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境内究竟有几种方言?
在进一步研究南通方言的形成及其地区分异之前,需要了解南通在江苏方言分区中所处的位置。自西向东流经江苏的长江、淮河两条大河,把江苏省境大体分为三块,现在这三块正好各有自己的方言。长江以南绝大多数是吴方言,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是江淮方言,淮河以北约一百公里以外则是北方方言。但这只是大致划分,因为如其他方言区一样,这三大方言区都有一些相互入侵、融合的现象。
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通的过渡属性
三大方言的分布现状是:吴方言,又称吴语或吴依软语,使用人口约占全省的1/4,主要分布在镇江以东的江南以及江北南通的部分地区。江淮方言,本省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方言,使用人数接近60%,省会南京,历史文化名城扬州、镇江、淮安、南通西北部均属江淮方言。北方方言,在本省仅局限于以徐州为中心的淮北徐海地区,人口约占全省的17%。
江淮方言区与吴方言区构成了整个江苏省方言的绝大部分,而地处江苏东南一隅的南通地区就处在吴方言和江淮方言的过渡带上。可见南通方言的发展是构建在这两大方言区基础上的,其方言必定兼有这两个方言区的特征。
现在南通八千平方公里范围内存在着四个方言小区:
四小方言大致位置
属于官话方言区江淮方言通泰片,包括如皋、海安的全部地区以及如东除掘东、兵房等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以如皋话为代表。
是江淮方言的延伸,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江淮方言与吴方言北片交错过渡的特性。包括今南通市崇川区及通州区的石港、刘桥、平潮一线以南,石港、兴仁、观河一线以西的地区,还有如东县新店以南的小部分地区。
以四甲话为代表,是吴方言的延伸,习惯上叫“江北话”(相对于海启话而言)、“老土话”。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吴方言北片与江淮方言交错过渡的种种特性,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方言小片。分布在从启东市秦潭起经吕四到海门县的东兴、包场、余东、四甲、国强、再到通州区的二甲、余西、东社、金余、袁灶、金沙一线地区,是一个狭长的方言带。在这个方言带的西端,即金沙、正场、袁灶一带,与其东部其他地区相比较,其方言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把通东话分为西部金沙Ⅲ1和东部四甲Ⅲ2两个方言土语小片。
(又称海启话)以海门话为代表,属吴方言区(北片吴语)的苏沪嘉小片。包括海门中南部地区、启东市除秦潭、吕四以西一线之外的大部分地区,通州区南部小海、张芝山、川港、竹行、南通农场等地区,通州区东部临海的三余、海晏、环本一带。另外,可能由于历史上现今海门、启东一带江岸坍塌,部分居民北迁至今如东县东南部临海的掘东、兵房、丁店一带定居,致使海启话在如东县东南角亦有分布。
再稍微粗略地分一下可分为七种主要方言,即南通方言、海安方言、如皋方言、如东方言、金沙方言、通东方言和海门方言。这么多的方言在一个地域交流,恐怕是其它地域文化中难以出现的语言现象,这是南通历史文化独特性的又一个体现。
南通方言尽管复杂,但海启话、如海话的归属是明显的,海启话属吴语,如海话属官话江淮方言片。
、
而最值得探究的南通话和通东话,则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江淮方言与吴方言北片交错过渡的特征,是吴语和江淮官话方言融合的变异,是南通地域独有的,这种独特性使南通话成了“难懂话”。也可能是让北方人和南方人都听不懂的主要缘故。可以说,吴语与官话交汇,南腔与北调相融的南通方言,非常形象地体现了南通历史文化的南风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