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楷学什么?绝不是学颜楷的横细竖粗,而是学他的粗鲁
有人说,楷书要想入展,就要写颜真卿。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有的甚至理解为颜楷敦厚,现在的评奖老师喜欢这样的风格呢!
欧阳询的楷书险劲,能在险绝上立住脚,它的遵法是严谨的。可以说不太能容得下丝毫的改动。所以写欧楷未免会固守其法,不能生变。照搬照套的临摹就像复印机,与艺术二字差得太远,所以难被评委看中。
颜真卿 麻姑先坛记局部
柳公权的楷书瘦劲,他的体势本就四平八稳,这一点但是与颜楷有点相同。不同的是柳楷用尽了骨力,算是集欧阳询、颜真卿之长,而又成一体。他取了颜楷的稳,加上欧楷的法度,形成了斩钉截铁的均衡瘦硬风格。就是这种法度森严致使柳楷同样不容易被打乱重组,也就很难写出风格。
颜楷有一个不同于他们俩的地方,就是笔法没有那么严谨,说白了就是不那么精致。因此南唐后主李煜说他:“得其筋而失于粗鲁”。粗鲁不是现在粗野鲁莽的意思,根据古汉语词语的用法,应该是:不精致,不拘于细节。
欧阳询 九成宫 局部
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学张旭,得王氏笔法真传。所以,中锋用笔,起笔含蓄,收笔护尾,深得王氏笔法筋骨之秘。颜真卿又是聪明的,他发现了自己性格形成的勇武浑厚。这种风格正好契合了魏碑的体势,干脆把他发扬光大。
可以说颜真卿是把王羲之的章程书的笔法同魏碑铭石书的笔法相结合,才有了特征鲜明的颜体楷书。米芾曾经说,因为唐明皇字体肥俗,才有徐浩投其所好也写成那样,从此,人们习惯把字写肥。
柳公权 玄秘塔 局部
如果颜真卿不是把魏碑的宽博揉进他的楷书里,一定也会被人笑话趋于逢迎。为了达到宽博浑厚而不是肥俗的艺术效果,他夸张了竖画的稳定运用,把竖画和捺画写得比较粗壮。并且改王羲之内厌笔法为外拓笔法,这样的笔势就多了筋骨之力。
这种写法也正适合他豪迈之气,下笔稳健厚重,铿锵有力。也就把圆肥变成了粗壮,打个比方,就是把脂肪体变成了肌肉体。
颜真卿多宝塔局部
在学习颜楷时,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有些人只看到了横细竖粗的外表,便以为学颜楷一定要写成横细竖粗,这其实不是重点。
他的收笔时常常夸张顿笔,在他的书写中与他的左侧轻瘦细长右侧厚重粗壮相得益彰,但学起来要因势而行。曾经有个学生,不知道原来谁教的他,收笔必顿笔,转折必顿笔。并且顿笔夸张到短线,仿佛每个笔画又有一个小的笔画,最明显的缺点就是杂乱。
颜真卿颜家庙碑 局部
颜真卿是把楷书写出了新的境界,写出了新的体势。但是不能说颜体就没有不足。清梁巘(yǎn)说:“颜鲁公作书,不拘字之大小,画之多少,俱撑满,而古意已失。”颜楷的一个缺点是字不分大小,这就少了自然之意。米芾也是这么说:“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癫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法也。”这种把大字写小一点,把小字写大一点的方法是最不可学的。
颜真卿 颜勤礼碑 局部
总结起来就是颜体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骨力劲健,体态厚重,不拘泥法度。颜楷也有可以改变的地方,比如横画收笔处的夸张顿笔,横折处过度明显的肩角,由于不拘小节而生成的分叉的捺角,最主要的字的一致的大小。
这样,颜楷就有可以保留的具有颜楷特征的优点,又可以放弃一些缺点或者不必要的夸张,也就很容易写出另一种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