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女投江背后有哪些感人的故事?美术经典告诉你
1931年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
八位女战士在与日军交战中陷入绝境
最后集体投江,壮烈牺牲
1957年
为了纪念八女投江的壮烈事迹
画家王盛烈
创作了国画《八女投江》
1938年10月
为了对抗日军扫荡
东北抗日联军第四、五军进行转移
第五军一师在宿营时被特务发现
遭日军司令率日伪军部队袭击
为了保护大部队撤离
八位女战士与日军血战
被逼到乌斯浑河畔
面对绝境
她们手挽着手高唱《国际歌》
踏进冰冷刺骨的河水,集体殉国……
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只有23岁
最小的只有13岁
江水淹没了八位女战士年轻的生命
但她们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感天动地
1957年,画家王盛烈受邀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美术展览
创作一幅有关军事题材的作品
他立即把八女投江作为选题寄了出去
很快得到确认
王盛烈根据八女投江的壮举
创作出了《八女投江》
引起巨大轰动
在画作右侧五人中
占领制高点的女战士正是冷云
面对着追击的敌人
她毫不畏惧
同时还托着一个受伤的女战士
虽然作品中的礁石、山体、江水
占据了画面大部分比例
但人物依然是视线的中心
人物处于苍茫天地与山石之间
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画中人物分成两组
右边五人所形成的三角构图中
位于最顶端的冷云
与左边江水中最前方的女战士
以及画面最右边的女战士一起
又形成一个三角构图
凸显出画面人物结构的稳定感和崇高感
在单独人物的塑造上
王盛烈借鉴了西洋画法
人物线条厚重有力
有很强的雕塑感
但是画面的整体风格
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画的写意特质
更多精彩美术解析,听专家为您道来
↓↓↓
“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好像是边打边走……战斗到最后一刻,八位女战士头发都是凌乱的。在经过急促的战斗,为了掩护部队的撤退,她们才到了这样的绝境,所以这个时候只能跳江……前面的人在跳,后边的人在阻击敌人,这是画面在情节上的表达。”
——美术评论家尚辉
1982年,在八烈士殉难的乌斯浑河畔
当地人民修建了“八女投江”纪念碑
后又在此基础上修建了纪念馆
如今,乌斯浑河流域的牡丹江市
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战略支点
成为中国对俄沿边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
这里的人民将永远继承先烈精神
牢记历史使命
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