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荣丨戏说平水韵之“十三元”
作者简介
何海荣,笔名孤棹摇风,海歌。1974年生,广西藤县人。现任晨鸡国学社社长、藤县濛江诗社副社长、藤县浔江诗社副社长,烟雨楼诗社副社长。《浔风》副总编,作品散见于网络及各地报刊书章。有诗词集《心茗集》一卷。编著有地方风物志《濛江史话》、方言志《土音雅字》各一卷。
戏说平水韵之“十三元”
何海荣
写诗词的人往往会困于《平水韵》的十三元韵部的使用,同一韵部的字,按现代汉语读音,有的韵母既不相同,也不相近。用现代汉语读音读平水韵“十三元”中的韵字,明显分为两组,一组韵母是an(学者们将它们称为“言番组”),另一组韵母是 en(学者们将它们称为“盆魂组”),这两组都是鼻化韵,区别在元音上前者是a,后者是ê。一个韵部出现了混杂这现象是不是现在才有有的呢?不,这现象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据说清代诗人高心夔考试两次遇到“十三元”,都因为出韵落第,而被同时落选的王闿运幸灾乐祸,送过他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可见此韵部之磨人。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地方试卷上干脆标出韵字,以免考生写诗时出韵。
为了解决这种音韵上的巨大差异,清代的《词林正韵》把十三元分成上下二个部分,把韵母为an的“言番组”字和十四寒、十五删、一先划在第七部,将韵母为en的“盆魂组”字和十一真、十二文划在第六部。即:
上半:
言 园 源 喧 原 轩 翻 繁 元 垣 猿 烦 暄 冤 辕 藩 樊 幡 蕃 援 [引也]萱 鶱 谖 轓 掀 璠 燔 諠 番 鼋 鸳 反 [平反]蘩 湲 鹓 鞬 沅 宛 袁 媛 蹯 墦 膰 矾 爰 籓 袢 眢 蚖 洹 怨 蜿 嫄 晅 攑 犍 薠 暖 [柔貌]阮 [五原]芫 煊 蠜 笲 騵 拚 [与翻同]喛 槾 [更多…]
下半:
门 存 昏 村 魂 尊 根 孙 痕 恩 论 温 樽 坤 吞 奔 盆 浑 阍 昆 暾 藩 屯 豚 崙 扪 蹲 飧 荪 敦 墩 髡 鲲 婚 仑 裈 琨 喷 埙 鹍 跟 惇 垠 黁 贲 惛 燉 沄 抡 臀 芚 璊 狲 啍 缊 囤 湓 辒 焞 饨 拫 亹 嶟 们 瘟 鲀 蜳 穈 虋 棔 弴 鼲 軘 纯 [纯束]焜 吨 蕴 炖 混 蜫 馄 憣 噋 搎 縕 殙 [更多…
既然发音存差异,为什么平水韵还将其划为一个韵部呢?
这要从我国古代的韵书说起。学界认为,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晋时期的《声类》和《韵集》,而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则是隋朝陆法言于公元601年编成的《切韵》。《切韵》分193韵,唐初被定为官韵,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继《切韵》之后,唐代王仁煦编《刊谬补缺切韵》,分195韵;唐代孙愐编《唐韵》,分195韵,是《切韵》的增修本;北宋陈彭年、丘雍等编《广韵》,分206韵。《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根据《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也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
由于韵部太多,用韵上容易出差,于是金朝韩道昭编的《五音集韵》,首开并韵先例,合并《广韵》、《集韵》的206韵为160韵。后来金代王文郁编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金代张天赐编的《草书韵会》,又将韵部进一步归并为106韵。最后南宋刘渊编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简称《新刊韵》或《平水韵》),分107韵。平水韵从此取得诗歌用韵的正统地位,垄断诗坛七百多年,影响延续至今天。
《平水韵》只是将《广韵》按照通韵的惯例进行了合并,“十三元”就是由《广韵》三个韵部合并而成的,分别是:元韵、魂韵、痕韵。《广韵》三个韵部中各韵包括的字,元韵一组全是韵母an(按现代音),魂韵、痕韵一组全是韵母en(按现代音),两组是分得清清楚楚的。但为何还要统一归并进十三元呢?
笔者大胆的地设想,也许是这样的情况:
一、《平水韵》在归并《广韵》时,由于《广韵》存在着大量的南方土话(如客家话的“痕”字,发的就是“言番组”音),而编制平水韵的作者是北方人,当时发音上鄂部靠前而音高,由于这三组字都属后元音,在摄韵时,容易有协音的现象。
二、有部分文字进行了合并使用,但保持了字的音调;有部分文字是多音字。
1、如园与園本来就是分开的两个字,音也不一样,后来多用后者。当两字混为一谈时,并韵就顺理成章了。
园:《唐韻》五丸切;《集韻》、《正韻》五官切,音岏。 (寒韻)
園:《唐韻》羽元切;《集韻》于元切,音袁。 (元韻)
反切中以某袁切的韵字:园 源 喧 原 翻 繁 元 垣 猿 烦 暄 冤 辕 藩 樊 幡 蕃 援进入十三元是顺理成章的事。
2、如繁字是多音字,在《广韵》中除了附袁切外,还有薄官切音盘。 (寒韻)
因此先天就可以看出十三元与十四寒紧密联系,所以词林正韵把韵母为an的“言番组”字和十四寒、十五删、一先划在第七部。
三、《广韵》中存在着大量的南方土音(吴越,楚,粤),在南宋偏安临安后,统治的层底都是南方人,南迁的中原人在与大量的南方人的融合中,口音上自然跟着有所改变。这种融合导致了部分的中原音在南方方言发生了裂变。
汉语的读音在中古有一个特点,就是音节前部既有 i 又有 u ,而且 i 与 u 相连。拿“袁”这个字为例来说,如果要构拟它中古的读音,就是 Yiuan。i 和 u 都是 iuan 这个音节的介音(韵头)。相连的 i、u 在音节前部的字,后来在各方言发生了以下变化:
① i 和 u 融合成 u。原来的 iuan 就变uan。继而韵腹 a受韵头 u的影响而脱落,变成今天的un。例如:袁的读音在南方方言中就由Yiuan变成了Yun,同理同音的园 源 喧 原 元 垣 猿 暄 冤 辕在南方方言中就跟着发生了变化。
② 有个别字脱落了 u 留下了 i 。如:言字在在粤语中,于是原来的Yiuan 就变成了Yian,继而韵腹 a脱落,再变成Yin,又如轩字在粤语中,于是原来的Xiuan 就变成了Xian,继而韵腹 a脱落,再变成Xin,当声母发生变音时就变了hin。
四、“盆魂组”的读音一部分保留下来了虽然有分化,但是差别不大。
反切中十三元韵部的某尊切的字和某昆切的字:门 存 村 尊 孙 论 温 樽 坤 吞 奔 盆屯等都是由原来的中古汉语读音iuen,演变成uen后、再分化成un、en。都是一家人分出来的,列为一类合理合理呢。
而园 源 喧 原 元 垣 猿 暄 冤 辕在南方方言都是un,un、en两韵母又同出iuen,这样《广韵》元韵、魂韵、痕韵音近归同一韵听起来没毛病啊!
国家的统治范围在南方,在南方人的地头,在这么多南方诗词大家面前,你丫一个从金国逃亡过来的小官敢说《广韵》的元韵、魂韵、痕韵不同韵,可以想象得到平水韵的编制者不知在夜风中棱乱了几晚,最终是长叹一声:“都收在一块,并入十三元,搁置争议,让后人解决吧。”
本公众号往期作品选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江水月
微信号:xjs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