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体系,只是第一步,加上精进的闭环,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第37篇原创文章

构建知识体系,只是第一步,再加上精进的闭环,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昨天说了体系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今天继续分享体系的运转流程.

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要有最基本的三个要素:输入+处理+输出.我们说的体系,一般是指静态的一个'结果'.但实际上,体系应该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体系应该能反映人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就是动态的意义.

①动态的体系

怎么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呢?

假设我们获得了一段信息,那么常见的处理方式是什么?要么看过一遍就算完事儿了,这是静态的;要么看过之后,摘录收藏起来,然后无限重复这个过程,但是囤积之后再也不管了。仿佛“存起来”,就是“学会了”,这样也是静态的;

那动态的是什么呢?

同样是获得一段信息,动态的方式,不仅仅是把信息看过,或者说储存起来之后,就完事儿了,而是还要经过“处理”这个环节。之后呢,还要有一个输出,拿来使用的环节,并且通过使用之后的反馈,再进一步的发出“输入”的需求。这样才是循环起来,动起来了,这就是一个动态的体系闭环。

②体系——输入

现在我们再来细看三要素:

输入,就是根据需求,从海量的数据中筛选出有意义的那部分,将他们提炼摘录临时保存下来。这时候,这个信息还不能算是我们体系内的一部分,只能算是临时堆放在哪里备用的一些“原材料”。

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输入,但是这种输入通常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们“以为”地输入,但并不能算是真真地“输入:到我们的体系里面去了。严格地讲,这只能算是”采集“,看过之后,把我们认为有用的,有意义或者是有价值的数据,采集到某个地方。

或者是某个app的收藏夹,或者是电脑中的某个文档,然后就放在那里了。在多数情况下,这些信息都很难被再次调用。因为我们时间稀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迫切的发现更多的,更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就是反复持续这个过程。

③体系——处理

处理,就是将这些采集起来的信息,做一些提炼与归纳,然后视情况或者累计一定的数量之后,再做一次有深度的综合。最后,再将这些经过“综合”内容,与之前一次次综合的结果,再做一次大的融合。

融合到一定程度,这些信息或者说知识,就会变得相对稳定下来,几乎到了无限接近规律道法的程度。那么这时候,就应该做进一步的内化处理。通过量级重复以及深化练联系的方式,强化这些知识理念在思维中的“强度”。

这种“强化”到最终的形态,可以无限地接近本能,变成一种不会再遗忘的“固化”的东西。

④体系——输出

输出,就是用这些处理过的信息,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或者是以之为基础,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决策。重点是要用“处理过”的信息或知识理念来输出,而不是看一看未经内化的信息,然后就立即用来解决问题。这样做固然够直接够快速,但是长远来来,是有隐忧的。

如果你用的方式,是别人分享的,而不是经过自己处理内化的。那么这种本质上“借”来点策略或者方法,是缺乏自身深层次的意识支持的。如果过程中一切顺利,没有任何问题,那也无妨。可一旦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状况,那你就会陷入迷茫中。

因为策略和方法,并不是真正的属于你,所以就没有能力,随着事态的发展,而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在关键的节点,一旦犹豫或者不作为,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种看似“以外”的变化,其实才是常态。

所以说,我们花一些精力,来用正确的方式,重构一个优秀的高效的体系,是一种基于利弊考量之后的最优选择。有了体系,你才能在他的基础上,进行循环精进、迭代升级,才能更松松快乐地面对变化无常的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