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318亿合同!超3000辆工程设备,可笑,市值不足50亿
探索未来价值,从了解公司开始
碳中和这波热点已经发酵了很长时间,随着热点的发酵,各种层出不穷的概念呼之欲出,但是从市场中的概念炒作来看,蹭热点成为上市公司普遍使用的伎俩,生怕自己错过这个超级风口,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依靠蹭热点来实现的暂时火热,最后都将会是昙花一现。
从近期市场中可以总结而出,大牛频出得几乎全部都是以小市值为主,参股碳交易的公司,试想,一个持有百分之几股权的公司估值就可以腾飞,那么让那些真正受益于此的公司如何表达,笔者认为,接下来,将会是优胜劣汰的过程,依靠蹭热点未来没有对公司产生确定性利好的公司,将会逐渐剥去华丽的外衣而露出本来的面目,而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最终也会落幕。
碳中和会不会就此崩塌,我认为绝对不会,但是未来会逐步发生转变,逐渐转向未来可以确切受到利好的行业,我们可以发现,近期市场中,大牛频出的几乎全部为市值非常小的公司,原因很简单,就是全部是由点火资金叠加情绪化接力而形成,很难走得长远,根据以前的经验来看,相从它们嘴中吃肉,必然会自损八千。
碳中和的核心是什么?是碳交易,是电厂还是钢铁煤炭?错,它的核心是清洁能源,是风电,光伏,水电,核电,只有加大改变这些清洁能源的能源结构占比,才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而未来真正受益的才是这些核心的领域,笔者认为未来改变清洁能源结构的占比,必然会大搞工程建设,而随着清洁能源的占比逐渐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规模将会逐渐体现。
粤水电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国有控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一体化的公司,从水利水电工程,轨道交通到水利,风力,太阳能的清洁能源发电全部涵盖公司主营。
以20年为例主营构成来看,水利水电营收65.56亿,占比52.10%,毛利率5.88%,市政工程营收23.77亿,占比18.89%,毛利率0.89%,风电营收7.35亿占比5.84%,毛利率59.37%,太阳能发电营收4.64亿占比3.68%,毛利率62.5%,水电营收2.81亿,占比2.23%,毛利率61.10%,由此可见,公司占比较大的为水利工程建设和市政工程建设,但是说实话并不赚钱,真正赚钱是营收占比较小的清洁能源业务,也就是说,清洁能源的经济效益非常高。
水电工程未来发展趋势
以20年一季度为例,火力发电占比仍然高达74.24%,而水电以12.41%超越风电核电成为第二大的非石化能源,由此可见,水电的市场前景远高于光伏和风电。从碳中和这个目标来看,未来火力发电的占比将会大幅降低,而其他非石化能源的占比将会大幅提高。
从政策主导来看,未来两年将会重点推进150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规模高达1.29万亿,以公司为建设主力军的广东为例,未来二十年水利建设的投资规模高达8350亿,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要实现碳中和,首当其冲的就是改变能源结构,而非石化能源的结构占比提升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清洁能源的装机占比将会大幅提高,从未来几十年来看,将会是大力发展而驶入清洁能源的快车道,据2035的远景规划目标来看,清洁能源的结构占比将会提高20%以上,而碳中和的核心也恰好就是创新现代化的能源体系,也就是说未来大兴清洁能源的工程建设也是必然。
对于深耕此领域的公司来看,大兴清洁能源建设,无疑是加大了市场需求,而公司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拥有总承包的特级资质,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从参与者来看,对未来也是产生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清洁能源
从清洁能源发电来看,公司在广东无论是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还是可开发资源来看,都是最大的公司,累计的装机容量高达1442.38MW,水电213MW,风电673MW,光伏556.38MW,同时清洁能源发电以依靠较高的毛利率成为了公司盈利来源的主要业务,特别支出的是,公司在风电领域独具一格,尤其是海上风电,在风电塔筒制造领域中已经成为国内风电塔筒较为领先的公司。
核心竞争力
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公司具备水利工程建设的总承包特级资质,拥有先进的工程建设核心技术和优秀的工程施工人才和设备,承建了一些知名的大中型水电站,在行业中形成了影响力。虽然公司属于国有控股,但是在一些重大的水利工程项目中依然不能与央企相比,竞争力也逊色许多。
在清洁能源发电领域,公司从建设到运营全部都是自己来完成的,降本增效更加明显,在风电风塔制造领域,虽然总体占比较小,但是从产能来看,年产20万吨,足以彰显规模,近年来海上风电的发展速度增速提升,受益于此,公司承接了许多海上风电的订单,达到满产满销,风塔营收创出历史最好成绩,全年产能高达1000套,实现收入高达14亿元。
众所周知,干工程的首先要有利器,公司的工程设备非常精良,施工设备高达3000套,其中国之重器盾构机就有18台,硬岩掘进机1台,连续墙铣槽机两台,依靠这些装备精良的设备,工程建设项目非常饱满,已在手未完成的合同金额就高达318.44亿。
从研发投入来看,公司20年全年研发投入高达3.8亿元,很多人会问,一个搞工程建设的公司为什么会在研发中投入如此之大,不仅如此公司研发人员高达581人,占比14.04%,而研发的领域主要就在水电,轨交,装备制造和新能源建设的核心技术领域,原因很简单,因为未来只有创新才能走的更远。
从最近9年的营收来看,自2012年的45.1亿至2020年的126亿,增长了2.79倍,非常惊讶的居然可以保持连续9年12.09%的复合增长率,净利润自2012年的5739万至2020年的2.71亿,增长4.72倍,复合增长率高达18.82%。
2020年毛利率11.2%提升0.2%,净利润仅为2.2%,净资产收益率7.2%,资产负债率87%略高于同行均值的63.3%。目前公司在手合同金额高达318.44亿,而此时公司的市值还不足50亿,仅合同金额就高达市值的6倍,这个可以仔细的品一品了。
总结:笔者认为,未来三十年,碳中和的目标将会是以减排为核心,其中水电的占比将会再次提高,无论从全国还是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来说,水利水电领域的投资规模高达万亿,公司深耕大湾区多年,拥有良好的口碑,目前存续的合同金额高达318.44亿,也是成为未来强有力的业绩保障。
声明:文中所涉数据,均来源于公司数据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