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早做题”是坏的学习模式
我写本文,并无意反对学生适当做题练习所学知识。学习理科尤其需要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有机化学教授韦德有言:学有机化学不做题,犹如不带伞包去跳伞一样可怕。
本文只是想阐明如下道理:
一,不能用做题替代正常的阅读、思考、理解知识本质及其来龙去脉。
把应该用于反复阅读、深入思考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做题上,本末倒置。
二,有些题目,在知识水平未到的情况下,硬要去做,
会损害此题应有的价值,浪费了学习资源。
做题本身不是学习,阅读、思考才是。做题有可能引发思考,但毕竟题目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只是点状的,难以连贯、全面。
几年前跟一位担任学校领导的老友聊天。他谈到,当下很多青年老师不怎么善于讲课、也不善于组织学生读书讨论,总喜欢让学生做题,以习题训练替代基本的课堂教学过程。
结果班级学生两极分化迅速而严重——
自学能力强、悟性高的孩子还可以跟得上课程进度。基础薄弱、自觉性差点的孩子,由于基本内容理解不透,知识都是生吞活剥的“夹生”状态,练多少题都徒劳无益。
就这样慢慢造就了不少弱科,到高三都很难弥补。
教学改革,从教转向学,我们主张“少讲多做”,可不是说要我们不讲课啊!
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内容,当然要让他们独立阅读、思考。
可是毕竟还有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弄透彻的东西、希望进一步了解的学科内容不是吗?这时就需要老师上场了。
把做题当做学习,把教学搞成训练,歪曲了学生主体性的内涵。
老师不要替代学生读教科书,不要替代学生总结规律。但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要启发他们独立思考、总结规律。
把那些用于做练习题的时间,用来组织学生读书吧!
教科书读完了,还可以找些学科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读一读,引导他们往宽处、往深处再想一想,有何不可?
如果老师只负责解释教科书、解答习题,那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何在?
为什么我一直不主张多做题?
第一,好题的量是有限的,好题都做完了,就只好接着去做差的题目。
须知,那些质量差题目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因为它本身含有科学性错误,会无形中给学生灌输错误认识。
举一例,
1993年,参观横滨国立大学酸雨实验室时,我看到检测酸雨试样的仪器画出的“pH-时间”曲线是上升的,就问人家“酸雨的pH不是随时间延长而减小(酸性增强)吗?”
此质疑就是源自当初看的一道国内不靠谱的竞赛题。
酸雨专家给我解释道,酸雨中含有硝酸和硫酸,其中硝酸会挥发,因此pH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没有见过降低的,酸雨中并不存在你想象中的亚硫酸。
第二,今天你做的这道题目,在正规的考试中不可能原题再现。
你做这道题的目的,是训练提升你的思维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同一道题目,是不需要做第二遍的。
而好的题目并不多。所以不必着急超前解答知识方面准备不足的题目。
这样的题目,如果你超前去做,根本就不可能做出来,于是去问别人、去看答案,似是而非地“明白”了,其实不见得真会了。
将来你再碰到它时,你就不会认真思考了,因为你的大脑会直奔答案而去。
我常跟学生讲,题目可以做不出来,但不能不思考。
题目经过认真思考,解答出来得100分;
经过认真思考,解答不出来,得99分。
但若是没有反复阅读2遍以上、没有经过深入思考(正向、逆向、两头向中间凑等策略)就向同学、向老师伸手,哪怕只是听到周边同学一两个关键词的“提示”,于是你“恍然大悟”做出来了,也是0分,甚至是负分。
为什么说是负分呢?因为你把一个很好的训练思维的机会白白舍弃了。
那些感觉到题目无边无沿、做不过来的人,是因为根基不牢的缘故。学科基本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靠做题这种碎片化地去“积累”,太难啦!
遗憾的是,目前在很多地方,这种学习方式已经非常普遍存在。
话说回来,为什么一些年轻老师不讲课,代之以让学生做题、做题呢?
这跟各级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有关。
他们对老师这群知识分子不够信任,所以要定期考评。
考评也好,你倒是把考评的周期拉长一点啊!比如三年一轮次,高考定胜负。
他不。因为管理者内心焦虑,恨不得每天、每时盯着老师,每周考试一次,拉出分数来比比,把同层次的班级、老师们“点评”一番。
点评得是否合理,那就是另一说了。
因为这样短视、短程的“过程评价”的存在,使得一些年轻老师意识到,让学生直接上手做题,是比较快捷的“提分”策略。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
好比我们炖一块肉,若是焖在锅里连续炖1小时,肉就可以炖好。而你沉不住气,每过10分钟就要捞出来看看熟了没有,结果如何呢?
呵呵。
说明:本文得到作者授权,致谢!
王老师的“大单元五环节主体性学习模式”
王老师给科学学科教师的10条建议
1 .理解课程标准,从研究和使用高考试题入手,是我一直以来给广大青年教师的建议。
如果说,课程标准内的条文是课程内容的“骨骼”,那么教科书、高考试题等,就是课程内容的“筋肉”。
2 .作为理科教师的科学素养,首先表现在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上。
能够以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深奥知识的教师,才堪称真正的教师,也才能真正使学生佩服,进而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3 .坚持读本学科最前沿的报道,能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去教,你的教学才算是有活力的。
4 .使学生感觉到我的教学是有用的,我所讲的东西都是离他们很近的,这才是能让学生对化学真正感兴趣的方法,也是化学教师“抓住”学生的“妙招”。
5.你对待自己专业的态度,其实就是你的人生态度,这将必然感染你的学生。
我们作为化学学科教师,必须认真关注、努力践行学科教育原则,把学科教学做成学科教育,把学科教育做成人生教育。
6 .教学,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教学过程要据此去设计;教学设计,除了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也要探寻他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7 .中学理科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跟孩子交流我们自己对学科知识的看法,交流问题解决的思路,让孩子有所参照、受到启发。
即使我们自己的看法有时并不正确,或者我们还没有得到问题的根本结论也没有关系。
8 .看似距离“考点”比较远的东西,其实于学科认识的形成至关重要,它们才是化学教育的高阶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地之处。
9 .作为科学学科老师,需要有质疑精神和从原点出发思考本学科问题的意识。
只是努力去解释教科书,只按照“前人怎么说的”去讲解课程内容,那么教育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的学生永远也不可能形成科学精神,不会具有探究意识。
10 .这是一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跟人的体格天生不同的道理一样,人的智力基础也是天生不同的。
如果你不承认这一点,你就无从对学生进行具体、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