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炳森丨忆濛江的客货船

作者简介

廖炳森(1940年—2018年),生前是梧州、藤县诗词学会会员。曾任濛江玻璃厂,濛江胶厂等厂领导。

清末民国初期航行于西江的“湿仔”

忆濛江的客货船

廖炳森

濛江镇有西江、濛江两条河交汇,是三江水口,解放前水陆交通方便,是蒙山、昭平、藤北各乡镇交向外界的水路交通门户。从事船业运成了许多民众赖以谋生,养家活口的一条不错门路。
当时,濛江有“华山”电船,由濛江开到梧州。由于“华山”电船船小,装客不多而且速度慢,赶不上日益增加的客货运需要,又有“四强”电船加入客运,走濛江至梧州航路。“四强”电船它船身大、马力大、速度快、装客多,“华山” 船被抢客而倒闭。
旧时的花尾渡

但是,最终“四强”电船还是落后客货运所需。之后出现的“粤强”号花尾大渡客轮。它的船身高大,船头的“天秤”是用来装卸货物的,然后客仓高五层,可载客300多人,舱位分三等、二等、散舱,床位舒适。“粤强”号当日上午8点由濛江开往梧州,晚上6点由梧州开上濛江。

花尾渡自身没有动力,要用电船作拖头拖带,拖头马力大当地人叫它为“湿仔”,它后面拖的客船叫“花尾渡”。拖船与花尾渡相隔较远,距离有100米左右。由于花尾渡没有动力,所以航行时安静平稳。两船之间联系的方式很简单,拖轮鸣笛,花尾渡客轮摇铃回应。
顽皮的濛江细子都在江边长大,喜欢到江里游水追逐拖头和花尾渡掀的巨浪,享受冲浪的乐趣。但是,这样真危险常受到船员的驱逐。于是,顽童们对火船和花尾渡得意地唱起了自编的民谣:“火船佬,问你屎拂阔吾阔:阔……阔阔!(鸣笛声);火船佬,问你屎拂靓吾靓:靓……靓靓!(摇铃声)”
当时,经过濛江镇的西江花尾客轮船还有许多,如桂宛、桂宜、桂宽、西安、西华、桂宁等号的轮船。有的走梧州到贵县(现贵港市)至桂平的,也有走柳州的。客轮上落西江都靠濛江站上落客,说明濛江上落搭船的旅客、货物多。由于花尾渡船大、吃水深,难靠近濛江河岸,接驳花尾渡的客人、货物要用小船,因此又养活了一班在濛江航运社棹船的船家。航运社接驳花尾渡的客人和货物时,派有专人在河岸观察,看到远远的花尾渡影子时就敲铁板“当”的一声,提醒接花尾渡的船工、要上花尾渡的旅客准备落接驳的小船了。过了一段时间花尾渡近濛江了,又 “当、当” 敲两声又一次提醒。再过一段时间,敲“当、当、当”三声,推促接花渡的船工得开船出去了。
到了冬季大河水干枯时,从接驳船下来的客人和货物,还要走一段长长的搭在枯水河滩上的竹木桥。竹木桥行上人受重力压,一沉一反弹软软摇摇的,使许多胆小的妇女小孩老人害怕,但也很无奈,要搭花尾渡就要走这样的桥。特别是被雨天打湿后的竹木桥,桥面比较滑,难为在桥上行走旅客或担货物的搬运工。
花尾渡因没有动力要拖头拖带。解放前中国缺铁钢,连铁钉都要进口,叫“洋钉”。“湿仔”拖头只能用一条几十米以上长、直径6公分的竹缆拖,很不安全。“民信”号花尾渡用竹缆拖,在皇石喉触礁沉没,沉死了一批牛,那是1948年左右的事。大人教我们一群小朋友唱民谣:“一只民信渡,梧州走贵县,走到濛江皇石喉,'泵’声!撞着大石头,沉死一批牛,有个肥婆走上街,通街游!”
1952年或1953年,哪一年忘记了,“湘江”号花尾渡在濛江镇圩头顶关排石对开时起火烛。当时是深夜,火从船尾烧起,濛江镇居民建在江边这列屋的人发现了,惊醒了各家住户起身睇火烛。那是在秋冬时节,“湘江”号花尾渡火光满天通红,引起船上的油桶爆炸,“轰轰”响,一团火烟冲上天。那时没有什么大型机动救火设备,无人敢救火。天光时,大家望见“湘江”号花尾渡烧得只乘下船的底壳,幸好没有听到烧死或烧伤人。
那时,在西江行走的火船(湿仔)都有20多条,记得有“大河清”、“大七星”、“福远”、“民生”等号,还有桂农、桂华电船。有人棹小船到江中间的花尾大渡靠边,卖东西给船上的客人,卖烟仔、棕子、水果、米饼、甘蔗等,又养活了一批讨活路的贫苦人。这些人中有花名叫“亚跛猪”、“李五”、“江口嘴李”等人,他们几乎每天等待花尾渡准备停靠接驳旅客时,远远就抢着棹小艇出去靠近花尾渡,用长竹钩扣住花尾渡,系上缆稳靠好艇后,叫卖货物给旅客,直到花尾渡开到皇石喉才解缆。
濛江有本地船民、也有外地船民,当地人称他们为“疍家佬”、“厾水鬼”。濛江河发源地在蒙山县,经大黎、太平、和平,流到濛江与西江汇合。蒙山、大黎、太平、和平当时都能通小船。他们的船称为“虾马枪”,船头尖身平底,尾舵长吃水浅,能装货几吨至十吨,停泊在濛江的江口嘴。现在,蒙山、大黎、太平、和平不能走船了,但船家的都把自己的船停泊濛江口附近。
濛江货船走梧州、广州等各埠的船大,能装60—70吨货,但是没有超过80吨的。这些货船没有机动力,顺水下行是自划船桨落“海”,逆水行舟上“海”则要升帆或加人工在岸边拉缆。拉缆的纤夫当地叫做“船二”。这些船只都有桅杆,缆绳通到桅杆顶用来升船帆,要拉缆上“海”时就有几个人上岸,肩上扣上拉缆绳增加受力面积的布袋,大河水紧时他们手脚并地扒蹬行,要出尽吃奶的死力齐心拉缆才能把船拉上“海”。如遇有吹上河的风,拉起风帆,货船则快过火船。濛江斜对岸的石炉角水急滩险,现在还依稀留有“船二”拉缆的痕迹。
图飞跃301(远镜)在濛江过驳的情况,近镜的是第二代奋强轮 
解放后,政府多次疏通航道。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尾、八十年代初,“飞跃”客轮横空出世,逐步淘汰了花尾渡。改革开放十多年后,经济发展陆路交通发达,经过濛江的河面再没出现大客船了。只是还有农民赶墟卖菜的渡船,货船变成大铁船,都是机动的了。

本公众号本年度往期作品选读

出现有藤州二字的古人诗句

何海荣丨游赤峡诗词二首 外二首

何海荣丨游赤峡诗四首

藤县历史上第一条公路--荔濛公路

何海荣丨2019年部分获奖诗词小辑

清代容县诗人王维新过濛江诗二首

濛江抗日英雄之 黄埔军人磨汉斌

西江水月丨咏六堡茶小辑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江水月

微信号:xjsy2008

(0)

相关推荐

  • 广府人的来源是怎么样的?

    广府,即秦时苍梧郡广信府的简称.广府人是秦始皇六十万南征军讨伐岭南百越,这个时期秦军与岭南土著融合而来的,广府人最初起源于今广西桂林.梧州地区,并产生自成一体的越(粤)语. 有人说,广府人从韶关过来, ...

  • 安城风韵丨忆濛江诗词三首

    原濛江高中农场行 山崖老翁 适逢商素菊浓染,曲径随风到岭前. 石嘴村旁听流水,牛皮圩上忆耕田. 乌犍伴笛牧童远,青箬遮阳林鸟偏. 片片荔枝隐新宅,半爿田垌一番天. 贺新郎·大界行 山崖老翁 莫道黄花瘦 ...

  • 李德超丨忆濛江航运社船厂的领军人物陈伯良

    作者简介 李德超,1951年生,藤县濛江人.原藤县濛江水运公司技术骨干,二等轮机长.曾任藤县濛江航运社"红运二"轮机长.1981年,调藤县交通局.客货轮运输公司,任"藤交 ...

  • 李德超丨追忆濛江水运公司发展往事

    主编简介 李德超,1951年生,藤县濛江人.原藤县濛江水运公司技术骨干,二等轮机长.曾任藤县濛江航运社"红运二"轮机长.1981年,调藤县交通局.客货轮运输公司,任"藤交 ...

  • 何海荣丨闲说濛江的社公

    作者简介 何海荣,笔名孤棹摇风,海歌,号梦荷斋主人.1974年生,广西藤县人.现任晨鸡国学社社长.藤县濛江诗社副社长.藤县浔江诗社副社长,烟雨楼诗社副社长.<浔风>副总编.曾任<藤县 ...

  • 安城风韵丨咏濛江镇江中石塔小辑

    题记:濛江江中石塔,是指独立在濛江镇浔江河段江中的跨江电缆电缆塔.其坐落在新城村对出,独悬在江中,塔基建在礁石黄石滩头(即黄石堠)上,是国内单点跨度最大的跨江电缆的支点塔.同类型的跨江电缆支点塔在国内 ...

  • 李绛明丨《濛江镇》(组诗)

    作者简介 李绛明,笔名秋思,汉族,1962年生,中国青年诗人协会会员,广西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藤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有作品在<诗中国杂志>.<雅剑诗刊>.<西江月> ...

  • 朱强鸿丨咏濛江旧八景绝句八首

    朱强鸿,1964年出生于藤县濛江镇,80年代初参军,退伍后在藤县县直某单位工作,2000年下海成为自由职业人,现居住深圳.早期喜欢书法篆刻,近年对诗词有着墨.本期将其2018年家乡八景绝句八首刊发,可 ...

  • 廖金胜丨藤县濛江民间体育之“抨黄牛屎窟”

    作者简介 廖金胜,1952年生.藤县濛江人.曾任藤县文体局副主任科员.县第六.第八届政协委员.武术国家一级裁判,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国际级舞龙舞狮教练,裁判员. 藤县濛江民间体育之"抨黄牛 ...

  • 李绛明丨濛江凤岭(组诗)

    作者简介 李绛明,笔名秋思,汉族,1962年生,中国青年诗人协会会员,广西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藤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有作品在<诗中国杂志>.<雅剑诗刊>.<西江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