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临床管理面面观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逐年升高,其规范管理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2020年5月11日,2020年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痛风管理指南(以下简称2020 ACR痛风指南)正式在线发布。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痛风学组)第一时间进行商讨,并于5月31日下午召开指南解读会。在赵岩教授和邹和建教授的主持下,9名参会专家分别对指南的更新要点,以及在我国的合理应用做了相应的评析和建议。会后在痛风学组40名委员中对涉及2020 ACR痛风指南制定的42条推荐意见进行匿名调研,最终收集37份有效问卷。现就问卷调研结果及会议中专家讨论概要进行总结。
一、起始药物
降尿酸治疗(ULT)的指征
1.强烈推荐: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的痛风患者开始行ULT:皮下痛风石≥1个[2020 ACR痛风指南(下同)证据级别:高],有证据表明存在痛风引起的任何影像学损害(证据级别:中),或痛风频繁发作(≥2次/年)(证据级别:高)。该推荐痛风学组内无异议,同意度100%。
2.有条件推荐:对曾经发作>1次,但发作不频繁(<2次/每年)的痛风患者开始ULT(证据级别:中)。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86.49%(32/37),13.51%(5/37)表示中立。中立原因:需更多证据明确这种情况下ULT可获益;应根据血尿酸水平个体化评估,如血尿酸<480 μmol/L(8 mg/dl)且每年发作<2次的患者可暂不用降尿酸药物;需充分考虑长期服药的利弊,应密切随访,并积极调整生活方式等。
3.对首次出现痛风发作的患者,有条件反对起始ULT。以下情况除外,首次痛风发作且合并中重度慢性肾脏病(CKD)(CKD 3期及3期以上)、血尿酸>540 μmol/L(9 mg/dl)或尿路结石的患者,有条件推荐起始ULT(证据级别:中)。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94.59%(35/37),5.41%(2/37)表示中立。中立原因:已出现痛风发作的患者主张积极降尿酸,因大多数肾脏排尿酸能力已降低,生活方式干预有时很难使原发性痛风患者血尿酸达标。
4.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420 μmol/L(6.8 mg/dl),无痛风发作或皮下痛风石],有条件反对起始ULT(证据级别:高)。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89.19%(33/37),10.81%(4/37)表示不同意。不同意的原因:需注意合并症等高危因素;分层治疗理论依据比较充分,且有一定临床意义,应结合个体情况而定。
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起始ULT的建议,伍沪生教授提出,美国、欧洲、澳洲的痛风指南均不建议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起始ULT治疗。而日本与中国台湾则基于大量流行病学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无症状者需分层决定是否降尿酸。日本2012年版痛风指南提出,血尿酸持续>540 μmol/L(9 mg/dl),或>480 μmol/L(8 mg/dl)的患者同时合并代谢综合征、CKD等高危因素,应行降尿酸治疗。中国台湾2013年版痛风指南提出,血尿酸持续>600 μmol/L(10 mg/dl),或血尿酸持续>540 μmol/L(9 mg/dl)且有合并症或并发症,应选择降尿酸治疗。虽然有待更高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目前情况下更倾向于对高尿酸血症患者采取分层治疗。古洁若教授赞同分层治疗,并提出除了考虑患者血尿酸高低的分层,更需要关注心血管、肾脏等内脏损伤的风险。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和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内心血管病学会和肾脏病学会均发布了相应的高尿酸血症治疗指南。且目前我国大数据分析研究提示,50%以上无关节痛(炎)史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尿酸盐晶体沉积阳性。这些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出现尿酸晶体沉积,其内脏是否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对内脏受累情况缺少评估手段和标准。
二、痛风患者
初始ULT药物选择的建议
1.强烈推荐:对所有痛风患者,包括合并中重度CKD(3期及3期以上)患者,采用别嘌醇为首选一线药物进行治疗(证据级别:中);对合并中重度CKD(3期及3期以上)患者,别嘌醇或非布司他优于丙磺舒(证据级别:中)。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64.86%(24/37),16.22%(6/37)表示中立,18.92%(7/37)不同意。中立或不同意的原因:我国国情不同,汉族人别嘌醇过敏发生率高,有肾功能减退者发生率更高,别嘌醇使用前需查HLA-B*5801等位基因,在我国不宜作为唯一首选,使用苯溴马隆和非布司他更安全。在我国,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应均为一线治疗药物。
2.强烈反对:选择聚乙二醇尿酸酶作为一线药物(证据级别:中)。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91.89%(34/37),8.11%(3/37)表示中立。中立原因:聚乙二醇尿酸酶在我国未上市,无相关使用经验。
3.强烈推荐:别嘌醇和非布司他从低剂量[别嘌醇≤100 mg/d,(对合并CKD患者剂量需更低),非布司他≤40 mg/d]起始治疗,其后剂量滴定直至血尿酸达标(证据级别:中)。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91.89%(34/37),5.41%(2/37)表示中立,2.70%(1/37)不同意。中立或不同意原因:非布司他可以从20 mg/d起始。
4.有条件推荐丙磺舒从低剂量(500 mg,每天1~2次)起始治疗,其后剂量滴定直至血尿酸达标(证据级别:中)。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64.86%(24/37),29.73%(11/37)表示中立,5.41%(2/37)不同意。中立或不同意原因:国内丙磺舒已不在临床使用,无相关临床经验;建议更换为苯溴马隆。
5.强烈推荐:ULT同时使用预防性抗炎治疗(如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泼尼松/泼尼松龙),具体抗炎预防措施应根据患者的情况个体化选择(证据级别:中)。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97.30%(36/37),2.70%(1/37)表示中立。中立原因:个人临床经验采用预防性抗炎治疗并非必需。
6.强烈推荐:预防性抗炎治疗维持3~6个月(不少于3个月),并密切随访评估,若依然有痛风发作,则酌情继续进行预防性抗炎治疗(证据级别:中)。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97.30%(36/37),2.70%(1/37)不同意。不同意原因:预防性抗炎治疗因人而异,我国患者大部分无须长期预防性抗炎治疗。
2020 ACR痛风指南推荐,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别嘌醇作为首选一线药物进行治疗。伍沪生教授指出,在美国,别嘌醇药物经济学性价比更高,且促尿酸排泄药物如苯溴马隆始终未上市,可选择的药物更少。别嘌醇超敏综合征在欧美人群的发生率低,仅为0.1%~0.4%。HLA-B*5801等位基因的表达与别嘌醇超敏反应有关,该基因在亚裔的阳性率为10%左右,在欧美白种人的阳性率仅2%左右,这也是ACR强烈推荐别嘌醇的另一原因。另外有研究提示,长期使用非布司他会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因此美国将非布司他剔出一线推荐药物行列。而在我国,一线常用降尿酸药物为别嘌醇、苯溴马隆、非布司他,我们应根据不同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国内大多地区并未普遍开展HLA-B*5801基因筛查,因此更多患者还是选择苯溴马隆和非布司他。古洁若教授同样认为,别嘌醇作为唯一首选药物不合适,不符合我国国情,需要视个体化情况应用。除了超敏综合征外,别嘌醇还可能导致迟发性过敏反应,以严重的皮疹为主。另外,除了检测HLA-B*5801基因,还应探索其他与别嘌醇过敏相关的基因位点。由于严重皮疹、过敏患者更多选择皮肤科,甚至在ICU诊治,故需要多学科配合,掌握更多的证据。
曾学军教授同意降尿酸药物小剂量起始,缓慢滴定直至血尿酸达标的推荐建议,并提出高尿酸血症本身成因多,起病慢,除急性原因(如溶瘤综合征)导致的血尿酸升高外,均倾向于缓慢降尿酸,包括非药物治疗、去除病因、必要时降尿酸治疗。治疗上,可以类比普通高血压和急性、恶性高血压。是否低剂量起始用药,应根据起病原因、起病缓骤考虑,待血尿酸平稳,其后的剂量调整无须太频繁,应定期检查血尿酸水平,在维持尿酸水平稳定达标的前提下逐渐减少药物剂量。
对ULT同时使用预防性抗炎治疗,痛风学组认为具体的抗炎预防措施应根据患者的情况个体化选择。伍沪生教授认为,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泼尼松/泼尼松龙均可以个体化选择,非甾体抗炎药长期使用存在胃肠道和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也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小剂量秋水仙碱长期使用相对更为安全,但还是要注意肾功能和联合用药的禁忌。周京国教授认为,高尿酸血症的形成及降尿酸治疗均是慢性过程。临床上,有慢性痛风石的患者,降尿酸治疗的要求更高,抗炎预防用药时间也要求更长。但是一般情况下,无慢性痛风石或频繁发作,血尿酸已达标且控制良好,预防性抗炎治疗时间可以缩短,如2020 ACR痛风指南提出的预防性抗炎治疗的疗程为3个月,主要视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
三、初始ULT时机
1.当患者具备ULT指征且正在经历痛风发作时,有条件推荐在痛风发作期即开始ULT,并非痛风发作缓解后(证据级别:中)。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78.38%(29/37),10.81%(4/37)表示中立,10.81%(4/37)不同意。中立和不同意的原因:缓解后开始ULT更合适,急性期启用降尿酸药物治疗可导致症状不能在短期得到有效控制;降尿酸治疗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急于一时。
2.强烈推荐所有接受ULT的痛风患者采用达标治疗策略,并依据连续血尿酸监测行药物剂量滴定及后续剂量调整,而不是固定剂量的ULT(证据级别:中)。该推荐痛风学组内无异议,同意度100%(37/37)。
3.强烈推荐所有接受ULT的痛风患者,达到并维持血尿酸<360 μmol/L(6 mg/dl)(证据级别:高)。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94.59%(35/37),5.41%(2/37)表示中立。中立原因:部分患者达标困难,虽未达标但痛风不再发作;对发作频繁或有痛风石患者,仍建议降尿酸目标为血尿酸<300 μmol/L(5 mg/dl)。
4.有条件推荐:由非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向接受ULT的患者传递权威的剂量调整方案,包括患者教育、共享决策和达标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实现达标治疗策略(证据级别:中)。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86.49%(32/37),8.11%(3/37)表示中立,5.40%(2/37)不同意。中立或不同意原因:初始治疗阶段为提高患者依从性,更多患者愿意医生亲自做患者教育;如果有成熟的医生辅助人员,患者信任,可采取这样的措施;国内目前很难做到这样的患者管理方案;非临床医护人员很难有提出权威的剂量调整方案的水准。
对于推荐在痛风发作期即开始ULT的建议,伍沪生教授提出,一般认为血尿酸水平急起急落会诱发痛风急性发作或延长发作时间,但不尽然。2012年版ACR痛风指南已提出这个问题,但有两个前提,一是充分抗炎,二是小剂量起始用药。痛风患者的依从性较差,急性发作缓解后再考虑降尿酸治疗,患者可能不再复诊。在发作的时候起始ULT,有助于提高依从性。目前的研究表明,充分抗炎下小剂量起始降尿酸治疗,并不会延长痛风病程。
对降尿酸靶目标值的界定,朱小霞教授提出2020 ACR痛风指南使用了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的分级体系,对每一条推荐意见均进行了证据级别的充分考量。对一般患者ULT的靶目标为360 μmol/L(6 mg/dl),目前研究证据充分,推荐级别比较高。2012年版ACR痛风指南曾提出,有痛风石或痛风频繁发作的患者,降尿酸靶目标值在300 μmol/L(5 mg/dl)以下,因循证医学证据很少,2020 ACR痛风指南中未提出。临床上,有痛风石或发作频繁的痛风患者,血尿酸控制在360 μmol/L(6 mg/dl)以下仍有部分患者会反复发作,甚至依赖于长期预防性抗炎症治疗,因此靶目标值调整为300 μmol/L(5 mg/dl),对这部分患者可以参考。2016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制定的痛风管理指南推荐,降尿酸的下限值不能低于180 μmol/L(3 mg/dl),2020 ACR痛风指南未予界定,同样是缺乏研究证据。但必须强调,尿酸具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如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因此血尿酸并不是越低越好,建议继续使用180 μmol/L(3 mg/dl)的下限标准。
此次2020 ACR痛风指南强调了非临床医生之外的卫生健康管理人员(如护士、助理医师等)对痛风慢病管理的优势,曾小峰教授提出,痛风是一个多学科疾病,风湿免疫科医生应在诊断和治疗计划制定中起主导作用,团结多学科、多渠道共同管理。但目前国内,即使是风湿科医生,痛风的规范化诊疗水平仍需提高。痛风更应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来管理,全科医生均应具备痛风的基础知识。曾学军教授认为,痛风的规范化诊疗技术的确需要积极向基层医生推广,目前正在进行此方面工作,由社区医生和风湿专科医生合作共同管理。
四、ULT持续时间
有条件推荐持续行ULT(证据级别:非常低)。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为86.49%(32/37),5.40%(2/37)表示中立,8.11%(3/37)不同意。中立原因:如果是有明确的生活方式因素或有明确诱因可以调整,在维持血尿酸稳定的前提下,可逐步减少降尿酸药物的剂量,直至停药观察。
2020 ACR痛风指南提出,有条件推荐持续进行ULT治疗,对某些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不能接受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曾学军教授提出,患者的目标是控制尿酸水平正常,而达到目标的方式多样,可以是生活方式改变、运动、饮食管理、药物治疗等。如果患者生活习惯良好,并发症少,可以通过锻炼和适当的药物控制血尿酸水平正常,患者即有可能逐渐减少药物使用,过渡到不服药。但也有部分患者有肾功能不全,或遗传、基因缺陷相关的血尿酸增高,目前仍需终生服药以减少或延缓高尿酸血症带来的脏器损伤。
五、ULT药物选择的建议
1.别嘌醇:(1)在使用别嘌醇前,有条件推荐对东南亚裔(如我国汉族人、韩国人、泰国人)和非裔美国患者行HLA-B*5801等位基因的检测(证据级别:非常低)。有条件反对在其他患者起始ULT前行HLA-B*5801等位基因的检测(证据级别:非常低);(2)对有别嘌醇过敏反应但不能用其他口服药治疗的痛风患者,有条件推荐行别嘌醇脱敏治疗(证据级别:非常低)。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为94.59%(35/37),5.41%(2/37)表示中立。中立原因:证据级别低,且可操作性不强;如果患者既往使用过别嘌醇并未发生不良反应,并不一定需要检测HLA-B*5801等位基因。
2.非布司他:正在使用非布司他且有心血管疾病史或新发心血管相关事件的患者,在可能条件下并且与2020 ACR痛风指南中其他建议无冲突的情况下,有条件推荐选择其他药物替代(证据级别:中)。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为91.89%(34/37),5.41%(2/37)表示中立,2.70%(1/37)不同意。中立和不同意原因:非布司他心血管安全性的研究目前并无定论。
3.对考虑使用或正在使用促尿酸排泄药物治疗的痛风患者,有条件反对行尿尿酸检查(证据级别:非常低)。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为86.49%(32/37),10.81%(4/37)表示中立,2.70%(1/37)不同意。中立和不同意原因:尿尿酸定量可以部分反映肾脏尿酸排泄情况,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4.对正在接受促尿酸排泄药物治疗的痛风患者,有条件反对行碱化尿液治疗(证据级别:非常低)。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64.86%(24/37),18.92%(7/37)表示中立,16.22%(6/37)不同意。中立原因:证据级别太低;促尿酸排泄时,泌尿系统尿酸浓度高并容易结晶,碱化尿液有利于升高溶解度;对个别明确酸性尿和/或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仍需要考虑碱化尿液;在接受促尿酸排泄药物治疗时需要碱化尿液治疗;临床观察到枸橼酸氢钾钠确实可能减少肾结石的发生。
2020 ACR痛风指南将别嘌醇列为唯一首选降尿酸药物,周京国教授提出,亚裔人群选择别嘌醇存在一定风险,而全国广泛性开展HLA-B*5801基因检测可行性低,不符合国情。且对别嘌醇过敏进行脱敏治疗存在很大风险,不推荐我国人群使用,更倾向于更换其他药物。邹和建教授提出,非布司他在美国价格比较昂贵,医生处方有一定限制,是导致其首选别嘌醇的重要原因。关于非布司他对心血管的影响,目前并未有确切的结论,有部分研究是在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中进行的,因此结论很可能存在偏倚。因此在使用非布司他时,如果患者存在心血管不良事件高风险,需谨慎选药。而对于一般人群,选择任何一种降尿酸药物均有潜在风险。故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有自己的观点。
2020 ACR痛风指南提出,对正在接受促尿酸排泄治疗的患者,有条件反对进行碱化尿液治疗。徐东教授认为,促尿酸排泄药物苯溴马隆在我国属一线降尿酸药物之一,既往处方时常联合碱化尿液,因为酸性尿更容易促进泌尿系统结石生成。但2020 ACR痛风指南特别提出有条件反对碱化尿液,有一定的道理。目前常选择的碱化尿液药物主要是碳酸氢钠,临床观察其效果并不明显,而枸橼酸制剂,如枸橼酸氢钾钠颗粒,可能更有优势,但价格比较昂贵。邹和建教授补充,2012年版ACR痛风指南仅对使用促尿酸排泄药物的患者考虑碱化尿液治疗。这版指南进一步更新,其可能原因如下,(1)尿液pH值的监测做得不够好,碱化尿液后尿液的pH值具体是多少并不清楚;(2)碳酸氢钠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如嗳气、胃胀,还有钠离子对血压的可能影响。因此在循证医学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能增加尿量比碱化尿液是更好的策略。但在临床上,如果患者尿pH值低于5和/或存在肾结石,可以考虑选择碱化尿液。在药物选择方面可优先考虑枸橼酸氢钾钠。
六、何时改变ULT策略
1.对首次以最大耐受量或依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推荐剂量接受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XOI)单药治疗的痛风患者,血尿酸仍不达标,和/或痛风频繁发作(>2次/年)或皮下痛风石持续未溶解,有条件推荐更换另一种XOI,而非联合促尿酸排泄药物(证据级别:非常低)。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81.08%(30/37),5.41%(2/37)表示中立,13.51%(5/37)不同意。中立原因:依患者具体情况而定;能够转换的XOI药物并不多,从作用机制来讲,加用促尿酸排泄药更合理;在我国,苯溴马隆相对安全,对难治性痛风可考虑小剂量联合使用。
2.对使用XOI治疗、促尿酸排泄药物治疗和其他干预措施未能达到血尿酸靶目标,且痛风持续发作(≥2次/年)或皮下痛风石未溶解者,强烈推荐改为聚乙二醇尿酸酶治疗,而非维持当前的ULT方案(证据级别:中)。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83.78%(31/37),13.52%(5/37)表示中立,2.70%(1/37)不同意。中立原因:我国无相关药物。我国苯溴马隆相对安全,对难治性痛风可考虑小剂量联合使用。
3.对经XOI治疗、促尿酸排泄药物治疗和其他干预措施未能达到血尿酸靶目标,但痛风发作不频繁(<2次/年)且无痛风石者,强烈推荐继续当前的ULT方案,而非改为聚乙二醇尿酸酶治疗(证据级别:中)。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94.60%(35/37),2.70%(1/37)表示中立,2.70%(1/37)不同意。中立原因:这一推荐违背达标治疗理念;在我国可以考虑联合用药。
七、痛风急性期管理
1.强烈推荐: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口服、关节内注射或肌肉内注射)作为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一线药物(证据级别:高)。该推荐痛风学组内无异议,同意度100%(37/37)。
2.秋水仙碱作为首选药物时,由于相似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强烈推荐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而非高剂量(证据级别:高)。该推荐痛风学组内无异议,同意度100%(37/37)。
3.对痛风发作者,有条件推荐使用局部冰敷作为辅助治疗(证据级别:低)。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89.19%(33/37),10.81%(4/37)表示中立。中立原因:虽然冷敷可暂时使局部疼痛减轻,但低温可刺激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并不利于炎症吸收与消散;局部低温,可能促使尿酸更多的沉积于皮下,使得局部炎症进一步加重。
4.对痛风发作者,如果上述抗炎治疗无效、耐受性差或有禁忌证,有条件推荐使用白细胞介素(IL)-1抑制剂(除了给予支持、镇痛治疗外)(证据级别:中)。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91.89%(34/37),8.11%(3/37)表示中立。中立原因:IL-1抑制剂在我国未上市。
5.对无法接受口服药物者,强烈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肌肉、静脉或关节内注射治疗,而非IL-1抑制剂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证据级别:高)。该推荐痛风学组内无异议,同意度100%(37/37)。
八、生活方式管理
1.对痛风患者,无论疾病状态如何,有条件推荐限制酒精摄入量(证据级别:低);限制嘌呤摄入量(证据级别:低);限制高果糖玉米糖浆摄入量(证据级别:非常低)。该推荐痛风学组内无异议,同意度100%(37/37)。
2.对超重/肥胖的痛风患者,无论疾病状态如何,有条件推荐减重(证据级别:非常低)。该推荐痛风学组内无异议,同意度100%(37/37)。
3.对痛风患者,无论疾病状态如何,有条件反对补充维生素C(证据级别:低)。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89.19%(33/37),8.11%(3/37)表示中立,2.70%(1/37)不同意。中立和不同意原因:证据级别低;无相关使用经验。
九、合并用药管理
1.对痛风患者,无论疾病状态如何,有条件推荐在可行的情况下将氢氯噻嗪改为另一种降压药物(证据级别:非常低);有条件推荐在可行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氯沙坦作为降压药物(证据级别:非常低)。该推荐痛风学组内无异议,同意度100%(37/37)。
2.对痛风患者,无论疾病状态如何,有条件反对停止小剂量阿司匹林(当患者因相关适应证需要使用阿司匹林时)(证据级别:非常低);有条件反对加用或调整为非诺贝特,即使其有一定的降尿酸作用(证据级别:非常低)。该推荐痛风学组内同意度97.30%(36/37),2.70%(1/37)表示中立。中立原因:应依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对合并用药方面,古洁若教授提出,部分降压、降糖、降血脂药物有一定降尿酸作用,在选药时可以优先考虑,但还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伍沪生教授认为,非诺贝特主要降甘油三酯,其他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主要降胆固醇;非诺贝特的尿酸促排作用较弱,没必要为其促排作用而特意换药,应考虑患者具体情况。
最后赵岩教授总结,2020 ACR痛风指南全面考虑了患者、医生、社会医疗保险、卫生经济学等特点,通过严格的GRADE分析体系,经专家组讨论得出最终推荐意见,值得我们学习。该指南对常用药物均有相对详细的建议,对临床实际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借鉴。但其中诸多论点对我国不适用,需结合国情来看待,尤其是别嘌醇的首选推荐,我们需要慎重。最后,指南提出的慢病管理需要借鉴并加强,而开展这项工作的核心基础一定是医务人员对痛风诊疗规范化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2020 ACR痛风指南是在美国国内背景(包括人种、可获得的药物、就医方式、国家的药物经济学考量等)下产生的,虽然大部分推荐意见值得参考,但未必完全适合我国国情。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或更新自己的指南非常必要。痛风学组委员中的匿名调研“您认为目前痛风治疗规范率达到多少”的结果显示,认为“规范率>75%”者为0,认为“规范率<30%”者为70.27%(26/37),这一结果进一步提醒我们,目前迫在眉睫的另一项工作重点是,面对基层医生推广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规范化诊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