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宋德珠《扈家庄》令人“震惊”
宋德珠先生
我从幼年在天津读小学的时候,就很注意“四小名旦”的演出,但五十年代初以来,宋德珠先生因体质不佳,到津演出没有张君秋、毛世来那么多,可是1955年之前,我还是追踪看到了他演的《杨排风》、《大英杰烈》、《金山寺》等剧目,都很有特色,至今有清晰的记忆。从1956年以后,他就没有再到天津演出过。值得庆幸的是,1959年我在上海读大学的时候,宋先生率福建省京剧团到沪演出。我又连续两次观摩了他演出的《扈家庄》,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通过看他的戏,我才真正体味到了什么是京剧武旦这一行当的本体特征,当然也更领略到了宋派艺术的特异风采。
宋先生的技艺无愧“精绝”二字,那令人心旷神怡的表演,我至今历历在目。其中称绝之处,回忆起来也是一种享受。
他的绝技之一,是那灵巧、神奇的飞速下场。前辈武旦名家之以九阵风、十阵风为艺名,是极言其台步之快犹如阵风。这样阵风式的台步在宋德珠的表演中特别突出,《扈家庄》一剧中,他就有三次不同的飞速下场。当时的“天蟾”,舞台比现在要大,在下场前宋先生站在上场门台口亮相,身体先是稍向后倾,一对柔软而又绵长的翎子似扫在台毯上。然后只见他右腿略向后抬,令观众十分惊异的是,突然,他像一阵风“飞”进了下场门,他体态轻盈,稍向前倾,一对翎子飘在空中,那种动态造型,美不胜收,其魔幻般的迅捷简直无法想象。
宋德珠《扈家庄》
他的武打场面有很多是十分激烈的,速度极快。锣鼓点也与众不同,他节奏感极强,非常擅于踩锣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他打得烈火一团之时,猛然起“反蹦子”,身体在空中飞转一圈,似钉在台板上一样的亮相,劲头之爽、之脆,至今尚未见到后继者。要补充说一句,我看到的都是五十年代以后的表演,那时“跷功”已被废除。而一些年长的观众看到的是他踩跷的表演,他“反蹦子”钉在台上之后,纹丝不动。有一段时间不短的耗跷表演。这段表演往往能赢得五至六台满堂彩声。
他的舞姿丰富多样,造型典雅精致。其风格的重要特色是,妩媚飘逸,寓矫健于婀娜之中。他在武旦的开打里引进了大量荀派身段,着意以阴柔之美表现阳刚之气。他非常注重剧中人的个性刻画。各种场景中的神态表情都生动鲜明,如扈三娘与王英、李逵、林冲对打时,各有不同的打法和神情。
宋德珠练功
宋德珠出手之奇、之准、之美也是一绝。在《扈家庄》中有一个背后接鞭的表演,就叫人赞叹不已。在开打之中,只见他运用一个十分柔美的荀派转身,面向下场门,一只手转向背后,伸出食指,而与此同时站在上场门一侧的“下手”投掷过来的一根鞭,恰巧落在他的食指上,被他稳稳当当地接住,他那手上似乎有一双眼睛。
宋德珠说把子
现在我们记述他的惊才绝艺,可能一些年轻观众和演员会认为不可思议,但有这种记忆的不仅是我个人。当时我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那其间观摩是我们的一种课程,看的戏很多。由于年少气盛,大家在填写观摩意见表时,对一些戏常致不满之词。但是看宋德珠演出之后,大家无一不感到,这样的武旦真没见过,好得令人震惊。查阅我的观摩笔记,第一次是1959年3月29夜场在天蟾舞台看的。4月8日晚,宋德珠率团移师长宁区工人俱乐部,重演此剧,我和十几位同学都自己买票,相约一起再度观赏。至今,老同学在一起时,还常常谈起当时情景。