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阅读对我学中医帮助很大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

哲学,是一门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看似抽象,却无处不在。

中医,是从观察世界中感知而得的哲学与自然医药经验相结合的学科。

生活,是一道五味俱全的菜肴,酸甜苦辣咸尽在其中。

本期“杏林青年”的主角是一位懂哲学的青年医生。他是邓烨,一位中医学博士,哲学系博士后。

邓  烨

邓烨,男,山西平遥人,中医学博士,执业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养生与预防医学系青年骨干教师。本硕博皆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从广东省名中医李赛美教授。曾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从事科研博士后、特聘副研究员工作,合作导师方向红教授。

目前主要从事中医现象学、中医经方与中医养生研究。主讲课程为《中医养生学》《养生名著导读》《伤寒论》等课程。主持广东省自然基金一项,发表论文23篇,参编书籍8本。具有多年纯中医独立诊疗经验。

01对阅读的渴望与良好的阅读习惯

谈起儿时喜欢阅读的书籍种类,邓烨老师不假思索又带有几分腼腆的笑意说:“我小时候最喜欢看漫画书,七龙珠、机器猫、幽游白书等等我都喜欢看。”提起那段每天蹲坐在书店好几个小时,沉浸在那一本本一毛钱租赁漫画书的时光,邓烨老师眉眼带笑。生动有趣的图片吸引了总角之时的邓烨老师,对阅读的渴望也在其刻悄然萌芽。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阶段的邓烨老师慢慢发现阅读漫画书在单位时间内可获得的知识量实在是太少了,因此,他开始涉猎其他的书籍类型。得益于家中有个担任中学老师的父亲,邓烨老师家里有不少名著典藏,于是《水浒传》《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古典小说就成为了他的每日读物。后来,《读者》《萌芽》《童话大王》《科幻世界》等杂志也慢慢进入了他的视野,课余时间他定会一期不落地悉数阅尽。

进入大学之后,为了更加拓宽自己的眼界,邓烨老师经常来图书馆借阅各种书刊,他是图书馆“每月新书”专栏和期刊阅览室的常客,邓老师笑着说“如果现在还能找到当时三元里分馆期刊阅览室的借阅记录,几乎每一页上都有我的名字。”彼时唐宁书店、博尔赫斯书店、方所、广州购书中心等许多广州知名的书店都是他的流连之地,每每淘到好书都如获珍宝。

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邓烨老师也发现获取的知识容易遗忘,于是便形成了及时记录的好习惯,每次读完一本书后便写些感想,把它当成作文那样写。尽管彼时已经没有语文老师会要求他写作文了,他也仍然保持着这个好习惯。除此之外,邓烨老师还坚持每天手写日记,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这一坚持,便是十几年。“时间一分一秒的度过,我们其实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如果把你每天做的事情记下来,哪一个时间段做了哪些事,这样等你下个月再翻看今天的日记的时候,你今天做了什么,是不是虚度光阴便一目了然。”如今邓老师家中的日记本摞起来也算得上是一座小山丘了。一个个好习惯的养成,便是阅读对读书人最好的馈赠。

▲邓烨老师记录的读后感

▲邓烨老师的日记本

邓烨老师坚持记日记的习惯得益于——《把时间当作朋友》,他也将这本时间管理的好书分享给读者们。

书名:

《把时间当作朋友》

作者:

李笑来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02从哲学的角度认识中医

邓烨老师结缘西方哲学,可以说是一段天时地利人和的缘分。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邓烨老师遇到过困扰许多中医学子的共同问题——中医理论“百家争鸣”,难以掌握“真理”。譬如,面对同一个疾病,扶阳派认为要从阳虚、命门的角度论治,脾胃派则认为应该从中焦论治。不同的学派对同一个疾病有不同的认识,相应的理法方药也会有不同。加之此起彼伏轰轰烈烈的中西医之争,在于中医基本理论的“前理论”未能阐述清晰。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邓烨老师。

2015年他偶然间看到中山大学哲学系公众号转载南京大学中医社的一篇讲座推文“从西学到中医——我的致思之路”,演讲者方向红当时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2014年被中山大学哲学系引进,是中山大学外国哲学的学科带头人。演讲中方教授分享了自己从不信中医到深信中医的心路历程,那篇推文给当时的邓烨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博士毕业后,他的诊疗水平获得了大幅提升,但困惑并未消失。在经过一系列求新探索后,邓烨老师决定从西方哲学的角度寻找答案,他顿时想起了方向红教授。方教授从南京大学来到了中山大学,又是一个对中医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学者,且中山大学哲学系实力雄厚,让人满心向往,这不是天假其便嘛。于是邓老师开始主动和方教授联系,二人一拍即合,邓老师便加入了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此期间,邓老师也在现象学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邓烨老师推崇的养生阅读法“边走边看”

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这种西方哲学与唯心主义相似,是以人为主体,认为世界是自己意识中构造的。在访谈过程中,邓老师举了一个简单且生动的例子。“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桌子,在另一个时空里,可能就变成了某一部分人眼中的凳子,或者是床。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不同人群对'桌子’的定义不同,而且这种定义是在我们没有见到桌子的时候也一直存在的。这使得我们看到桌子这个物体的时候,关于这个物体的背景信息就会瞬间从脑海中涌现出来并赋予到当下的物体身上,所以我们才能说'这个桌子'”。邓老师认为这与中医“先入为主”的观念有相似之处,同样的,中医在诊治病人的时候,因为不同医生所积累的背景知识和已有的诊疗经验不同,所以会“先入为主”地根据自己构建的理论体系进行判断。例如,对于腹痛这一症状,在整体观念下,有的医生可能认为是阴寒内盛,而有的医生则认为是食积内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学派对于同一个病人表现的病证认识不一样。

在访谈过程中,邓烨老师还提到了台湾已故名老中医张步桃。张老能通过病人的一个动作,一两个问题,以及切诊就能开方诊治,一天最多能看七百多个病人,平均每个病人的诊治时间仅有几十秒且能获效,令人非常惊奇。邓烨老师认为,病人少数的几个动作,短暂时间的表现对于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其实蕴含了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在医生脑海中往往是被动产生,无主观意识的。这种意识行为在现象学中称为“被动综合分析”,这种现象还原的方法揭示了中医所说的“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内在思维过程。

在邓烨老师看来,在学了西方哲学思想后,他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临床疗效也有所提高,之前对于中医理论中迷茫不解的地方也都有了自己合理的解读。现象学的哲学书籍较晦涩难懂,在此,邓烨老师向对哲学感兴趣的同学推荐了一本较为通俗的书——《做哲学》

书名:

《做哲学》

作者:

[美]小西奥多·希克/刘易斯·沃恩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03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的智慧

采访过程中,邓烨老师多次提及《道德经》一书,他认为,《道德经》短短五千字却蕴含着无穷的人生智慧,内涵深刻,常读常新。他尤为推崇《道德经》中“道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道无为而无不为”原本意思是:大道总是顺应自然,不会刻意施为,如此遵循大道的规律就能自然成就所有的事。邓烨老师进一步解释为,道常无为并不是让你“不作为”,而是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都应遵循事情应该有的自然规律,不要有太多个人的目的性而“强为”或“勉为”,这样脚踏实地的努力,结果反而会无所不为,在更高的层面成全自己。

“这也与《道德经》中'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思想吻合”,《道德经》的片段邓老师信手拈来。(译文: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长久。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其无私么,所以反倒成就了其自身的事业。)

“无为而无不为”,邓烨老师在生活中也确实是这么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在大学研究生阶段,邓烨老师除了完成实习、论文等工作之外,还主动承担了很多导师团队及所在教研室的工作,譬如翻录讲座音频、整理病例、制作视频等与医学看似毫无瓜葛的工作,这或许并不能促进个人临床和科研能力,但是对于整个中医事业来说却是大有促进。认真、踏实地完成每一件事情、每一项任务,而不仅仅只想着自己的利益相关,无形之中也促使他在大学最后的两年时光里比其他同学的收获要多,以至于在外人眼中,邓老师后来的人生似乎总有贵人相助。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切成果都根基于日积月累的无数小事。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道德经》中的哲学之美,也是邓烨老师在书中领悟到的生活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