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虽名符其实也不足为奇!
我们平时常用“条条大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e),这句话当然有其出处及典故,它自然与古罗马时期的道路的确存在着渊源关系。这句谚语本来用于表示,事情如愿不只有一条路可走,而是具备多种可能性。
然而,在世界古代历史上,的确存在着“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史实。
古罗马人最终征服古典意义上的全世界且将地中海变成大帝国一个内湖的一个主要法宝是什么呢?历史研究表明,这一法宝乃是罗马人的食品——“羊酪”。这种热量极高、体积却很小(类似于压缩饼干)、携带方便的食物是罗马人长途跋涉、南征北战的保障。当然,可能是最为关键的是,由于它的含盐量非常高,所以这种羊酪不大会变质,为此食盐对罗马人生活尤其是罗马军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古罗马军队曾经以盐作为军饷:盐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奖品,如果作战英勇顽强,士兵们可以领赏——盐。为此,盐就成为罗马进行旷日持久对外征服的关键所在。
同样,如果要确保这种垄断性的珍贵食物包括羊酪的主要充分——食盐的供应,以便运往各个行省乃至最偏远之地,那么四通八达的道路是必需的。
罗马原本只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小城,后来经过发动向外的扩张战争,建立了罗马帝国,其势力范围遍及整个地中海地区,甚至扩展到了大西洋和欧洲大陆内部。公元一、二世纪之交,罗马帝国国势达到了巅峰。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为了加强首都和各个地区的联系,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各个行省,便建造了以罗马城为中心向外辐射延伸规模宏伟的交通运输网,这些道路四通八达。
罗马大道也叫“罗马驰道”,也可以视为“古罗马人的公路”。这些建筑规范、标准严格、管理有序的石板路最初是为了军事需要而建,它们将千千万万的村镇和城市连接起来,既能够保证和保障罗马人不断的扩张之需,又能够促进帝国政治及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同时也为文化交流(以希腊文化为根基的罗马文明的传播和输出)打下坚实的交通基础,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无论是在亚平宁半岛还是在北方所谓“野蛮之地”(中欧、西欧等地),无论是在广大的北非还是在更为遥远的“东方”——西亚尤其是波斯湾地区,还有那不列颠地区,那些基于军事征服、经济诉求与战略需要而修建的驰道,不断地增进罗马人对古代世界各地的实际控制。当然,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古代意义上发达的、先进的、令当时其他民族所瞠目的道路,自然是大大促进当地的经济、贸易、文化的发展。这些坚实的道路独具特色,四通八达,无论它们通往何处,伸向何方,皆被人们称为“罗马驰道”或者“罗马大道”。
罗马驰道从最初大规模修筑最终实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巅峰历经大约五百来年。早在公元前312年,为适应罗马人控制区域的延伸与版图扩张之需,在阿庇乌斯的主持下工修筑了一条贯穿罗马南北的中央大道,这是第一条“阿庇亚大道”。罗马帝国从这条大道往南走可直达意大利,往北走则可以抵达亚得里亚海滨北方城镇阿里米昂。通过这里接着北上即可延伸到波河流域,随后便可以与德、法、奥地利和瑞士等国相连,从而抵达非常广阔的领域。该大道由罗马的东南方向延伸出去,一直通到了亚得里亚海岸。随后一百多年之后,罗马人先后修建西北与东南方向的两条大道,这就将首都罗马与意大利、英国、小亚细亚局部地区、阿拉伯和非洲等地连成一片。到公元前2世纪时,罗马总共建成了4条大道:奥莱莉娅大道、弗拉米尼亚大道、瓦莱里亚大道和拉丁大道。除过这4条主干线以外,还有各个支线通往帝国的各个角落。道路随着罗马征服的足迹还在不断延伸。后来又建成了爱纳格提亚大道和在高卢以里昂为中心,在不列颠以伦敦为中心的道路网,以及在西班牙的沿伊比利亚半岛周围的环形大道。罗马人就这样随着征服的足迹共铺筑了硬面公路8万公里。据说,只要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不停地走,最终都能到达罗马。以至于罗马皇帝尤里安得意地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所谓罗马的“公路”、罗马人的“驰道”对后世产生全面的影响,是罗马建筑史上一项引人注目的文化成就。譬如,双向通行、道路笔直、路基高出地面,尤其是位于道路旁边且高高矗立起来的里程碑都是后世修筑公路的模式,至今日依然如此。在以罗马城为核心的整个亚平宁半岛,这些罗马的大道以该城为中心向东、北、南三个方向辐射。这些道路经过精确的测量,施工和修筑标准极其严谨(期间,统治者们包括独裁者凯撒以及后来的皇帝图拉真等会亲临现场,直接监督,所谓罗马驰道实际上是在这些帝王们监理下修筑的),整个设计极为人性化,彰显出高超的铺路技术。当时罗马人的筑路工程已经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及严格的质量要求,如笔直的道路、双向通行、光洁的大石块路面、路宽4.57-5.48米、路基高出地面0.9米以及高高矗立的道路里程碑等。罗马人早就使用勘测仪器——“格罗马”(groma),他们在施工之前就对经过地区的地面进行勘测,随后在道路两旁挖掘水沟,排去路基上面的水,保持路道的干洁;接下来挖掘路基,上铺沙砾,再将沙砾层用大石块夯平;最后以石灰和沙混合成的沙浆将大石块粘牢,整个路面用沙石铺成。其实,这些道路最初主要是为了战争之需:行军方便、军需供应等,它们建成后路面非常平整,而路面中部稍微隆起一定弧度,如此雨水可以流入道路两边的壕沟里,而道路两侧则分散着下水道。
帝国黄金时期,这些道路可谓四通八达,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名符其实的。这些多用青石板铺成的道路直到近代依然是西方世界的主要道路。遍及于亚平宁半岛及整个帝国境内的“公路”也是罗马人在建筑方面的辉煌业绩。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公元前4世纪,他们业已大规模地进行筑路,到罗马首位皇帝屋大维时代(公元前30年—公元14年),由于当时罗马政治和经济稳步发展,一方面帝国开始步入长达两个世纪的所谓“黄金时期”;另一方面猎魔人依然持续对外扩张,而对外战争期间为后期军需而继续扩展这些“公路”。据不完全统计,到公元2世纪之时,帝国境内的公路即驰道已达372条,全长约8.5万公里(另一说:到公元115年,全长超40万公里,足以绕地球十圈),其中仅意大利境内就有2万公里——因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我们可做一比较:上个世纪末,中国高速公路达1万公里,总公里数已经进入世界前列;2017年7月,超过13万公里,世界第一;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是15万公里。如果拿现在的高速公路与当时的驰道相比(而非拿一般意义上的公路与之相比)的话,罗马驰道总长度令人惊异!因为,我们不要忘记,这惊人的8万公里是两千年前古罗马人全部用人力人工所铺就。
遍布于古代世界各地的“罗马驰道”类似于当今世界的高速公路网,它们的战略意义和潜在影响无疑的巨大的。首先,罗马驰道大大促进古典世界的经济贸易往来及文化交流;其次,它们对后来中古时期的欧洲和欧亚交流作用极大;再次,这些伟大的道路工程既能够体现罗马人的智慧,也充分说明了罗马人对世界的贡献。历经千百年的时间洗礼,如今我们还能在很多地方见到罗马大道的遗迹。这些用巨大石板或石块铺成的驰道坚固耐用,即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它们仍旧是欧洲乃至欧亚陆地的交通要道,直至近代才被新生事物——铁路和公路所取代。
所谓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四通八达的大道完全而彻底地象征着昔日帝国的辉煌和文化贡献。因为,伴随着帝国版图的不断拓展,由首都通往各个行省的道路像一张巨大的网络四处辐射和延伸,而网络上的斑斑点点就是沿途所设的“驿站”,这些驿站是保障各地安全联络的烽火台。四通八达的罗马驰道将亚平宁半岛与帝国在各地的殖民城市串联起来,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绝非浪得虚名。
所以某种意义而言“条条大路通罗马”,既名符其实,亦不足为奇。
栏目主编:王多
图片编辑: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