!换言之,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医学?中医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会用许多的话来解释。

我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思索,我觉得中医其实就是爱心中爆发出来的智慧。何以如此之说呢?如果一个医生没有爱心,没有想帮助别人之心,你就不要当医生了!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呢!因为只有从爱心中,才能爆发出智慧啊!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活。

有是证用是方

中医是道术合一的法门,它源于道,而道是一元四质,是通过象、数、理、炁四个层面,四个不同的角度体现出来的。因此学医,如果不从这四个角度下手,很可能我们学的医学是不完整的,至少学中医是不完整的、不确切的,和古人的用意是完全不一样的。

各位好友都有如此的感觉,当一个病人到来,我们用所谓的古方把他治好的时候,我们觉得非常地神奇,就这么寥寥几味药!他的方子为什么这么创立的,古人没有跟我们讲,只是告诉我们碰到什么情况用什么方子治疗,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这样的,里面没有讲过多的病理生理,而是讲出现了什么证、什么脉、什么方主之,宜什么方等方面,就是你碰到这个情况就用这个方就行了。至于这个方为什么这么构成,这不是你所能掌握的。我们都想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但是作为一个大夫来说,你能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吗?实际上是搞不清楚的。

所谓我们说把有些问题搞清楚了,只是在一个阶段对一个事物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或者深度。而不是彻底的、圆满的,没有任何疑问的,不需要商榷的一个定论。我们现在发现以前认为的许多观念,到现在来说,已经被淘汰了。为什么呢?此一时彼一时也,它不是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在事物不断地发生发展中,我们在一个阶段是这样认识,在另一个阶段是那样认识,确实如此。就拿本人来说,我的思想观念就是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其实水平的高低上下,就是在不断地否定、肯定、肯定、否定当中提升自己。

古人说“为子条记,传于后贤”,他们怎么认为的呢?认为古人根据天地、阴阳四时、天文等方面,制定的法则、规矩,是根据自然之道而来的。他们把这些东西搞清楚以后,传授给我们后面有缘分的人,也就是被称为贤人来传播的。群中好友今天跟我聊的时候也说了,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站在制方者的角度,才能够真正地创立方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是我的观念。

独立思考的能力

《伤寒杂病论》有些人叫《伤寒卒病论》,就它现在在世间流传的,在我手上的就有十个版本。我们说有些书是伪书,有些书是不同的别传等,我们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这十个版本都拿出来,认真地去研究。

我给大家推荐的是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蓝本的《伤寒杂病论会通》(黄竹斋先生著),他把好多版本汇聚于这本书中,凝聚了许多心血,可以这么理解,看这一本书相当于看了十本书。每个版本都有它的可取之处,也有它的不足,因此我们去粗取精,临床上来验证它。

许多问题我们不理解的时候,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梨子的味道到底是什么?这个人说是甜的,那个人说是酸的,他们可能都对,也可能都不对。我们只有亲自尝了梨子以后,才能知道梨子的味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此一定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前人的注解,有些注解地非常精辟,有些也只是一些文人之作。如何

鉴别呢?其实就是我第一讲所讲的“中观正见”。这个中观正见非常重要,就是正确的见地。能够像柯韵伯先生说得“眼无无半点尘者,心无无半点尘者,方可著书立说”,要达到这个境界。

就拿我们张仲景先生来看,他的方子里有寒有热,酸苦甘辛咸五味俱全,五苦六辛全部俱备。为什么呢?他的体系的建立绝对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是针对不同的情况,根据人之道,人的规律来制定的。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有许多人非常地偏执,无论是平常说话办事儿,还是看病遣方用药。这是偏家的做法,绝对不是一个中医大家的风范。何以知之呢?首先你是一个偏执的人,便会开出一个偏执的方子,治疗的只能是一些偏执的疾病,以偏纠偏。但是这不是我们中医讲的中观正见。

(0)

相关推荐

  • 六经钤百病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六经钤百病. 因为在最早期的时候,很多学员反馈说:六经体系能不能用于治疗一些当下的特殊疾病.我说有些我也没有治过,但是他只要有症状,我觉得就应该能治疗.所以借助这次机会,通过和赵大夫的 ...

  • 中医心悟,悟是什么?不一样的视角,留给中医人深深的思考

    "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 我们学医除了学校教育,可能看得最多的是书,看了几本或几十本甚至几百本上千本,看 ...

  • 中医心悟,悟到的是中医之道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

    中医家推荐 中医心悟,悟的究竟是什么?不一样的视角,留给中医人深深的思考. 马新童老师认为,中医之道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中医之中观正见是使人体阴阳自和的方法,这就是他想要悟出的中道,希望可以给前行 ...

  • 中医心悟笔记心得大全集!

    一 脉象沉弦细:心脏不好,厥阴病症. 肾炎初起同外感之脉,宜表里同解之法(越脾加术汤),湿热两解.肾气亏面肿之象,身中呈无序状态十分危险.由喉扁桃体炎症,迁延而致肾炎. 中医要成为一种熟练的手艺.艺术 ...

  • 中医心悟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味薄情意浓,酌予知者饮. 品酒论大道,观书谈三坟. 岐黄言上古,返璞归天真. 天人本一体,万物应于身. 自然分天地,观己知阳阴. 外天裹内陆,卫阳护营阴. 日为天地主,心为脏 ...

  • 中医心悟心得笔记大全集!

    中医心悟心得笔记大全集!

  • 中医心悟笔记心得大全集

    岐伯有道 今天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 脉象沉弦细:心脏不好,厥阴病症. 肾炎初起同外感之脉,宜表里同解之法(越脾加术汤),湿热两解.肾气亏面肿之象,身中呈无序状态十分 ...

  • 古琴梵音《开悟》古朴淡雅,琴箫和鸣,醉人悦心,悟在其中

    古琴梵音《开悟》古朴淡雅,琴箫和鸣,醉人悦心,悟在其中

  • 心之悟(原创)

    '人的执著心尤如蔽日的云霓.去掉执著,即显佛性.放不下是执著,放下就是解脱:要破除妄执,须无心于物,无意于事,一切修行,自在无为.一切放下,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 其实,世间的伤痛并不存在.存在的 ...

  • 《诗雅香江》第31期 静坐闻花近,修心自悟禅 庚子新春诗词、书法作品集萃

    诗情画意 乔洋 书法.湖南湘潭杨猛 庚子新春随笔 彭焕玫 冬去阳春至,清风漾水欢. 湖山云影伴,紫燕镜中鸾. 静坐闻花近,修心自悟禅. 瘟神休捣乱,道法应收官. 庚子问春 陈亚洲 年味缘何淡,无言话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