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池诗社】撩起远古文明的神祕面纱 | 宋康年
2021.4.8 · 周四
伴您行
雷池诗社
远古时代,浩浩长江从青藏髙原发源,一路奔腾而下,流至皖江地区,一下子舒缓开来,形成了数百里的滩洼和湿地,位于沿着长江北岸的望江县黄家堰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就是这样形成的。在这片得天独厚的沃土上,生息和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黄家堰先民们,他们以自已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极其灿烂而辉煌的远古文明。
那是1985年的一个秋天,黄家堰村民们在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地下埋藏有许多陶片、残石器和玉片等文物,大家都感到十分惊奇, 争相猜测,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亊。当时县里正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当普查工作队一进村听说这一消息,实地勘察后,便立即告诉村民这是一处5000多年前古人类生活的文化遗址,并向村民宣传“文物保护法” ,将村民挖出的文物依法进行收缴,同时一方面建议当地有关部门对遗址加強保护;另一方面及时上報县文物主管部门。县文物管理所及时转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引起了髙度重视。从此这座在地下黙黙埋藏了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遗址,嘎然横空而出。从1997年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配合县文物管理所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工作,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次就出土玉器400多件文物,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其中绝大部分是精美的玉饰器,更是轰动一时。其质地之优,制作之精,数量之多,这在长江流域是罕见的。从而为长江中下游之交的皖西南地区的玊器文化撩起了神密面纱,填补了长江中下游之交的皖西南地区原始玉器的空白,其意义深远,不言而喻。
黄家堰遗址,位于今安徽望江县长岭镇黄家堰村境内,面积约六万多平方米。先后经过两次发掘,仅出土的玉饰器约计数百件之多, 其数量之多, 质地之精, 制作之美, 令人惊叹。可谓是近年来长江中下游之交地区所罕見。众所周知, 玉器为” 石之美者”, 即石器文化的最高峰,它体现了石器时代的权力、伦理、审美、宗教和宇宙观,它不仅是一种器物文明,也是一种上层建筑,一种精神文明的体现。历史资料生动证明,崇尚玉器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黄家堰遗址出土如此众多的玉饰器,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
笔者在这里仅就黄家堰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的玊璜、玉玦、玉环等玉铈器的渊源和用途以及为何出土这么之多等问题,略谈一点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现将该遗址出土玉饰器中挑选部份玊璜、玉玦、玉环作一筒介:
玉璜六件,分三式。
一式,二件,玉呈乳白色,质地纯洁,呈月牙形,通体呈扁园柱状,光泽温和、圆润,两端各有一小钻孔,磨制精细,美观异常。(图一)
二式,二件,玉呈灰白色,质地较疏松,呈凹状形,宽缘,通体呈扁平状, 少光泽,较灰喑,两端各有一小钻孔。(图二)
三式,二件,玉呈青灰色,质地坚硬,通体短小,粗壮,呈园柱状,较暗淡,两端各有一小钻孔,但孔经较大。(图三)
玉玦,三件,分二式。
一式,一件,玉呈淡绿色,圆缾形,中间有孔,边缘有一道缺口,质地纯洁,琢磨精细,光湇园润。(图四)
二式,二件,玉呈灰白色,近似玉环形,通体圆拄状,只是边缘有一道缺口,质地较硬,琢磨精细,圆润柔和,光泽较差。(图五)
玉杯,三件,分二式。
一式,一件,玉呈乳白色,手镯形,通体扁平,中间圆孔较大,制作精湛,质地纯净,光滑,圆润,晶莹剔透,富有“羊脂玉” 之美感。 (图六)
二式,二件,玉呈灰白色,圆形,手鐲形,通体呈方扁状,中间大圆孔,质地欠温润,较脆弱,成色暗淡。(图七)
从上这些玉饰器,无论是从玉璜,玉玦或是玉环等形制看,它们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半圆形或圆形的取向规律,因此,笔者初步分析推断,尽管原始人们谈不上有什么文化素质,但我想他们对于宇宙间的一切物象应该还是有所感觉的,因为这是人的本能。特别是像天上的红日和月亮,几乎是天天都見着,而且与他们的生产, 生话的关係十分密切,因而在制作玉器过程中便自然潜移默化地仿効这些物象,如玉璜的形制是否是看到夜空上的月牙出现?玊玦、玉环是否是看到晴空中的一轮红日而引发的?也未可知。因为客观实物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主观世界里来, 而主观世界又一定要反过来指导客观世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旳唯物辯证法观点,也是认识问题的最基本原理,这是其一。其次从各地许多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的发掘出土情况看,像这些玉璜、玉玦、玉环等玉饰器,大多出现于人骨的胸前或耳边以及手臂旁,而且这些位置都是较为重要的部位,一方面说明古人的爱美情趣,有着崇尚玉饰的习俗。这一点在黄家堰先民们的审美意识中表现更为突出。同时,另一方面也说明黄家堰先民们对日和月的崇尚,是至高无上的,几乎成为一种原始宗教信仰。这里也就充分证实人们的宇宙观的形成,已是由来已久。
总之,黄家堰遗址出土的大量玉饰器,是极其丰富而有价值的器物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座文化宝厍,它畄存在黄家堰,是我们的先民对望江人民的特别垂爱和眷顧。因此,当我们撩起这层远古文明的神祕面纱,就会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黄家堰遗址的精美绝伦的玉饰文化和精神文明,以及就会不难理解黄家堰先民们是怎样用自已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智慧所创造的发达的科技水平,精良的制作技巧和高品位的审美理念。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在这块沃土上的望江人的后代,怎能不为之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注: 该文原载2009,9,16 <福建石狮日报>和2010.3<中国文物报>
宋康年(1925--),望江县城内人,笔名白菲、抚云、雷子,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原县博物馆、县文物管理所长,第二届县政协委员,县钱币学会顾问,县收藏协会秘书长、安庆市考古学会理事、安庆市收藏协会学术顾问、安庆市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庆市玉器研究会专家组顾问,安徽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省楹联学会、省钱币学会、省考古学会、中国钱币学会、中囯考古学会会员。曾受聘北京宝鼎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鉴定组顾问、受聘为《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陕西金融钱币研究》特约撰稿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委员会专家组顾问等。2005年7月8日受安徽省文物局通报表彰为安徽省文物科研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一等奨,并颁发荣誉证书及奨金4000元。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家文物局颁发从事文博工作三十年以上的荣誉纪念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