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在生产供应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造成堵管的原因及防止堵管的措施
造成堵管的原因:
(1)泵工的技术经验不足;
(2)泵送高度过高或距离过长;
(3)泵管布置不合理,弯头过多;
(4)气温过高,混凝土泵送过程中坍落度损失过快;
(5)施工停顿时间过长;
(6)混凝土泵机压力不足、排量与压力设置不合理;
(7)混凝土坍落度小;
(8)混凝土拌合物石子过多;
(9)混凝土和易性差,离析。
改善措施:
(1)选择技术经验丰富的泵工;
(2)针对泵送高度和距离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泵;
(3)充分调查施工现场情况,合理布置泵管;
(4)气温过高时,用湿麻袋覆盖泵管降温;
(5)合理调配车辆,保证供应,在停顿期间每隔10~20分钟打正反泵1~2次;
(6)泵送过程中合理设置排量与压力;
(7)合理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保证施工;
(8)根据原材料情况正确调整砂率,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
(9)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和易性,增加出厂检验的频率,杜绝不合格的混凝土出厂,发现有不合格的混凝土到达现场,不准浇筑到施工部位上。
(二)常见裂缝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裂缝是混凝土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又是混凝土中存在的非常复杂的问题。混凝土的裂缝有很多种类型,有的影响结构安全,有的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有的影响结构的使用功能,有的影响观感。
(1)塑性收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是一种在混凝土初凝后结构已经初步形成,失去了流动性,但强度极低,在这一时期如果失水(蒸发失水、模板或基层吸水)较多,产生较大的塑性收缩,混凝土没有能力抵抗收缩应力,从而开裂。当外界风速大、气温高、湿度低时较容易出现这种裂缝。
措施:A、加强早期保湿养护;B、浇筑前充分润湿模板或基层;C、控制好混凝土的凝结时间;D、振捣适度,不漏振不过振;E、发现裂缝及时处理,采用二次抹压或二次振捣,若已硬化,采用灌水泥浆,加水润湿,覆盖养护。
(2)温度裂缝:温度裂缝是指由于混凝土结构中的温度变化或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环境的温度变化、胶凝材料水化反应产生的)而产生的裂缝。温度裂缝在结构中较常见,有表面的,也有深入的和贯穿的。表面的裂缝走向无一定的规律性,纵横交错,这种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施工期。深入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结构或构件的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沿全长分段出现。这种裂缝一般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2~3个月。导致温度裂缝的关键因素是混凝土构件内部的温差过大。温度裂缝常产生于大体积混凝土。
措施:A、加强保温保湿养护;B、使用水化热小的水泥;C、科学的利用矿物掺合料;D、预置冷却水管。
(3)沉陷裂缝:沉陷裂缝是指由于不均匀沉陷而造成的裂缝。这种裂缝多为深入或贯穿裂缝。易产生在截面变化处。产生的原因主要有:A、结构或构件下的软土未作处理,地基软硬不均匀;B、模板刚度不足、支撑间距过大或底部支撑在软土上;C、过早的拆模或过早的在混凝土上进行操作;D、结构上的荷载悬殊过大,未作必要处理。
措施:A、对于软地基或不均匀地基,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进行妥善处理;B、模板及其支撑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底部支撑点必须坚实可靠;C、禁止过早拆模,必须保证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操作;D、结构荷载不均匀时,应从设计、施工方面采取调整措施。
(三)混凝土的使用时间要求
前面我们在介绍混凝土的性能时谈到混凝土加水拌和后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黏聚性和可塑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凝材料的水化反应不断进行,水化产物不断增加,形成凝聚结构,使新拌混凝土基本上失去流动性,此时混凝土开始凝结,我们称为初凝。水化反应继续进行,水化产物不断加固网状凝聚结构,使混凝土具有了力学强度,此时混凝土就达到了终凝。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是4~6小时。混凝土必须在还没有达到初凝前将其浇筑到施工部位上去,同时还需预留出1~2小时的施工时间。如果混凝土已经初凝就不能浇筑到施工部位上去,不然将引起很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