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真正的「对手」到底是谁?

大部分人对竞争都存在一种误解,认为竞争如同战争,以消灭竞争对手为目的。

奥巴马

比如说,当年奥巴马跟希拉里在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时。奥巴马打的口号是change变革,我能带来变革;希拉里的关健词是experience经验,潜台词是奥巴马只是个参议员,根本就没有当总统的经验,而我做过总统夫人,曾经做过很多贡献,比对手更有经验。

细细分析二者的区别:奥巴马着眼于受众,为他们带来变革,创造利益。而希拉里只关注对手,因此强调与对手之间的差异和优势。这样做看似高明,实则聪明反被聪明误。对于受众而言,很可能每次听到希拉里的广告语时都在内心强化了奥巴马的形象。结果,无形中给对手做了广告。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那人们为什么习惯于将精力过分的关注在对手身上呢?

当我们内观己心时,不难发现这是人性的弱点使然:

人们总是选择性地看到对方的相对优势,羡慕别人,想成为别人。

不去看谁给自己饭碗,而老盯着谁在抢饭碗。

所以,过分关注对手意味着反被对手锁定,意味着我们的行动只能以对手为圆心做方圆几百米的「有限游戏」,意味着主动「画地为牢」。

试想,如果我们的潜在对手同时有十个呢?是否要各个击破?那么,我们只是对手的奴隶而已,而且同时「服务于」好几个主子。到最后,心力交瘁,赔了夫人又折兵,可能我们开发了许多用户根本不需要的功能,或者提供了过度服务。不但没有将对手打倒,还失去了用户。

真正的智者,他关心的永远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他的受众,他的消费者,他的终极目标。因为在心智模式上,消费者的需求不但随时波动而且几乎是可以被无限扩大的。比如说,当一个公司把焦点从100亿市值的对手,转移到1万亿的消费者的需求上时,它的空间一下就变大了!

因此,竞争的本质是盯住消费者,而不是盯住对手。

智者玩的是「无限的游戏」而非「有限的游戏。」

在很多的有限游戏里即使你成为赢家,但当你消灭对手的那一刻,你也就被消灭了。西游记里的假孙悟空其实是不存在的,但如果你设定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你更强的对手时,他可能就出现了,而这个对手本质上就是自己。

启迪多元思维

阿迪达斯首席执行官罗思德一次接受某家媒体的采访。

记者:

「您认为阿迪达斯在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有哪些品牌?」

阿迪达斯首席执行官罗思德

「我们定义的竞争对手是消费者买他的产品,而不买我们的产品,对方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作为公司来说,我们关注的是消费者,而不应该是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可以是耐克,安踏,或者优衣库,或者是其他一些品牌。

即便我们公司觉得成功,做得很大的时候,也要有一颗谦卑的心,就是看市场上谁做得好。看看他是否能够反映出消费者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才能够作出更好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

另外在市场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小规模公司,他们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比较快。如果竞争对手只是定位在那些大公司,可能会错失这些对市场快速反应的公司。从我们对整个业务上的关注层次来说,首先关注的是消费者,然后再看市场份额,再看盈利水平,最后才去看竞争对手,是这样一个顺序。」

海尔总裁张瑞敏也经常说:「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技术、人才都构不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拥有消费者才拥有核心竞争力。」

正心正举

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温一下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的经典名言:「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本质上,企业是以产品为媒介,通过产品满足顾客需求、创造顾客需求。真正的客户并不关心你比竞争对手强在什么地方,他只关心你能不能彻底解决我的困惑和难题。即使你真比竞争对手强,但不能解决我的问题,我也不可能因为你比竞争对手强就买单。

商场如战场,攻心为上。当你得人心时,当消费者产生相关需求,会首先想到你时,便拥有了天下。因此,你不是跟别人竞争,而是跟消费者脑海中的认知竞争。

我们不要走的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企业存在的前提是解决用户的困惑,为用户创造价值,而不是成天没事跟竞争对手「华山论剑」,一较高低。

拨迷见智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有的对手本实上都是自己的投影,欲胜人者先自胜。

只有当我们不断地修炼内功,提高自身修养,能真正给受众,给消费者创造价值时,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开启自在之门

在互联网江湖上,马云从崭露头角到扬名立万,再到今日的傲视群雄。一直不变的是他的远见、胸怀和格局。常人实现野心的方式是想一统天下,而他是个金庸迷,深知没有对手就意味着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即间接消灭了自己。所以他多年来聚焦于为全球解决更多的就业岗位,服务更多的消费者,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正因为他把消费者当父母,才得以笑傲江湖!

正如他常说的一句话:心中有敌,天下皆为敌。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

Q:企业真正的「对手」到底是谁?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正心正举已经入驻以下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