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气血双补名方,健脾养血安神调理失眠食欲不振!

脾在五行属土,在三焦中归于中焦,被称之为“气血生化之源”。因为其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大责任,是为后天之本。
人从出生之后的不断成长都需要机体提供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则是需要通过食物来获取的,而吃进身体里面的食物必须是要通过脾胃的转化之后才能成为机体所需的气血能量。
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思虑过重,思虑过重很容易造成心脾两虚。
为什么这么说呢?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压力和生存难题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对心脏和脾的损耗也越来越严重。
而脾则是一个多功能器官,它不仅掌管着造血、储血、滤血等功能,还有产生免疫反应的重要功能。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脾不统血,因为脾气虚弱导致不能正常统摄血液,血液循环不畅通。心主血脉,血液就是通过心脉的搏动运输到全身各处的。
血液想要在脉里面流畅通顺,必须要依靠心气的推动才能完成;而血液想要在脉中正常运行不溢出脉外,必须要依靠脾气的统摄才能完成。
现在就很明显了,心和脾这两个器官在血液的正常运行里面,分别起到了推动和约束的作用。脾气虚弱,机体需要的精微物质就不能正常的生化出来,那么气血的化生就会中断。
一旦气血生化的源头没有了,心脏就会得不到血液的滋养,相继的就会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心血不足的症状。思虑过重很容易伤到心神心血,随之脾气也会遭到损伤,腹胀、浑身乏力、食欲不振等脾气不足的症状也就发生了。
脾气虚弱,血液的统摄就会失去正常,从而发生血液无故流失的状况,比如说流鼻血、崩漏等;血液流失过多,久而久之也会损伤到心和气。
血液溢出脉外,就会在局部堆积形成淤血,淤血滞留在脉道不仅会对脉道产生损伤,最后也还是会影响到心脏。
想要调治心脾两虚,南宋年间著成的《济生方》中就有一剂著名的药方,名曰“济生肾气丸”,也就是现在常用的归脾丸的前身。
不过由于组方不够完整,到了明代又在原有方剂中增添了当归、远志这两味药材,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归脾丸。
归脾丸是由:党参、炙甘草、炒白术、茯苓、炙黄芪、当归、远志、炒酸枣仁、木香、大枣、龙眼肉组成。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
这个方子是通过四君子汤加上几味药材而成的,四君子汤我们之前也讲过,是一剂补气、益气健脾的方子。
而黄芪也是具有补气益中的作用的,因此会有人觉得归脾丸就是一剂补气方,但是在方剂学中,归脾丸不仅益气还补血。
在中医里面,气、血来源有二,一个是先天的精气,一个则是后天的精气。先天精气也就是父母的精气,后天精气来源于食物中包含的精微元素。
气推动血液的运行,血则作为气的载体,气血是互生的,气虚就会血少、血少就会气虚。
因此在调治心脾两虚是,往往都是气血同补,如果只是单纯的补血而不去考虑体内的气是否充足,那么最后也起不到彻底治愈的效果。
归脾丸方中的黄芪、党参补脾益气,气的运动变化功能旺盛,那么脏腑的功能活动也就比较旺盛,血液的化生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能够帮助党参和黄芪调治脾虚,滋养生化之源。酸枣仁、茯苓、远志调理血虚,镇静安神宽胸宁心。
当归、龙眼肉补心养血,木香疏畅气机运健脾气,让这个方剂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调理脾胃不和,来帮助脾胃的生化功能恢复正常。
通过上述诸药的认知,我们可以看到归脾丸在调补脾气的同时也起到了补养血液的作用。不过需要了解的是里面的补血药物,其实都是奔着心经去的。
刚开始我们也讲过,心脾两虚的主要原因就是思虑过重,对心血造成了一定的损耗。心血不足,就会出现心慌、健忘、失眠等问题。
想要养血,首先就要将这个问题处理掉,血液的耗损也就会减少,心神不宁的症状也会消失。
那么为什么这则方剂会被称为归脾丸呢?是因为它是调治脾不统血的一个主要方剂。
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病症,如长期便血、失眠多梦、四肢倦怠、腹胀便溏等,都包含在脾不统血里面。最后只需要将脾气与心血都补益,症状自然也就得到了缓解。
另外,归脾丸也有帮助机体收聚水液的功效。在中医看来,血液、津液等物质能够在身体里面运行通畅,可以说是通过气的推动来才做到的。
一旦气机虚弱,这些物质的运行就会变慢,更甚会偏离既定的轨道。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讲就好比小孩子常玩的遥控飞机,在飞出去之后也还是会在飞回来,那是因为飞机通过遥控手柄来操控的,因此不用担心不会回来。这个遥控手柄就相当于身体里面的气,固摄住血液、津液避免流失。
《饲鹤亭集方》中曾记载:“归脾丸,治思虑过重,劳伤心脾,怔忡健忘,惊悸、盗汗,食少不眠,或脾虚不能摄血等”。
因为这个方子较平和,对于现代很多症状都有较好的调治效果。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远离疾病,走向健康。
温馨提示:本文仅供参考,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的原则。个人病况有别,如有需要应先征求医生的意见,遵医嘱用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进行调理。
点击下方立即关注
经方典谈

千古名方汇聚一堂,中医文化传承先行者
2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