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一辈子没见抬起过的脸面

父亲是个本分人,在我的印象里少言寡语。累了,喜欢在田间地头蹲下,吸一支自己制作的旱烟。高小毕业,在当时那种普遍不识字的农村环境,已经算能识文断字的了。也因为这点,在22岁那年,经八阿婆介绍,与邻村的姑娘结了婚。一年后有了我。

那是一个人多力量大、养儿能防老的年代,父亲家姊妹4人,母亲家兄弟姊妹5人。父亲在家排行老大,母亲在家排行老三。2家人都是农民。很少外出。那时候外出到城市,是需要政府开证明的,没有证明手续,当盲流处理。 收入来源只能依靠土地和一身的力气。生病是绝对不允许的。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家从没有富过,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能用现在的节俭来描绘父亲起居生活。逢年过节出门的衣服有一身的,年年穿,不能说新,只是没有补丁。不是重要场合,从来不拿出来穿。日常穿的衣服,裤子的屁股部位总是缝了一层又一层,膝盖处也是补丁摞着补丁。

家里吃的菜,清淡的能照出人影。偶尔割点肉,总是肥肉多,瘦肉少,若卖肉的师傅给多了瘦肉还满肚子的不乐意。拿小火把肥肉榨出油来,放在碗或罐子里,每次做菜放一点。做菜的理念也是“一次性、大分量”,没有口味变化,我们家中午和晚上的菜谱基本一样。就是这样,父亲总是在吃完最后一根剩菜后,用手里剩余的玉米饼子或黑面馒头,仔细地擦去挂在碗边零星散落的油水,盘底光洁如新后,再倒上温开水,用筷子搅和两下,连水一起喝掉方才能心满意足。

夏天,水果丰盛的季节,家里也能吃上水果。每次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买回来的一些水果,都是别人挑剩下的,随便挑一个都无疑有着创伤或霉斑。赶过大集的都清楚,那是一种叫做“包圆儿”的买法,好的被人挑走了,次好的又被无数双手掂起选过。 剩下的是残次水果。果农或摊贩会在集市结束前以很低的价格甩出去,我父母就是这时的常客。

我直到今天,也不怎么喜欢吃水果,可能跟吃发霉腐烂的水果有关系。残存的记忆里,总是父母拿个菜刀或铁勺子,将腐烂、坏掉的水果挖去,把剩下的,看上去没有腐烂的放在盆子里,腐烂的让鸡鸭去处理。怎么吃,都有一股行将腐烂的味道,而每次,都有种吃撑着的感觉。外面的鸡鸭在吃腐烂的边缘部分,里面的人在吃相对没腐烂的部分,空中的苍蝇还时不时的在嘴边飞舞,混合着水果的气息,说不上是享受还是厌恶。

生活虽贫苦,很少听见父母争吵到离婚,离婚对于那代人是个禁区,似乎贫穷到人身只能相互依存才能活命,土地和毛坯房是唯一赖以存活的空间。

就是脆弱的感情,在那个年代都无比坚贞。父母吵架是经常发生的,为了钱的事吵架更是家常便饭。大概在我十几岁那年,有一次月底,会打算盘的父亲,因为账实不符争吵了半晚上,差额居然是5角钱。不怎么识字的母亲,凭着脑袋的记忆,怎么也想不起哪五角钱花在哪里了,那天晚上,母亲翻箱倒柜,所有的衣服一遍又一遍地翻找,所有可能和不可能的地方都在查找范围内,诚惶诚恐的样子,全无一个成年人该有的镇定。

我始终记得父亲那阴沉的脸,拉的老长,指桑骂槐的语调,似乎他所有的劳动,都被母亲送给了她娘家人。只因为5角钱的差额,父亲暴跳如雷,把手边能摔的东西狠狠地掼到地上,动作有些癫狂。人的声嘶力竭伴着器物的破碎声响,全家都笼罩在恐惧中。而后家里便又陷入前所未有的寂静。晚饭自然是省了,一家人因为5角钱,集体挨饿。 深夜母亲蹲在地上小心地一件件收拾那些还没完全坏掉的器皿,父亲则身着破棉袄坐在门口的青石上,双手抱头,怔怔的望着天空。

就连平时不离左右的黄狗,都乖乖的躲在不知道的地方,生怕惹火烧身,招来无妄之灾。

可能太怕穷了,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跳出这个贫穷的地方。求学是唯一突破阶层的出路。在学校里,我异常勤奋,整个过程都不敢懈怠。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被某高校录取了,且是全村第二位通过考试走出去的,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我很高兴,终于脱离了那片黄土地。最高兴的应该是我父亲。

在确认再三被大学录取后,我清楚的记得,那张通知书就放在抽屉里的,平时父亲很少拉抽屉,那几天父亲每隔一段时间就打开抽屉找什么东西。每天很早就出门了,特别喜欢往人堆里凑。

最让我忘不了的是父亲做了一件很出格的事。

每天晚上,手里拿个算盘,噼里啪啦的拨弄半宿。等他终于弄清楚了我大学所需的学费和生活费后,又仔细计算了一家人的平均收支后,便从母亲那里拿走了存折。中午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穿着满身湿透的薄衫,精神矍铄地跨进家门,身后的那条老黄狗,也趾高气扬的摇着尾巴。莫名其妙的向一家人宣布要大摆一场升学宴,还要让参会的人喝上最好的酒、吃上最好的菜,且是那种流水席。

这种疯狂的想法,自然导致一家人的激烈地反对。且进行了相当理性的探讨,和低烈度的争吵。痰迷心窍的父亲似乎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作为一家之主,风风光光的筹备起这场升学宴。在那几天里,他微驼的腰板似乎挺直了不少。那张黝黑的脸上挂着少有的自信,眼睛似乎闪着光,走路哼着没人听懂的小调,就连那条夏天到了还没换完毛 的老狗都散发着快乐。我当时是不理解的。就算现在也没体会到是什么让他如此疯狂。

升学宴那天父亲起得很早。刮光了脸上的胡须,用香皂洗了2次脸,用梳子仔细的梳了梳自己半黑半白的头发,穿上了逢年过节才能穿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抚平衣服的褶皱。那庄重的仪式感,似乎像要娶媳妇。

9月,正是一年最热的季节,在这种光膀子都嫌热的日子里,父亲穿着厚厚的正装迎来送往,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推杯换盏的喝着高度的白酒,好像就他不觉得热。

我自然成了端茶倒水的,在席间穿梭着招呼客人。另一桌嗑着瓜子的女人们,在七嘴八舌的谈论。尽管压低了声音,有几句顺着风还是飘进我的耳朵。

刘大妈说:“老李头,抠抠嗖嗖了一辈子,今儿个怎么了,摆起阔了!也不是考上了就完了,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是要挣的,今年麦子收成还不如往年。”

王姨笑了笑,接茬说:“嗨,还能为了什么,还不是为的一辈子没见抬起过的脸面。”

我心头一紧,抬眼看看不断劝酒的父亲,此刻他满面通红、一辈子笑容都没有今天多,那张黝黑的脸,张扬着一辈子的自信,堆满了一辈子的笑容。我当时的心,就如要轰然倒塌的城墙,险些泪奔。父亲的形象就这么定格在我印象中,直到今天,依旧清晰。

黄昏已到,人影开始变得模糊,村里的大爷大妈打着饱嗝陆续散去,留下满地狼藉。母亲和二姨挨桌收拾着,父亲站在街门口,一脚踩在青石上,一手叉着腰,怔怔的地望着天空。

我忽然就想起多年前父母因为5角钱,争吵了大半夜的场景。父亲那离奇的愤怒也许并不仅仅是因为那五角钱吧。他疯狂的、恼羞成怒般地摔向地上的,是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活的不满意。

我再次抬起头看着衣着厚装的父亲,在夜色渐黑的映衬下,越来越模糊,那面侧脸依旧散发着莫名其妙的自豪。

夜色中,他似乎年轻了不少,又似乎是更衰老了一些。

(0)

相关推荐

  • 胡蝶 | 脸面

    脸面 你,升入县城里的高级中学,这就意味着一只脚已跨进了名流大学的门槛. 你更加勤奋学习,因为那里学习高手如云:你也更加谨慎地把自己掩饰起来,因为你的同学大多是生长在县城里的子女,你不想让他们优越.体 ...

  • 车窗外的父亲(散文)

    作者:王建珍 家里有人送来一些水果,一时吃不了,怕烂了,趁便给父母送些过去.说是趁便,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情,这便总也趁不了.上次有人说,你久坐不动,对身体不好,该挤点时间锻炼身体了.是呀,时间挤挤总是有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回家过年/苏得平

    这几天打开朋友圈,满眼里都是些朋友们返家的消息.再看看街上的行人车流,明显稀疏,在南方这冷冷的空气中我竟闻到了一丝年的味道.一想到回家"过年",我的心就立马不淡定不了,以至于这几天 ...

  • 散文|| 一家人

    作者:柳子婧     编排:非    鱼 "母女两个动作快点,等你们很久了!"父亲坐在座位上抱怨着. 今天难得一家人出来吃顿饭. 新鲜的鱼汤盛上来,那鲜美的鱼肉,早已使我垂涎三尺. ...

  • 《奶奶的传奇》等亲情散文||作者:兄妹仨

    奶奶的传奇 文/王建平 我奶奶是个传说,或者是个传奇,因为我爸爸已经不记得我奶奶长什么样,只是别人口口相传的样子,更因故事有点曲折,所以我只能带着一些想像来叙述. 那是三十年代初,那个时候我家是个大户 ...

  • 人生的两大悲哀

    人生的两大悲哀 作者:李广生 趁着放假,把家里收拾一下.重点是几个书架,乱七八糟的,就像是经历一场狂风暴雨的麦田,一片狼藉,惨不忍睹:还有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杂志,沙发上.桌子上.厕所里.抽屉里.床头.厨 ...

  • 晓锦源:子路一辈子贯彻勇

    每个人都要勇,什么是勇? 子路勇了半辈子,但对于勇的标准还有困惑.尽管子路对勇的实践处在自觉的反思与践行中,对自己沉浸在其中的生命方向还是没有清晰的把握. 子路一辈子贯彻勇,最后死在勇上,应验了:我沉 ...

  • 晓锦源: 拿中印对比,实在没事干了?

    文化纵横发了一篇文章,里面列举了中印经济与市场的数据: 大意是当前,无论按照哪一种流行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印度都应该比中国经济发达,因为印度具有以下一些西方流行经济学理论特别强调的对于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和 ...

  • 晓锦源:选择发展还是选择完善

    四言诗衰落后出现了楚辞,楚辞衰落后出现了五言诗,五言诗衰落后出现了七言诗,古诗衰落后出现了律诗绝句,律诗绝句衰落后出现了词. 这是因为一种文体通行的时间长了,作者就越来越多,自然形成了格式套路. 豪杰 ...

  • 晓锦源: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

    2019年8月27日凌晨,京雄城际铁路跨津保铁路连续梁,来了个"空中转体".两个重4000多吨的梁体,在30米的高空旋转近60度,73分钟后桥面"握手"对接,合 ...

  • 晓锦源:海岸线经济--看不懂的未来

    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城市多数沿河而建.这主要是考虑到水的因素. 历史上的中心城市,多分布于距海岸较远的大陆内地.   沿海城市都不是大城市. 迄今,中国政府已将111座城市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 ...

  • 晓锦源:刘邦的家族识人,技高一筹

    晓锦源:刘邦的家族识人,技高一筹

  • 晓锦源:思考工商业与农业

    晓锦源:思考工商业与农业

  • 晓锦源:粮食依旧是时代的痛点

    看到问题: 今年受蝗虫肆虐和疫情影响,全球粮食产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粮农组织几次警告今年全球可能遭遇粮食危机. 中国历史上受粮食影响,而造成的的动荡,数不胜数.鉴于此,我们有储备粮机制,而且没受蝗灾影 ...

  • 晓锦源对城市帝国,关于农村发展的商讨

    最近看了城市帝国馆友的文章,觉得很有启发,写如下的感想.但对他的提法并不认同. 城市帝国认为,农村渐失生机,究其原因有两个:1.种地不赚钱,:2.小农经济,劳动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无法在全球化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