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师父留下的练拳笔记

从一个门外汉到对太极拳有一定的认识和感悟,我很乐意将我习拳七年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感悟讲出来,与广大太极同道特别是开始练拳时间不长的同道们共享。

首先,我个人认为:习拳的过程就是一个长期明理的过程。

同时,“明理”又分为两个层次:心明和身明。心明就是通过师傅的各种形式的专场报告、培训班,各种正规的书箱、视频资料中有关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论述,以及拳架套路的一招一势和每一招势的技术含义的学习、演练和揣摩,逐渐的加深对太极拳的认识,经过长期的积累,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正确的太极拳观念和一套正脉传承的拳势、拳架。而所谓身明,则是在心明的基础上,在长期的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将心明所学到的和所悟到的一点一滴的转化到自己的身上的过程

而这一点一滴的转换的过程,是一个水滴石穿、铁杵磨针的过程,要有十足的耐心和韧性。

虽然心明和身明分属明理的两个层面,但是二者又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刚开始是心明在先,身明在后,二者相互促进成螺旋式上升的进步。到后来就无所谓先后了,心明的进步会使得身明变得相对容易,反过来有些东西上身了又会更进一步地加深对拳理、拳法、拳势的理解。

其次,要想在明理的大道上有所进步,除了持之以恒、风雨无阻地练习和长期的默识揣摩而别无它途。师傅常常给我们讲太极前辈传下来的一句话:“一遍不忘、两遍熟,三遍四遍长功夫”。就是说从练习的角度讲,每天最好连续练习拳架三到四遍,才会有利于功夫的进步。

当然如果时间有限,或者仅限于锻炼身体,每天一遍两遍也未尝不可。而“默识揣摩”也是太极前辈们流传下来的行之有效的习拳方法。默识揣摩者,乃时刻不忘将自己的拳势、拳架与师傅的拳照、视频,进行静态的、动态的对比,寻找自己的拳架和招式与师傅的差别,发现不足和差距,随时纠正,天长日久,直至与师傅的拳架和招式一致或至少是凝似。本人认为,将默识揣摩作为一种练拳的方法,一是可以保证正脉传承,二则默识揣摩本身就是一个达到明理的正途和捷径。

其三,要将师傅面授的效益最大化。每次接受师傅的培训期间,与同门师兄弟一起练拳,都会感觉特别好,立身中正安舒、连绵不断、虚实分明、心静体松,一两趟拳走下来,整个人感觉特轻松、爽快。

离开师傅之后,回家自己练拳的感觉就会略逊一筹,离开师傅再久一点,拳架、招势就会慢慢的走形。

师兄弟之间交流,大家都有这种感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除了心理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拳架还没有完全定型,最少是身明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所以每当我们刚刚接受了师傅的指导或者还在师傅身边的时候,会感觉拳会练得比平时要好,一但离开师傅,有些东西又慢慢地还回给师傅了。

正是这种现象说明了默识揣摩的重要性,因为人的记忆是会衰退的。要想在明理的道路上有所进步,要想抵消人衰退的记忆。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尽量多地与师傅在一起,接受师傅的直接指导。

但是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加上诸多的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每一个人能与师傅在一起的时间、次数又必然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每一次与师傅在一起效用,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拳的人去考虑的。我个人认为要想每次师傅面授的效率达到最大化,每次培训班的课堂或者是课后必须做好笔记,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因每人的具体情况各异而有所不同。

下面我简单地谈谈我个人做笔记的方法和体会:

第一.重点记住师傅发现我个人的不足或者是需要的改进的地方。比如说师傅这次培训专门指出我两个方面的问题,抬肘过高和拳势比较瘦,这属于个性的问题,也是我日后练拳过程中要重点更正的问题。

第二,就是共性的问题。例如这次培训班上讲到按式变单鞭时左脚抬脚时机问题、野马分鬃一律抱球上步、白鹤亮翅右手抬起和落下时相对于身体的位置问题、退步跨虎的定式手的动作要分两步到位的问题等等。在这次培训班上,在师傅讲课的间歇期间,师兄弟们在一起练拳时,我们相互检查时,就发现有人当时就没有做到位,可见人的记忆时效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太根深蒂固,而一时难以更改。所以,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我们在师傅的培训班上做好笔记,回家之后重温一下课堂上师傅的教学,同门之间地起练习的时候再相互提醒一下,以反复加深记忆。

(0)

相关推荐

  • 万两黄金难求道,一桩打开玄牝门,天道神桩,盖世无双

    修炼真太极,自然得内劲,内劲贯通可祛病强身,与人搭手,对方东倒西歪.先求懂劲入门,而后愈练愈精阶及神明,不听古人言,百年苦练也枉然.拳本是运劲之物,古人学拳,先得内劲,再练拳运劲,武术本是体用合一,身 ...

  • 太极弹抖劲不好掌握?牢记这个要点,让你松、活、弹、抖样样妙

    贾洪波老师:什么是弹抖劲?如何才能练好弹抖劲? 贾洪波:师承陈氏小架拳代表性传人陈伯祥先生,系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国际太极拳年会认证拳师,一级武术教练,二级武术裁判. 我们在太极拳理论中经常看到松 ...

  • 苦苦追寻二十年,太极内功终得见

    太极拳教学必遵循古法,内功训练很快可获得强大内劲,祛病强身立竿见影.无论你在哪个城市,身边都有越来越多的天道内劲太极拳练习者,人生有天道内劲太极拳相伴,时刻都是美好时光,处处都是乐土! 天道内劲太极拳 ...

  • 前辈们留下的练拳宝贵经验(干货分享)

    大凡初学入手时,两肩务要松活,不可强硬.两肘务要内连向下,不可外圈.务须脚尖着地,绝不可平放,平放致起脚不利.前脚必须向前顺踏实,要脚尖点地,后脚必须斜放,亦不可太实,使全脚履地.至于头随势转,阳亦阳 ...

  • 一个高手的练拳笔记,句句真言

    拳学路长,歧路万千,得道难. 求道艰辛,常悲不自禁,甘苦自知. 武之为道,养为主,悟为上,能养善悟可近道矣. 无钱可存时多存点健康,金钱与健康离幸福的距离,健康更近 . 态度与信念 形意,太极,八卦, ...

  • 【理论】练拳笔记:各种劲解\不懂劲白费功\八字秘诀

    <练拳心得笔记-孙昌瑞>前言 孙昌瑞先生1928年出生在河北乐亭,16岁参加革命,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8年解放唐山进城在市委工作,1951年被推荐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54年 ...

  • 形意拳前辈留下的练拳心法及要诀!

          抽空整理了一点点形意拳前辈的拳法经验,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多看看前辈的经验之谈是有益处的.其中'编者注'的部分,是本人一点粗浅的理解,因时间及篇幅的关系,未能多写,只为与爱好者交流,不妥之 ...

  • 杨八五的内功到底是怎么练出来的?看看这些人的练拳笔记就知道了

    练太极拳必须要能练出内劲.太极拳的内劲从古代有了太极拳开始就是太极拳练法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内劲是从内里产生的一种劲力,这种劲力的形成是与外部拳势的功架结合内里的意气运行密不可分的,所以在&qu ...

  • 形意拳杂谈24:孙禄堂留下的这四句话,练拳的人不可不知

    孙氏形意四句总诀: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道自虚无生一气: 道指的是形意拳之道,也即拳术中的内劲.孙氏形意的内劲,来源于虚无状态中的一念萌动.因之,孙氏形意从 ...

  • 年过七旬的通背拳师:过去练拳师父就教单操,练完了师兄弟比武打

    宁教十趟拳,不教一式把! 少林一直密不外传的镇寺绝技--心意把

  • 练拳心得笔记-8

    推手几则:(1)推手松沉时也不能扔掉交会点,否则使是把点化丢了,以后不认何势都要牢牢的把握住点.(2)练拳推手前伸不能牵动重心,否则便被人所乘. (3)欲要用前移重心推人时必须手不用和只松沉着腰腿前移 ...

  • 练拳心得笔记-6

    去年十月初九是刘国新先生八十诞辰,约我去祝贺,拳友们热情表演和推手较技.我看了暗自叹息.普遍的毛病有以下几点: (一)松不开.把拙力僵劲当成功力.(二)立身不中正,上身前探,牵动重心前移.(三)气沉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