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预测】地球的历史,地质年代名称的由来,为什么说地质年代今年必考?!

学习最有用的地理大约46亿年前,我诞生了。在往期《地球的历史》系列文章里大家知道了在我的漫长演化历史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地质学上,为了研究我的地质历史,从我诞生直到现代划分了一系列的时间单位,以便于进行对我和生物演化的表述,这就是地质年代。例如,大家都知道“侏罗纪”时期恐龙是地球上的主宰;地球上的生命大爆发出现在“寒武纪”;人类生活在“新生代”,而“第四纪”的冰期却给人类的生存发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但是这些名称的来源是什么,你,知道吗?

地质年代的名称地质年代单位从大到小分别是宙(Eon)、代(Era)、纪(Period)、世(Epoch)、期(Age)和亚期(Subage)。其中,最高一级地质年代单位是“宙”(Eon),整个地球演化历史从老至新可以分为:隐生宙Cryptozoic Eon因为时代太过久远,加上生物极为微小柔软所以鲜有留下可见的化石,生命迹象如同隐藏了一般,故称为“隐生宙”,也被称为前寒武纪。1977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在开普敦第四次会议上,将前寒武纪分为太古宙和元古宙,其界线放在25亿年前。因此,隐生宙这个地质年代单位,已逐渐弃而不用,被分成了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这三个时间段。冥古宙:距今46-40亿年,具有开天辟地之意,是地球发展的初期阶段。太古宙:距今40-25亿年,已有大量岩石记录的最古老的地质年代,这一时期的生物仅有极原始的菌藻类。元古宙:距今25-5.41亿年,这是一个重要的成矿期,这一时期的岩石记录已十分普遍。这一时期的生物主要为各种原始的菌藻类,还有少量海绵动物、水母及蠕虫等。显生宙Phanerozoic Eon指“看得见生物的年代”,距今大约5.4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加速发展,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等生物,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骼结构,故称显生宙。大量动植物化石的发现让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地球演化历史了解得更加清楚和细致,可细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Palaeozoic Era)意为“古老生物”时代,它标志着生物已经开始大量发育,主要为原始海生无脊椎动物,原始的鱼类、两栖类,蕨类等孢子植物。分为以下六个纪:寒武纪:距今5.41亿-4.854亿年,“寒武”是英国威尔士地区寒武山的名称,这里首先建立了该地质时代的地层。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地球大陆特征完全不同于今天,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

寒武纪的动物化石——三叶虫化石奥陶纪:距今4.854-4.438亿年,地质学家最早在威尔士研究了该时代的地层,“奥陶”为威尔士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被用作命名该地质时代的地层。志留纪:距今4.438-4.192亿年,最早研究该时代的地层出露于威尔士边境,这里生活过一个叫“志留”的不列颠部族,因此被命名。泥盆纪:距今4.192-3.589亿年,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最早研究该时代的地层出露于英格兰的泥盆郡,因此被命名。石炭纪:距今3.589-2.989亿年,因为该时代地层中富含煤层,是地质史上一个主要的造煤时代,因此被地质学家命名为石炭纪。二叠纪:距今2.989-2.522亿年,最早研究的该时代地层出露于乌拉尔山西坡彼尔姆城,按音译应为彼尔姆纪,但因该地层具有明显的二分性,故意译为二叠纪。中生代(Mesozoic Era)意为“中期生物”的时代,以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类和裸子植物的繁盛为特征。分为以下三个纪:三叠纪:距今2.522-2.013亿年,该纪地层在德国南部研究最早,岩层具有明显的三分性。侏罗纪:距今2.013-1.45亿年,这一时代地层首先发现于在法国和瑞士交界的侏罗山脉,因此而得名。侏罗纪前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因为经历大灭绝,所以各种动植物都非常稀少(属于休养生息的阶段),但其中恐龙总目一枝独秀,伺机称霸陆地。侏罗纪中晚期以后,恐龙成为地球上最繁荣昌盛的优势物种,此后统治地球1亿余年,直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

巨型山东龙,展于山东省地质博物馆白垩纪:距今1.45亿年-6600万年,在英吉利海峡北岸,这一时代的地层中产有白色细粒的碳酸钙,拉丁文称之为Creta,意为白垩,因此而得名。新生代(Cenozoic)意为“近代生物”的时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非常繁盛。分为以下三个纪:古近纪:距今6600-2303万年,是原来的第三纪前半期,原来的中文名称为早第三纪,后意译古近纪。新近纪:距今2303-258万年,是原来的第三纪后半期,原来的中文名称为晚第三纪,后意译新近纪。第四纪:距今258万年到至今,这个名称最早是意大利地质学家乔万尼·阿尔杜伊诺(Giovanni Arduino)于1759年研究波河河谷沉积情况时提出的。1829年,法国地质学家儒勒·迪斯努瓦耶(Jules Desnoyers)引用了这个定义。他在研究塞纳河低地的沉积层时发现了一层比新近纪更新的岩层。这个岩层一直延伸到地表。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

按适用范围分有:国际性地质年代表和地方性地质年代表。国际性地质年代表是将地球上的各种地质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系统地时代编排后列出的反映地质历史的时间表。在国际性地质年代表的基础上,根据某区域的地质特点,将该区域中发生的各种地质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编排出来的地质历史时间表,称为地方性地质年代表.按时代顺序编排的依据分有:生物地层年代表、同位素年龄年代表及地磁性年代表。生物地层及同位素年龄地质年代表是根据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将世界各地的地层进行系统划分和对比后,按一定的时代单位编排,并将各时代的地层分别作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而建立起来的。地质年代所使用的时代单位和地层单位如下:地质年代表自19世纪以来,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进行了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工作,并按时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列制成表。早先进行这样的工作,只是根据生物地层学的方法,进行相对地质年代的划分,相对地质年代反映了地球历史发展的顺序、过程和阶段,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的发展阶段。自从同位素年龄测定取得进展以后,对于地质年代的划分起了很重要作用。因为相对地质年代只能表明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阶段,而不能指出确切的时间,从而无法确立地质时代无机界和生物界的演化速度。但有了同位素年龄资料,这个问题便解决了。并且,在古老岩层中由于缺少或少有生物化石,对于这样的地层和地质年代的划分经常遇到很大困难,而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则大大推动了古老地层的划分工作。但是,应该指出,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地质年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却不能彼此代替,因为地质年代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时间计算,而更重要的是地球历史的自然分期,力求表明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同位素地质年龄有助于使这一工作达到日益完善的地步。我们把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相应同位素年代值的表,称为地质年表,或称地质年代表、地质时代表。1913年英国地质学家A.霍姆斯提出第一个定量的(即带有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地质年表,以后又陆续出现不同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提出的地质年表。目前比较通用的地质年表古生代前寒武代:600—564寒武系前期:564—535中期:535—515后期:515—500奥陶系500—436老留系436—409泥盆系前期:409—389中期:389—378后期:378—360石炭系前期:360—335后期:335—284二叠系284—250中生代三叠系前期:242—237中期:237—229后期:229—208侏罗系前期—中期:208—159后期:159—140白垩系前期:140—94后期:94—64新生代第三系古第三系萌新期:64—53.5初新期:53.5—37渐新期:37—24新第三系中新期前期:24—15中期:15—10后期:10—5新新期:5—1.7第四系更新期或(全新期或冲积期及现代)此地质年表为一简表,按照生物演化阶段及地层形成的时代顺序,表中列出宙、代和纪,即地质时代从古至今共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其中元古宙又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元古代的晚期,划分出一个震旦纪,目前只适用于中国;古生代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除去震旦纪、二叠纪、白垩纪等是二分外,其余均按三分法,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至于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如古新世、始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所有与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系,早、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下、中、上寒武统…,凡此本表也都从略。各个地质时代单位都标有英文字母代号,宙(宇)的符号采用两个大写字母,如太古宙(宇)的代号为AR;代(界)的代号也是两个字母,但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古生代(界)的代号为Pt;纪(系)的代号都是采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奥陶纪为O,志留纪为S,等等,这些代号都是各自英文名称的缩写。地质年表的各有关地质时代都列出“距今年龄值”,表的右侧列出与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演化阶段。宙代纪世代号距今大约年代(百万年)主要生物进化动物植物显生宙新生代Kz第四纪全新世Q—  1   ——  2.5  ——  5   ——  24  ——  37  ——  58  ——  65  —— 137  —— 203  —— 251  —— 295  —— 355  —— 408  —— 435  —— 495  —— 540  —— 650  —— 1000 —— 1800 —— 2500 —— 2800 —— 3200 —— 3600 —4600人类出现现代植物时代更新世新近纪上新世N哺乳动物时代古猿出现灵长类出现被子植物时代草原面积扩大被子植物繁殖中新世古近纪渐新世E始新世古新世中生代Mz白垩纪K爬行动物时代鸟类出现恐龙繁殖恐龙、哺乳类出现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殖侏罗纪J三叠纪T古生代Pz二叠纪P两栖动物时代爬行类出现两栖类繁殖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出现大规模森林出现小型森林出现陆生维管植物石炭纪C泥盆纪D鱼类时代陆生无脊椎动物发展和两栖类出现志留纪S奥陶纪O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带壳动物爆发寒武纪元古宙新元古震旦纪Z软躯体动物爆发Pt低等无脊椎动物出现高级藻类出现海生藻类出现中元古古元古太古宙新太古Ar原核生物(细菌、蓝藻)出现(原始生命蛋白质出现)中太古古太古始太古

专题训练考点1: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考点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考点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点1: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2021·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月考)“海底黑烟囱”指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像“烟囱”形状一样堆积而成。下图为海底黑烟囱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1~2 题。1.形成海底黑烟囱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A.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B.变质作用和火山活动C.岩浆活动和外力作用D.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2.根据海底黑烟囱的形成原理,可推测海底黑烟囱主要分布在(  )①大洋内部 ②大洋边缘 ③板块生长边界附近 ④板块消亡边界附近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021·南京高三检测)断层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大类。图甲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乙为美国西海岸被湖泊所占据的圣安地列斯断层。读图,完成3~4题。

3.图甲中(  )A.岩层的形成顺序是③②①④       B.⑤可能是玄武岩C.河流出现在①形成之前              D.T1、T2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抬升4.圣安地列斯断层(  )A.类似于图甲中c断层B.其西侧为断块山C.湖泊可能有泉水出露补给D.标志着美洲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向北运动(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5~6 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考点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2020·高考全国卷Ⅱ)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2019·高考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3~5 题。3.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4.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5.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2021·太原模拟)下图为新月形移动沙丘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沙丘所在区域盛行风的风向为(  )A.西北风   B.南风    C.东南风         D.北风7.图中各区域的地质作用主要为(  )A.甲—堆积   B.乙—侵蚀   C.丙—侵蚀    D.丁—堆积8.下图中,表示甲到丁的剖面示意图的是(  )

(2021·沈阳模拟)河床指河谷中被水流淹没的部分。河床横向变形指河床沿着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发生的形状变化,如河湾的发展和航道的兴衰等。下图示意我国一河流中游某河段河床横断面的变化,该河平均水位在25米左右。据此完成 9~11题。9.自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该段河床(  )A.逐步南移    B.不断加深    C.逐渐变宽     D.不停抬升10.若该横断面处为河湾,该段河流流向为(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北向南      D.无法判定11.若该河段所处地区地势平坦,可推知(  )A.该处地壳不断抬升        B.河漫滩逐步扩大C.流水侵蚀逐渐增强        D.沉积物越来越细考点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高考上海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2021·河北定州中学模拟)图1是某同学去广西旅游时绘制的地貌素描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沉积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①②③④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回答2~3题。

2.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看,形成图示地貌的岩石最有可能是图2 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3.形成图示地貌的地质过程是(  )A.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B.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C.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地壳断裂—流水侵蚀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参考答案考点1: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A 2.A 解析: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此过程没有变质作用,故B错误。地壳运动使得岩石圈中的岩石出现裂隙;图中的地幔顶部附近温度达1 200 ℃,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上升,产生岩浆活动。所以形成海底黑烟囱的主要地质作用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故A正确。根据图中的位置分析,此过程没有外力作用的参与,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海底黑烟囱,故C、D错误。第2题,据图可以看出板块在向两边张裂,应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同时也可以看出位于大洋的内部。故A正确。3.D 4.C 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图中岩层的形成顺序是③②④①,A错误;⑤位于岩浆岩和沉积岩的接触部位,可能是变质岩,B错误;河流出现在①形成之后,C错误;T1、T2位于断层的上升岩块,它们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抬升,D正确。故选D。第4题,由材料可知,圣安地列斯断层位于美国西海岸,被湖泊所占据,读图可知,其类似于图甲中b断层,A错误;由材料可知,圣安地列斯断层位于美国西海岸,被湖泊所占据,故其西侧不可能出露地表形成断块山,B错误;承压水沿断层裂隙上涌形成泉水,成为湖泊水的补给来源,C正确;圣安地列斯断层属于板块内部的断裂带,它不能代表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间的相互运动关系,D错误。故选C。5.A 6.A 【解题流程】

考点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1.A 2.D【解题流程】

3.B 4.C 5.C 【解题流程】

6.C 7.B 8.D解析:第6题,沙丘所在地的盛行风的风向较为固定,沙丘的迎风坡一般都较缓,背风坡较陡。据此结合图示的指向标分析可知,该沙丘所在区域盛行风的风向为东南风,故选C。第7题,结合上题可知,形成该沙丘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图中的甲、乙位于东南风的迎风地带,以侵蚀作用为主;丙位于背风坡,以堆积作用为主;丁处于新月形沙丘的背风地带的翼部,处于向内涡流经过地带,以搬运、吹蚀作用为主。故选B。第8题,新月形沙丘是移动沙丘,A、B错误。甲到丁的剖面实际上是指从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地带到背风地带的剖面,该类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顶部最陡;盛行风挟带沙源遇到灌丛等阻碍物时会堆积,故沙源会在风力遇阻前缘最先堆积,符合此形成规律的剖面是D图,C错误,D正确。9.A 10.D 11.B解析:第9题,由材料“该河平均水位在25米左右”可知,图中高程25米以下的河流横断面为河床;比较图中三个阶段河床横断面最深处的变化可以判定,第一阶段到第二、三阶段期间,该段河床逐步向南移动,A正确;河床深度先变浅后变深,B、D错误;河床宽度后来变窄,C错误。故选A。第10题,若该横断面处为河湾,河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与流向无关,无法判定河流流向,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1题,若该河段所处地区地势平坦,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曲流不断发育,河漫滩逐步扩大,B正确。故选B。考点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A 【解题流程】

2.A 3.B 解析:第2题,广西的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的岩石为石灰岩,为沉积岩。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甲为沉积岩,乙为沉积物,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第3题,图示地貌是经过外力沉积,然后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随着地壳抬升,受到流水侵蚀作用所形成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