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一次晒娃,都在一步步把孩子推向被大数据操控的深渊
晒娃,多么美好而温馨的事情,背后却暗藏杀机!
来自长沙的袁妈妈前段时间意外收到一封勒索信,信中列举了她的孩子2岁以来的所有信息和经历,比如上了什么兴趣班、兴趣班的老师是谁,平时谁几点去接孩子,接完孩子后会去哪,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一个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对自己孩子的了如指掌。后来案件经过调查发现,嫌疑人来自袁妈妈的朋友圈,因为她经常发布孩子的信息,出国旅游、兴趣班、高档餐厅的氛围营造出他们家的经济实力,且不顾一切舍得为孩子的花钱,于是缤纷多彩的朋友圈被坏人“盯上了”。
晒娃,成了一种刚需
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只要是有了孩子的家庭,朋友圈、抖音90%以上的内容都是自己孩子。根据某亲子平台2016年发布的《中国家庭晒娃报告》,每100位妈妈中,有82位在各类社交软件上晒出自己的孩子,分享内容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发生变化。而像出生、生日、旅游这样的重要日子,是必嗮的。
也有一些妈妈晒娃,是为了满足老人的需求。爷爷奶奶不在孩子身边,总想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孩子的近况,于是朋友圈、抖音等都是爷爷奶奶关注孩子成长的阵地,而爸爸妈妈为了满足老人对看到孩子迫切的期待,便会频繁地在各社交平台发布孩子的图片、视频。
当然,不乏老师的要求。幼儿园举办活动时经常进行打卡活动,老师会要求家长把孩子履行活动的过程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在朋友圈进行打卡,一方面方便老师知道进展,另一方面可扩大活动影响力。
每一次晒娃,都是为大数据做贡献
在中国,网上分享孩子大致经历了三种形式、四个阶段:
2007年至2009年,主要是新闻官网、校园网和贴吧,以文字形式出现孩子的获奖信息、校园活动;2010年至2013年,人人网、QQ空间盛行,学生在网上上传照片,线上校园社交成为时尚;2014年起,微信、微博开始风行,家长纷纷上传孩子萌照,晒娃风潮初见规模;2019年前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风靡,则进一步推动了家庭短视频在线上的大量累积。
而所有的这些行为,都一步步沦为大数据的信息来源。据IDC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每个联网的人每天平均有1426次数据互动。80后、90后成为了“数字移民”,而00后乃至10后打从出生就生活在了线上,被称为“数字原住民”。可怕的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数据随之而来的隐患。
“最熟悉的陌生人”,将孩子一步步推向深渊
很多妈妈在朋友圈做微商,经常用自家的宝宝做模特。来自厦门的卷卷妈妈,从怀孕开始就兼职做微商,卖米菲纸尿裤。她经常拍自己孩子穿纸尿裤的照片做宣传,因为自己也是宝妈,自家的孩子一直在用,所以顾客更容易信任她。有一天,她突然看到“儿童模特照打包淘宝20元销售”的新闻,才知道原来犯罪分子会在社交平台上蹲点,下载孩子的照片,再通过后期的PS等技术在非法色情网站上打包销售。卷卷妈妈吓出一身冷汗,仔细回想,自己曾毫不忌讳地在各大平台都上传过卷卷比较隐私的照片,实在不应该。
来自杭州的兜兜妈妈,经常会在闲鱼上挂出二手衣物售卖,当然每件衣服都放上了自己女儿曾经穿着的照片,本意是为了资源合理利用,却引来无数变态的留言。最惊悚的一次,她收到一条恐吓信息:我准备买绳子去绑你的女儿,把你女儿慢慢折磨死,你能拿我怎么办?她立刻拉黑了所有账号并停止发布女儿的照片,但恐吓留言依然不少,她吓得头皮发麻,却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消除隐患。
或许上述案例只是特例,但“手机监听”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在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我们不停地接收各类相关推送,就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时刻在监测你的轨迹。在你无法想象和控制的大数据世界里,我们还能为孩子做的,便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每一次分享孩子前,多给自己15秒的思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