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浮,原来是这么回事 | 《伤寒杂病论》解读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为学苑出版社作者系列文章,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伤寒杂病论》解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伤寒杂病论》太阳区域的功能,是为人体全身提供足够的“太阳能”(光和热),并交换气体,排出天通废热、废渣、废水和脂溶性毒素,维系天通系统的正常气压、热压、血压、水压和心压,使督脉升清阳既没有障碍,也没有不及。
太阳病是人体督脉上段片区跟天文环境关系失调的结果。天文环境由天体、阳光、空气等所构成,对人体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其中的空气状况,比如空气的湿度(燥、湿)、温度(寒、暑、温)、流通度(风)和干净度(如雾霾或粉尘等)等。人体太阳区域为空气状况而受病的主要途径是天通的汗毛窍和鼻窍,其次是天通替代性的地通口窍。其中,从汗毛窍和鼻窍伤及太阳的,主要为风、寒、湿、燥等邪,并表现为寒病,如风寒病、寒湿病、凉燥病等;从口窍和鼻窍伤及太阳的,主要为风、暑、湿、燥、温、雾霾或粉尘等邪,表现为热病,如风温病、暑温病、湿温病、温燥病、瘟疫病、杂病等。
【太阳184-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这个区域受病,让人体出现的典型症状多是脉浮、头项强痛且恶寒。
太阳区域受病,其病原最为多见的是天文环境的风寒之气(含当今人造空间的凉空调),病因或者为人体长期体弱易汗(感冒动则服用西药也常导致体虚易汗),不耐风寒而总自觉有飕飕凉意,这是太阳中风,属于虚象虚证的天通太过;或者身体强壮之人一过性汗毛窍张扬汗出,忽然遇到一阵寒风侵袭而闭汗,这是太阳伤寒,属于实证实象的天通障碍。也有因先前曾受寒闭,内热郁积,后为病毒感染而发高烧的太阳区域受病,这是太阳温病,属于实象实证或实证虚象的天通障碍。太阳区域一经受病,表现一定复杂,但常见的典型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且恶寒。
脉浮多是他觉症状,也可以是自觉症状。他觉,主要是接诊大夫按脉。太阳病患者如果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当然也能注意到自己的脉象。
中医源头经典《黄帝内经》主张“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杂病论》也重视色、脉,却并没有在意舌象,这跟《难经》是一脉相承的。《难经》最为重视脉象,且一开始就研究脉象。《难经·一难》云:“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又云:“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寸口脉存在“三部九侯”内容。三部九侯概念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提到过,但其含义所指在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而在主体具体行文中,关注点还是只在寸口脉。
关于寸口脉的三部九侯,《难经·十八难》云:“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也?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又云:“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齐(肚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如何按脉?《难经·五难》云:“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在此记述了有关脉轻重不同的举、按、寻三法,用以区别浮、中、沉三候。
《难经》将三部九候综合为上、中、下,其意为寸和浮,看人体天位和天通;关和中是看人体人位或人通;尺和沉看人体地位或地通。《伤寒杂病论》并不直接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研究的只是三阴三阳六大块片区。所以脉象也就不必像后来的医家们研究到更细了。
脉浮,是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都轻按即得,是人体血气能量向上、向外试图恢复正常天通的一种必然,意味着太阳区域已经受病。
头项强痛与恶寒是自觉症状。
太阳区域受寒严重,必寒凝血冱,平常扭转自如的头项,因此难免板结强直不柔顺而痛,一如失枕的感觉。
恶寒即寒战,就是打冷战,自我感觉身体极端寒冷,而这种寒冷,并不因为加衣盖被或烤火而有所减轻。这是人体对寒邪侵袭的一个典型的应激反应,其目的在于产热抗寒,如果寒战发热到汗毛窍开泄发汗,寒凉解除,则不再恶寒。寒战能发热,即恶寒发热,表示身体壮,阳气足;寒战不发热,即恶寒无热,表示体质太差,阳气不足,连烧都发不起了。青少年尿后热能丢失,其人体有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激灵一下打个冷禁,瞬间产热抗寒。这是一过性的寒战,瞬间的恶寒。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为太阳病常见的典型症状,在当今已经很难看到了。这无疑和今天人们生存生活的天地人环境对人体质的干预有着很大的关系。
张流秀老师
THE
END
日本经方医学系列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