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卡的最新消息
绘制唐卡还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上师还要通过观修祈请神灵——智慧之神文殊菩萨进入画师的躯体后才能开始绘制。对画师的衣食住行也严格要求,绘制唐卡前七天,不准房事,不吃荤腥,早上起笔之前要祷告,晚上收笔之后还要念三遍画师谒文。
唐卡集中出现在乾隆朝时期,因为这个时期藏传佛教文化在宫廷迅猛发展。乾隆初期,宫廷唐卡的制作并不普遍,宫中的文字材料也很少,藏传佛教在宫中的传播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普及,宫廷唐卡制作也处于萌芽期。
唐卡(Thang-ga)是藏语音译,也叫唐嘎、唐喀,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也称做“布画”,是集聚藏民族特色的一个画种,兼具多种功能,被广泛用于寺院悬挂、密修观想、佛事活动、百姓婚丧嫁娶等。它的宗教功能大于艺术功能,在藏传佛教文化圈中历史长、影响广、生命力强大。画在唐卡上的佛、菩萨,作为移动的宗教圣物,代替了寺庙中的塑像和墙上的壁画,成为藏民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崇拜物。当藏民在辽阔而荒凉的高地上逐水草而居时,只要把裹成一卷的唐卡系挂在帐篷里祈祷、礼拜,就能有一种精神寄托。
在藏族历史上,藏文化艺术的发展始终以寺院为中 心。唐卡画师绝大多数都是寺庙中的僧人,他们从小出家,跟随师父一边学习佛经、一边学习唐卡绘制。
藏族唐卡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近年来,随着艺术品拍卖市日益火爆,明清唐卡在拍卖市场上也是屡创天价,个别拍卖公司甚至推出了唐卡拍卖专场。来自雅昌艺术网的数据显示,明清唐卡差不多在2000年的时候才开始出现在国内的拍卖市场,当时的拍卖成 交价一般就在1万元附近,不过随着唐卡收藏市场迅速升温,其拍卖价格就出现了加速上涨,到2005年时唐卡的最 高拍卖价格就突破了百元大关。当2006年唐卡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之后,明清唐卡的价格就突破了千万元大关。像在 2008年北京古天一拍卖公司的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正德“药师佛像图”唐卡就以1540万元的天价创下唐卡拍卖纪录。不到10年,唐卡的最 高拍卖价格就上涨了1000多倍。
老唐卡和新唐卡的不同,首先还是老唐卡的布,300年前的布和现在不太一样了,老唐卡的布更细腻,现在反而没有了。然后我们就说到老唐卡的颜料,以前的颜料里面有珊瑚,这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现在的颜料中珊瑚就比较少了,因为颜料技术进步了以后很多都不是天然矿物质原料了。还有我们老唐卡中的“祖母绿”这个颜色,现在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