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感恩、传承” ——清明追思,纪念姚水娟大师
来源:浙江越剧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清明
追思
天地清,春光明。
人间四月,思忆正浓时。
时逢清明,为缅怀革命先烈和艺术前辈,铭记历史、传承感恩,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越剧团党总支于3月23日,组织青年党团员参加杭州市“思念、感恩、传承”学党史系列教育活动。
在“清明、感恩”活动中,大家通过VCR《思念和感恩》追思了安葬于南山陵园的越剧皇后姚水娟。现场,越剧教育家、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授陈天贶分享了与姚水娟老师之间的故事;2016浙越班学生党员陆祎杨,共青团员蒋晨曦、李雨爽,作为代表,上台演唱了越剧《盘夫索夫·官人好比天上月》。
现场合影
陈天贶老师回忆师恩
《盘夫索夫·官人好比天上月》
蒋晨曦、陆祎杨、李雨爽
清明是追思,更是追远。一直以来,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浙越老一辈越剧艺术家,不断探索、努力实践,以对越剧艺术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和高风亮节的艺德人品,鼓舞和引领浙越人团结奋进、开拓前行。
在清明来临之际,浙江越剧团党总支号召全体浙越人追忆先辈,学会知恩、感恩、报恩,用最朴素而虔诚的行动,传承价值,不忘初心。
本次活动实况录像于4月3日(本周六)14时22分在杭州电视台明珠频道重播!
追忆
姚水娟大师
姚水娟 (1916—1976.12.10) 女,中国越剧杰出表演艺术家,中国越剧改革先驱,女子越剧奠基人之一,越剧男女合演领军人。
纪录片一:
《浙江戏剧名家——姚水娟》
纪录片二:
越剧人物传记片《舞台姐妹》
女子越剧奠基人
姚水娟十四岁学艺,十六岁成名,1938年1月率团赴沪,一鸣惊人轰动上海,继而吸收姐妹艺术之菁华,争取社会各界人士支持,第一个建立正规编导制,倡导排演新戏,第一个聘用专职编剧,结束了绍兴文戏时代,奠定越剧改革发展之基础。从此越剧正式定名,扎根上海。她在沪九年始终一马当选,冠领群芳稳坐“越剧皇后”宝座,第一个接受英文报纸的采访介绍,第一个录制个人专辑唱片。越剧从农村文化转轨为城市文化,由地方小戏转化为一大剧种,当记姚水娟奠基创业划时代之功绩。
“三花不如一娟”
1935年8月,在宁波大光明戏院上演新编戏《仙宫艳史》,使用了机关布景,姚的演功出色,《时事公报》上称她是继施银花前辈之后的新秀,冠以花容月貌、文武兼备、青衣悲旦,并赞为“越剧主席”。抗日战争前夕,她率班在杭州大世界演出,把《碧玉簪》中的李秀英演活了,当时杭州“大世界”游艺场经理的张载阳,在看戏时被她的表演深深激动,高呼“妙,三花不如一娟!”(三花指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一娟指姚水娟)从此,传遍了杭州全城,大报小刊也随之登出专访,姚水娟由此名气大震,从此奠定了她在越剧界的地位,誉传历史。她善唱〔四工调〕,喜紧弦响唱。勤于向兄弟剧种学习,曾从绍剧、京剧、杭滩、湖滩、北方大鼓中汲取营养。中气充沛,能运用“海底翻”技巧,一口气连唱十几句而字字清晰。表演功底全面,能饰各类旦角,亦能反串小生,曾串演韩世忠、许仙、梁山伯等。
赴沪演出,一炮打响
1938年1月,姚水娟随“越升舞台”率先到上海,开始演出于通商旅馆小剧场,一炮打响,又进到老闸戏院演出,观众从下层的劳苦大众,逐步扩展到了中上层市民,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班主更是喜上眉梢。被战火惊恐逃回嵊县乡下的女班闻此商机,接踵而来纷纷回到了上海。不出三个月,就来了六副戏班,第二年达到了十多副戏班。那时女子越剧的主要名伶几乎都来到上海,中小型剧场大多被越剧占领。最热闹的时候,全市能够日夜两场演出的戏班,就有四十余家之多。
揭开女子越剧改革序幕
1938年7月,姚水娟与竺素娥组班“越吟舞台”,演出于天香戏院。她锐意革新,率先采用编导制,聘请樊篱(迪民)成为专职的编剧,上演了含有抗战意识、伸张民族正气的《花木兰替父从军》,连续演出近一个月,并打破越剧只演老戏的保守路子,揭开了女子越剧改革的序幕,引起舆论界重视,吸引了京剧、电影界的人士前来观摩,扩大了越剧观众的层面。在《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宣传广告上,出现了“编剧樊离,导演张子范”的字样,越剧史第一次出现了编导制。樊离也成了越剧界的第一个专职编剧,后被称为越剧编剧“四大金刚”之首。当姚水娟扮演的英武飒爽、气度轩昂的花木兰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的时候,立刻博得了满堂的喝彩声,上海评论界称为是“振聋发聩,使人猛省”的时代好戏。广大观众不仅赞颂姚水娟的演技高超,更佩服她的爱国热情与胆识。当时大半个中国沦落于日寇铁蹄之下,姚水娟竟敢演出唤起民众、反对外敌侵略的戏,这种大无畏的爱国精神,令人可敬可嘉。接着,又出演《西施》、《冯小青》、《燕子笺》、《貂蝉》、《天雨花》、《孔雀东南飞》等新编剧目,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姚水娟《花木兰》剧照
姚水娟之后上演的新编剧目之多,在各个戏班中占首位。尤其是《蒋老五殉情记》《啼笑因缘》《泪洒相思地》等戏,上座率极高,《泪洒相思地》居然连演了80多场,创造了一个戏连演场次的惊人记录。直至1946年7月6日结婚辍演,在上海的八年里,姚水娟一共演出了5000多个场次,一个演员能够在一座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之下,不间断地演出那么多的场次,非常罕见,也是后人望尘莫及。此时的姚水娟,声名之盛达到了顶峰,她的成功为越剧进行更大范围内的改革,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由此后人尊称姚水娟为越剧改革的先驱者。
1938年9月,上海《戏报》、《戏世界》、《戏剧世界》三家报纸联合举办由读者投票选举“越剧皇后”,那时在上海的女子越剧戏班有10副之多,扮演旦角的名伶济济。选举的结果,姚水娟独占鳌头,荣登“越剧皇后”的宝座。在越剧诞生至今百余年中,虽然名伶迭出,但“越剧皇后”宝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姚水娟的专属称号,且只有姚水娟一人。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还曾亲自挥毫题赠“水娟艺家,越剧皇后”。
越剧男女合演领军人,姚水娟与浙越
1946年姚水娟告别舞台离开上海,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1年2月,浙江在原文工团越剧队的基础上,成立国营的“浙江实验越剧团”。在剧团成立时,大家都在寻找一个对他们来讲非常重要的人,那就是当年的“越剧皇后”姚水娟。六月下旬的一天,姚水娟身穿当时很时兴的列宁式女装,神采栾栾地走进了浙江实验越剧团的大门。她的加入,提升了浙江越剧的演员影响力,有报纸称“ 1956年1月,姚水娟随她所在的浙江越剧团来到阔别20年的温州,在温州人民大会堂演出她的代表作《盘夫索夫》,观众拥挤的程度在历史上是少见的,此戏连演半个月,却依然一票难求。”
浙江越剧团1957年合影(姚水娟:二排左9)
50年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姚水娟与来自文工团的青年男女演员们,努力实践着男女合演的改革。她在《罗汉钱》中扮演媒婆,在《一篮草籽》中扮演农村妇女,表演充满着生活气息。她还主演《秦香莲》和《庵堂认母》。1953年,姚水娟被选为浙江省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后又任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参加了中国戏剧家协会。1954年姚水娟在《盘夫》中扮演的严兰贞,在浙江省和华东区的戏曲会演中都荣获一等奖。
姚水娟不计行当,不计个人得失,啥角色都演,啥角色都演好,一切为了服务观众。由于是男女合演,唱腔正经历在艺术实验之中,男女调转换是难题,她坚持每天早起练声练唱,常戴上老花镜学习乐理知识,让自己的声腔唱法日渐接近男女合演的需要。为了男女合演,她不丢花旦本行、不丢拿手好戏,不但攻克了自身的声腔关,而且还手把手的帮助男演员过好表演关,甘当绿叶为扶植青年演员作出了贡献。
例如:当时,姚水娟老师主动提出要和青年男演员田成效合演《盘夫索夫》,在她的随时鼓励,随时指点、热心辅导下,田成效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掌握了这出戏,在成长之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又例如:姚水娟还和青年男演员郑瑞棠同台合演《秦香莲》,她指点郑瑞棠,把陈世美的人物演绎寓无情于有情之中,达到“反派正演”效果。姚水娟帮助男演员的不仅仅是一出戏,而是帮了他们终生对塑造舞台形象的追求。(原文见《大舞台》2016-3版)
作为一个被誉为“越剧皇后”的著名花旦,姚水娟为发展越剧男女合演事业的努力,更是难能可贵。她力求做到“一台无二戏”,红花绿叶,相得益彰。当采访田成效、郑瑞棠等第一代男演员时,年近八旬的老先生说到“姚大姐”仍是热泪盈眶的。
德艺双馨育后人,姚水娟与浙艺
姚水娟1959年来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当时为浙江省戏曲学校),逐渐担任起越剧艺术教育工作,她的生命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教书育人的工作,全身心地扑到了工作中去。在学生们眼中的姚老师是一个在教学上十分严谨的老师,她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上个世纪60年代,艺术教学的资料比较匮乏,更不要说影像资料了。姚老师自编水袖、折扇、团扇等身段组合,那些优美的身段至今还深深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在排戏课上,她备课非常仔细,她的剧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符号。由于姚老师排戏的教育质量高,学生的进步快因此张西华校长规定凡是女同学(不管什么行当)都必须到姚水娟老师这里去学习《盘夫》否则不能毕业。结果只要去排过《盘夫》的女同学彩排时,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观。在生活中,姚老师对学生更是充满慈爱,关怀备至,每当现已古稀之年的学生们想到这里,眼眶湿润了……
她的艺德、人品,令学生们难以忘怀。当她熬过了倍受折磨的“文革”十年,竟因癌症夺去了生命,于1976年12月10日世长辞。她重返教坛和舞台的心愿已经永远无法实现了,但今天的越剧人永远不会忘记她的功绩,不忘她的德艺双馨。
1961年姚水娟在浙江艺术学校办公室留影
姚水娟与艺术表演班学生合影
1995年越剧界艺术家纷纷到场参加姚水娟八十诞辰追思会(左起:王文娟、徐玉兰、范瑞娟、魏绍昌、傅全香、戚雅仙、毕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