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他人的称赞、宠爱是一种“温柔的陷阱”?
皇帝往往有着数量众多的妃子,但是他不大可能对每个人都平等待之,其中必然有某些人得宠,而又有某些人不得宠,还有某些人既得宠又失宠。
由此,得宠者荣耀加身,而不得宠者则会成为冷宫怨妇。
当年,杨贵妃受到唐玄宗的宠幸之后,杨氏一家都受到封赏。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杨家一时荣耀无比。到马嵬坡兵变之时,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赐死,一家人多数落得可悲下场。
一荣一辱,真是天差地别……
这让我们不由得反思:“得宠”真的是件好事吗?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一、老子:宠辱不惊
《老子》第十三章曰: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讲的是“宠辱若惊”,而实际上要告诫人们的是“宠辱不惊”。为什么应当做到“宠辱不惊”呢?
因为宠和辱都由外而来,无论是得到了宠爱,还是遭受了侮辱,都只意味着他人对待你的态度而已。是一种接受施与的关系,而一谈到施与,不仅有失平等,且意味着我们将自身价值和命运托付给了他人,沦为他人满足自身欲望的工具,被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终日看人脸色,身不由己,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菜根谭》中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句话,可以说深得老子思想的精髓。
由此观之,荣辱皆不由己,只有无宠无辱,才可长保平静安详。
启迪多元思维
二、放下对于荣辱的执着,人生应该追求“自我实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十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自尊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这五个需要层次中,前四种需要大体上是通过外在的关系而获得的,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源自于一种内在的体验。
什么叫做“自我实现”呢?
“自我实现”不是指你获得了多少财富,受到了多少嘉奖、宠爱和认可……这只能算是“自尊”层面上的满足。而是指当一个人自身的潜能得到极大发挥的时候,在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生命的满足感。
正心正举
三、寻找生命的自在
马斯洛为此特别提出了“高峰体验”,所谓“高峰体验”,指的是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而超然的情绪体验。
处于高峰体验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自我,更深刻地说,是最接近其真正的自我,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或特质的顶点,自我的潜能发挥到了最大的程度。
另外,获得了高峰体验的人,或者说达到了自我实现的人,会更少地关注物质财富和地位,更少地关注外界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更可能去寻找生命的自在。
拨迷见智
从外界获得的满足,从哪儿来,便会从哪儿去!
只有通过“自我实现”才能获得高峰体验。
开启自在之门
四、看淡世俗荣耀与耻辱
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么一段话:
“对宋荣子而言,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特别振奋;即使全世界都责备他,他也不会特别沮丧。他能确定内在自我与外在事物的分际,辨别荣耀与耻辱的界限。”
要想在世间不受影响,获得内心的自在。庄子的策略是:
先区分内外,
再“重内而轻外”,
然后“有内无外”。
内——指的是自我的心灵世界;
外——指的是无常的外在世界。
只有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修行,才能做到“外化而内不化”,不放弃真我,达到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