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 针刺手法 ” 的一些体会

关于针刺手法的操作在《灵枢》之九针十二原、小针解两篇里面讲得很清楚了,在《针灸大成》里更是在这个操作原则的基础作了很大的发挥。

灵枢里面的关于补泻手法的操作原则,我进行了一些节选使大家能更容易明白:“刺之微,在速迟”、“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剌,无针左右”、“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认真的反复研究上述的文字,仔细地体会运针的力度轻重,按照要求去做就得了。

这针刺的补泻手法操作其实真的一点不难啊!看看那些拉风箱是怎样的,自己体会一下就明白了。当然这是机械固定的操作,实际运用上还是有一点不同,就是要注意保持住针下得气,这在《灵枢》的那两篇里全讲到了。

初学针灸时,针灸是通过调气把病治好的!但现在真正做到调气的又有几人!做到了针灸调气的又是否合符经典的要求?!!

在针灸临床中,本人认为真正的针灸调气治疗后,病人必须有几个明显的好转表现才算得上是真的得法:一是胃口大开,这是胃气来复,“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通过针灸调气治疗,病人的胃气进一步恢复,身体亏损的脏腑须得到胃气所转输来的气血才能得到补充,才能恢复原有功能,反之就是算是疾病症状改善也不能说是调气得法,只会是竭泽而渔;二是有精神不疲倦,作为后天之本的胃气改善使脏腑功能得到逐恢复,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变得越来越好,面色红润光泽,不容易感谢到疲倦,当然,症状或许没有完全消失,得体质的改善,气血的充盈,疾病的康复为期不远;三是能睡眠,大小便通畅,睡眠是气血充盈的最好表现,大小便的通畅更表示胃气的正常,才能表明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

在针灸的过程中,随着气血的进一步改善,身体原来存在的隐疾会逐步表现出来,原来以为痊愈的病症也会显现出来,要坚持下去,只有这样身体才会完全康复。

针灸手法肇记于《内经》,发展于后世,到明朝时达到了顶峰,百家争鸣,屡有奇技。在手法中的烧山火和透天凉可以讲是手法的代表之作,新经络公众号提示关于烧山火和透天凉的操作也是见人见智,各家均有自己的一套,无论是那一家的操作均离不开一退三进或一进三退之法,按之操作试却有效有不效。

其实关于手法的操作关键必须要遵从《内经》所说的:“守气血”,不能固守刺法。固守那种“一退三进或一进三退之法”,每人的气血及体质是不相同的,故《灵枢》的行针篇就专门讲这几种人即“针与气相逢”等数种体质的人,气血旺盛的当然可以转易操作,但气血较差的就不容易操作了,需要有一个培气的过程,把针下的气守住后就要等气进一步盛壮起,只有这样才容易操作成效。怎样守气呢?“经气已至,勿变更”,就是得气后的守气不要求针乱动,要不动,手如握虎即要用好力度,如临深渊即是要小心谨慎懂得“手巧”。南少林火功推拿提示针下热是气壮的表现,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如欲这样就须使气逐步增加就如同气球一样逐渐充气直至其从最薄弱的地方突破这就是气至病所,如热就让气进一步在该穴增加,热就会产生,反之透天凉也是这样操作即可。怎样使气增加,一是神定,神定即气随,气随即盛,二是手要巧令气无泄。这真是难以言语可讲得明白的。

井穴,在现代针灸多只用于点刺放血以治疗急性病,包括中风脑出血及其他一些痛证病等,用作毫针刺以治疗其他病的情况比较少。一指导引归根术提示出现这种情况是对井穴的认识不够,治疗右肩胛骨疼痛,右手不能高抬,一般的治疗取穴多是痛处邻近取穴比如天宗、曲垣及合谷等一些穴位,这样只能是半效或无效,达不到一下针,沉疴立起之效,我当时仅取一穴就是手太阳经的井穴少泽,一下针,病人立即可抬起手,为什么会这样??这和井穴的特性有关。

那么井穴到底有什么妙用呢?

它的特性是怎样?内难经讲到井穴时均认为“所出为井”,就是经气从此而出。从此而出的经气到底是来自哪里呢?没有提到,总不会就是简单的从手指头出吧,我认为这应该是从人体内的脏腑而出,对于这个观点我一直找不到很好的理论支持,近来有本叫《经穴探源》(作者程玮)也是持这个观点,而从临床上也很支持这个观点,试看中风从十指尖(其实言是井穴也可),可以减轻脑内压或出血可看出井穴是与内在脏腑密切相关的,当内脏压力过高时,点刺出血可以使压力得到宣泄,就象刺破气球一样,内压减少,当然可以减少出血所造成的恶性后遗症了。所以就出现了“井主心下满”的名言了,是什么意思呢?

在临床上有部分穴是有特异性的,对于手法操作及治病效果非常好,现摘一二:

三阴交:常用在该穴操作一定的手法使气至小腹,病者多会出现小腹发热或发冷,多是先发冷后发热,这在妇科病中多用效果也很好,曾治疗一肝癌腹水病人,医院已屡用利尿剂无效,用此穴气至肝区后留针十五分钟起针后,病人立即去小便,效果非常好;

足三里:该穴运针后,气多可至胃区,配合三阴交使用,可使带脉一圈明显发热,有的病人只会感到腰肾部发热,有的病人就会感到肚脐至腰一圈发热,发热的宽度如食指宽,真的后天脾胃补先天肝肾。

(0)

相关推荐

  • 针灸28:足阳明胃经六

    概要: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历兑穴,针灸导引. 01 - 冲阳穴(原穴) 取穴:解溪下2寸,摸到动脉下方即为冲阳(足背最高处两筋之间的凹洞,有脉跳动). 原穴(阳经有),过去针粗,易扎到动脉,禁针. ...

  • 「针刺精要」针灸名家针刺手法精要汇总(精华)

    针灸治病,讲究操作技术.如砭石破痈,必须制其小大:金针施术,尤当得气治神:而艾灸疗疾,亦应重枧火补火泻.<灵枢·官能>篇云:"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针刺 ...

  • 承淡安:针刺手法经验

    一.进针后之手法 进针后,即主要之捻运手法.手法古今不同,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补泻:以新理论,则为抑制与兴奋.如何谓之补,如何谓之泻,古今各家所说不一致.至元明时,手法名目更多,但皆属粗针浅刺,今之细针 ...

  • 针刺手法(医师必看)

    针刺治病,必须掌握好辨证.选穴.手法三个重要环节,亦即是融理法方穴术于一体,应用恰当,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1.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1.1进针法---手法轻巧 无痛少痛  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 ...

  • 针灸一代宗师承淡安先生针刺手法经验

    一.进针后之手法 进针后,即主要之捻运手法.手法古今不同,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补泻:以新理论,则为抑制与兴奋.如何谓之补,如何谓之泻,古今各家所说不一致.至元明时,手法名目更多,但皆属粗针浅刺,今之细针 ...

  • 针刺手法的临床意义到底是什么?

    针刺手法的临床意义 针刺治疗是以毫针等针具(以毫针为主)刺激经络腧穴,缓解和减轻临床症状,促使疾病痊愈,恢复机体健康的医疗技术和方法.针刺治疗的重要内容,包括治疗部位.治疗方法和治疗时间等.其中,治疗 ...

  • 意念是针刺手法之真髓

    医痴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医痴愿与您一起学习中医,传承中医. 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意念是手法之真髓 前贤云:"医者意也."此语用于针灸则更是恰如其分,明白了这 ...

  • 针刺手法:龙虎交战法及临床应用

    龙虎交战法 (一)概述 龙虎交战法,是捻转补法与捻转泻法结合,补泻兼施的针刺补泻手法.龙,指左转针,为捻转补法:虎,指右转针,为捻转泻法.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为"交战". ...

  • 针灸治疗面瘫!配穴方案、针刺手法,还有动图演示,赶快收藏

    导读:面瘫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疑难病证,而针灸对于治疗面瘫有着独特的优势,起效迅速,疗效显著.下面就跟随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的胡静医生,学习她治疗面瘫的方案吧!配穴和针刺手法的动图都有哦! 本文节选自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