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奇闻录 第一章 小荷初露尖尖角
故事 简介
本故事以明初经商奇才冯元为主人公,通过其爹娘、义父、大明皇帝朱元璋以及奇人异士马老爷子等人物,以及他们各自在人生路上的所作所为,向读者与世人揭示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命题,即:善恶有报。
古人云:有因必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若种下苦果,就必然会喝下这杯由他自己亲手酿造的苦酒。故事中的祸与福、悲与喜绝非偶然现象,笔者试图通过这个小故事奉劝世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无论你是何人,概莫能免。
第一章 小荷初露尖尖角
明朝洪武年间一个春天的上午,杞县一位名叫冯冰的百货店老板去开封进货,不料在半路一棵大树下歇脚时,不慎将一袋银子落在了树下。等他将要走到开封城时才发现银子丢了,便急忙回头一路寻找一路问,直到第三天清晨寻回到家中,也没见着那袋银子。
那可是整整二百两购货银啊!老婆本不是贫家女,从小性子就烈,更没吃过任何苦。见丈夫如此粗心大意,将来还不得跟他受一辈子穷?一气之下竟然撇下一六岁大的儿子,带着陪嫁细软及衣物便离家出走了。看着决然而去的老婆、哇哇大哭的儿子,再想想今后的生活,冯冰的心当真比冰还冷,欲哭无泪。
没了做生意的本钱,岂可再没了做人的信义?冯冰经过一番痛苦挣扎,毅然决定卖掉房子与货物,还清了所有外债。然后将早年那副货郎担子取出,把随身衣物与棉被等放进两只箩筐。上面两个薄板木箱重新装满日用百货,再将一把拨浪鼓交给儿子,从此便离开故土,开始四海为家流浪度日。
流浪的日子风里雨里、雪里霜里,虽然餐风宿露艰辛异常,但冯冰却从不间断教儿子背口诀、打算盘,记账转账以及如何做个让人瞧得起的商人。
儿子冯春天资聪颖,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小小年纪不但能把各种珠算、经商口诀背得滚瓜烂熟,一把算盘打得也是又快又好。尤其在察言观色方面,更是让冯冰望尘莫及。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大姑娘小媳妇还是老人孩子,只要一看对方眼神,他便能猜到对方心思,并能迅速将对方想要的货物递到对方手中,十分讨人喜欢。这也让颠沛流离之中的冯冰得到不少安慰。
冯春八岁那年,春节前夕他们经过洛阳境内一个庄子,见一位白胡子老头在一家院子里写春联,他一时好奇便凑过去看热闹。这一看不打紧,当真是“看在眼里拔不出来了。”任冯冰怎么拉,他就是赖在老人身边死活不走。老人见孩子长得可爱,又十分喜欢看他写春联,就特意把他们父子留下一连住了三天。
就这短短三个昼夜,冯春以他绝顶的聪明与勤奋不但学会了写春联,一笔字也写得酷似老人那般流利漂亮,而且还与老人的孙女马瑛结成了好朋友。等第四天上午临别时,老人不但把自己心爱的那套文房四宝送给了冯春,并且还拉着他的手对冯冰说道:“冯先生,你这个儿子虽然聪明绝顶,可惜他的名字却起得有些问题。单从这个'春’字来讲,虽然字义很不错,可也存在很大局限性,不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不如改为冯元,元旦的元。虽然意思与冯春相近,却含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深意,将来的前程定然不可限量。”
作为父亲,冯冰虽然心中不以为然,还是觉得冯春好,但他也深知这老人是位饱学之士,对儿子又特别投缘,加之他说得也很有道理,就满口答应了。
老人的孙女马瑛见这位小哥哥要走,难过得哭成了泪人儿。等走到村口时她忽然悄悄对冯元耳语道:“冯元哥哥,等你长大了一定要回来娶咱。咱等着你!”见冯元使劲儿点头之后,这才依依不舍松手让他走了。
转眼八年过去,此时冯元已经是个五尺挂零的大小伙子了。长得眉清目秀,清瘦的脸上透着精明。然而就在他们父子俩吃尽千辛万苦,辗转来到金陵城定淮门外时,冯冰却忽然倒下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愧疚的对儿子说道:“儿啊,爹把这些年积攒的开店钱又败光了,你怨爹不?”见冯元摇摇头,他又接着说道:“把货郎担子烧了,带着这把算盘进城去吧。找一个面善的老板先立住脚。记住,少说话、多做事,等将来有了机会,一定要把咱们冯家的百货店再开起来。然后想办法找到你娘,让她也能跟着你享几天清福。你要告诉她都是咱不好,是咱害了她。她离家出走咱不怪她,请她一定要原谅咱……”
父亲死了,兜里空空如也。冯元只能大哭一场,用尽全身力气把父亲尸体背到三岔河边荒芜处一个土坑里,将唯一一条破棉被盖在他身上,再用土块和荒草垒成一个坟,然后点燃货郎担子算是为父亲烧了纸。最后跪下磕几个头,便头重脚轻进城去了。
金陵城是六朝古都,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京城之所在。城内商铺鳞次栉比,繁华异常。冯元拖着虚弱而又疲惫的步子在街边慢慢走着,一家家看着。就在他又饥又渴实在坚持不住时,一家“何记百货店”忽然映入他的眼帘。他强忍住心跳走进店内,但见一位个头不高却面相和善的中年老板正站在柜台内喝茶,台内还有两个伙计不知在忙些什么。他忙上前一步,拱手对老板说道:“老板,小子有把好算盘,能跟您换口吃的吗?咱饿得实在走不动了。”
那老板瞥他一眼,淡淡问道:“什么好算盘?拿出来瞧瞧。”
冯元右手从包袱里掏出一把紫檀木算盘,手腕向前轻轻一倒,只听“唰”得一声脆响,一十三档共91个珠子,上二下五整整齐齐摆放在老板柜台上面。
老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啦?会打'凤凰双展翅’吗?”
冯元点头说道:“小子叫冯元,元旦的元,今年刚满十六。'凤凰双展翅’就是,五个一乘以五个一,等于123454321。”边说边打很快打完。接着又说道:“也可以先在算盘上布数77158950625,然后见几加几,反复四次,得数是1234543210000。”边说边打很快就又打完。
老板看后点点头,又问道:“会打'金香炉——三炷香’吗?”
冯元边打边说道:“六个五乘以九五七,等于531666135。”说完很快打完。
老板再次点点头,说道:“小小年纪还算不错。你小子的心思我清楚。虽然我这里生意清淡不缺伙计,但你是带着算盘进的门,我不能让你出去。这样吧,你先在这里试用仨月,管吃管住但没有工钱。不知你愿不愿意?”
原来生意人有个讲究,但凡带着算盘来店里学艺或讨生活之人,一般是不能往出赶的。因为算盘被生意人当做富贵吉祥物,备受推崇。民间素有“金算珠,银算珠,算进不算出”的说法。当时撵人出去就等于破财,没谁会这么做的。
冯元连忙跪下磕头谢恩,然后起身见过两位师兄,便在这店里当起了临时拉货搬货、跑腿打杂的小伙计。
一天上午,一个哑巴来店里买东西。那哑巴比比划划、阿巴阿巴嚷了半天,师傅师兄谁也不知他到底要什么。刚巧此时冯元从外面搬货进来,见此情景忙对师傅说道:“师傅,这个哑巴问咱们柜上有没有捣蒜用的蒜锤子和蒜臼子?”
师傅说道:“我们这里哪有这玩意儿?隔壁杂货店有,让他到隔壁去买。”
冯元对哑巴一比划,然后搬个凳子让他稍坐,自己则跑去杂货店里,转眼就帮他把蒜锤子和蒜臼子买了来。哑巴连连作揖道谢,高兴去了。从那以后,那哑巴便时常到这店里来买东买西。慢慢地,一些聋哑人也找到这里并成为这里的常客,为“何记百货店”增色不少。一时间在金陵城内传为美谈。
又一天上午,一位衣着华丽的中年妇女带一个侍女走进店来,对柜台里的货品扫了一眼之后打算出去。冯元此时正在柜台上码货,见后立即拍拍身上的灰尘跑过去对她说道:“太太,您是不是想要一条苏州产天蓝色真丝纱巾?”
那位太太回头打量他一眼,诧异而又好奇地问道:“你怎么知道?”
冯元笑着答道:“回太太话,因为苏州产的纱巾质地最好,天蓝色纱巾与太太身上墨绿色的衣服搭配,会显得更加高贵典雅,所以小子就猜想太太大概想要这样一条纱巾。小子还知道,这种苏州产天蓝色真丝纱巾刚上市不久,现在市面上极少,不但价格昂贵而且还不大好买。大概二两银子一条吧。如果太太不嫌弃的话,就请在小店稍坐片刻,小子愿为您效劳,一会儿就来,耽搁不了您多少时间。小子不求别的,只求太太您能记住咱们这个'何记百货店’就成!”
纱巾到手后,那位太太喜不自胜,笑着对老板说道:“我说你这个老板呐,可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这么机灵的孩子,你竟然把他当做个杂役使唤,你可真行!小心哪天被个识货的老板领走了,我怕你后悔都找不着门儿!”
谁知冯元听后却对那太太鞠了一躬,笑着说道:“太太,谢谢您的好意。师傅在小子落难之时给了小子一条活路,此恩天高地厚。这辈子只要师傅不撵小子走,小子是断不会离开师傅的!”这句话让那位太太与何老板都感动不已。
何老板其实也并非那种有眼无珠之人,他也一直在暗中观察呢。从哑巴到太太这两件事,让他看出冯元不但宅心仁厚机敏过人,而且还是个经商奇才。他怎么可能让自己手中这棵“摇钱树”去为他人摇钱呢?何况冯元刚才那句话直接暖到他心底去了,他又岂能无动于衷?等那位太太走后,他把冯元叫到后面库房里问道:“冯元,师傅今生无儿无女,我想收你做义子,不知你愿不愿意?”
冯元忙跪下磕头,说道:“谢师傅厚恩。小子虽然一百个愿意,只是父亲临终之前有交代,一是要咱将来一定要开一家属于冯家的百货店;二是要咱想办法,一定要找到多年前走失的母亲。父亲的遗言小子不敢忘记,师傅对小子又恩同再造;小子年幼无知,真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才好,还请师傅指点。”
何老板听后连忙把他拉起,笑着对他说道:“你能时刻不忘父亲的临终嘱托,说明你宅心仁厚尊崇孝道,师傅没有看错你。你做了我的义子照样可以姓冯、叫冯元,这两件事并不矛盾。等你把我们这个'何记百货店’经营得兴旺发达,并积累下足够资金之后,你完全可以在城内再另开一家'冯记百货店’。然后再想办法找到你娘,完成你爹的遗愿。你师娘是个吃斋念佛之人,每天除了做饭、烧香念佛,其余百事不管。我早晚也是要老的,店里的一切将来可都全得指望你呐!”冯元听师傅说得如此诚恳,便再次跪下一连磕了三个响头,认师傅做了义父。
何老板大喜,连忙把冯元拉起在身边,笑着对他说道:“冯元,既然现在我们已是父子,那我对你可就实话实说了。你从小跟随你爹的货郎担子走南闯北做生意,肯定积累下不少经商经验。我们这个店现在生意一直不太好,这你也看得出来。现在义父问你,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这个店的生意兴隆起来?”
冯元想想后答道:“回义父话,父亲的货郎担子毕竟是小百货。受父亲货郎担子地启发,再根据咱们店的实际经营状况,孩儿有四个建议请义父斟酌——
一)咱们店应该扩大经营范围,一步步由中等百货向大百货方向发展。首先店里的货架需要改进。如果能把所有货架都加高至顶,再缩小中间隔板间距,就可以让货品的数量和种类提高一倍以上。
二)以'薄利多销’的方式,对各种货品按高中低档实行明码标价,让所有买主站在柜台前便可一目了然、随意挑选。然后再把西边靠墙的货架腾出来,专营苏杭一带的高档衣、被面料等等。如此一来,每月利润至少可以翻两倍。
三)孩儿听说当今皇上十分喜欢对联,被百姓们称作'对联皇帝’。碰巧孩儿几年前曾跟随一位老爷爷学过对联,现在正好用上。咱们可以把一副经商的对联刻在木板上,挂在门店两边,这样一来,既迎合了皇上的喜好,又阐明了咱们百货店的经营宗旨,而且还显得高雅大气、与众不同。
四)店里每日准备半锅热粥,别让来店里要饭的叫花子空手而归。这样做是行善积德,给京城和天下百姓留个好印象。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好人必有好报。不知孩儿这四个建议义父认为怎样?”
何老板皱眉说道:“你这建议好是好,可我哪有那么多资金来做这些事啊?”
冯元笑着说道:“这您不用发愁。孩儿早就听说苏州是全国商业中心。前几天孩儿跟您去苏州会馆进货时,就曾悄悄问过会馆一位货运老板,能不能把咱们所需货物直接送到'何记百货店’里,每季度一结账?那位老板想想后笑着对咱说,你这个提法既新鲜又大胆,对买卖双方都非常有利,既省了许多囤货、堆货与发货的麻烦,又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何乐而不为呢?加上我们又是老客户,当然可以。但双方必须得签订一个协议,然后各自按协议照办即可。义父,如果这件事情办成了的话,咱们岂不是就不用再为银子发愁了?”
何老板高兴极了。他尊重冯元“低调做人、一切从简”的提议,只让大徒弟去鞭炮铺里买了三挂响鞭冲个喜,让四邻知道他收了义子。然后就按冯元的设计,开始店面与货柜的改造。同时又与冯元一起,在金陵城最有名的“钟楼大饭庄”宴请苏州、佛山、汉口以及京师商业会馆的几位货运老板,共同签订了中国商业史上较早的“直接供货结算”协议。接着又请京城极负盛名的雕刻大师罗慎之,为商店雕刻用以悬挂门店两边的木质牌匾。仅仅半月时间,“何记百货店”便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重新开张那天,门前“让利三天,八折优惠大酬宾”的大红招贴与喜庆的鞭炮声,吸引得门前人山人海。前来道贺观瞻的商家与顾客络绎不绝,一时间为金陵城百姓们茶余饭后所热议。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冯元忽然又推出“买年货送春联”大酬宾活动。即:只要买够一两银子的年货,就送精美春联一副,三千副春联送完为止。
像这样的活动在明朝初期,那简直就是爆炸性新闻。原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喜欢对联,他要求所有官宦人家与市民百姓,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门前都必须张贴春联以求喜乐。并且年年除夕之夜他都会带几个随从微服私访,走街串巷一家家观看。据说一年大年初一,他在街上巡查时瞅见有户人家门前空空如也,并没按指令贴上春联,不禁有些生气。经打听后才知道,原来这家主人是个杀猪劁猪的屠夫,家里没有识字之人,请先生代写又太贵,只好空着。
朱元璋听后二话不说,即刻让随从找来笔墨红纸,亲手为这户人家写了一副既生动贴切又霸气十足的对联——
上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下联: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于这副对联的推波助澜,京城内外,家家户户门前张贴春联便成了一种时尚与追求。即便再穷的人家,哪怕从牙缝里抠也要抠出一点儿银子,请人代写一副春联贴在门前以图喜兴与来年吉祥。现在忽然听说买年货可以送一副精美春联,三千副春联送完为止,而且只需一两银子即可,便都争先恐后从四面八方赶来,在“何记百货店”门前排起了长龙。结果不到三天时间,不但把店中精心准备半年之久的春联赠送一空,而且又日夜赶写,直到大年三十儿掌灯之后,尽管许多货品均已断档,但排队之人为一副春联就是磨蹭着不愿走。冯元实在没辙只好先记下每人姓名,并郑重承诺春节过后一定补上,人们这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此时已经亥时,门前的大红灯笼正闪射出喜庆的光芒。街市上或远或近不时有鞭炮声和“过年了!”“过年了!”小孩子喜悦地叫嚷声传来,让又累又饿的冯元感受到许多温暖和振奋。他与大师兄上好门板,将一副早已备好的春联贴在门上。此时义父与二师兄已然将一张方桌摆放在柜台前的空地上,上面摆满了酒菜。冯元关好房门然后问义父:“要不要请义母一起来热闹一下?”
何老板摇摇头笑着对他说道:“你俩师兄知道,你师娘爱清静。就咱师徒四人好好喝顿团年酒,不也挺好嘛!”
就在何老板坐定之后,端起酒杯正准备说几句新年祝福时,忽然听得门外有说笑声。何老板担心是微服私访看春联的皇上到了门前,急忙放下酒杯从门缝里向外张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